战国演绎

第二十二章 吴起将军(2/2)

曰:

  “当年吴将军曾为他父亲吮疮,结果打仗时奋不顾身,终于死在战场上。

  儿子受到将军的关怀,也会感激得不战死不罢休啊!”

  官与兵,就是这样一种“交换”关系!

  但是高官权贵们,不仅鄙夷他这些“贱行”,而且因为他的改革触动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仇恨他、排挤他。

  关于“杀妻求将”的另一种说法是:

  他的妻子田氏当时正患重病,为阻止他担任鲁军统帅去与自己的叔叔、齐军统帅田乞对敌而与吴起发生激烈争吵。

  结果急怒之下,田氏竟被气死。

  齐国战败后,恨死吴起的齐国人便诬他“杀妻求将”。

  他的政敌为了丑化他,更把这个故事编的家喻户晓,流传一方,不明真相的人不由不信。

  所谓“贪财”,可想也是对“取之有道”的“财”从不谦逊,分毫不让,却绝不扣军饷、喝兵血。

  否则士兵们就会厌恶他,战斗谁也不肯拼命。

  至于“好色”,对手们并没举出什么实例。

  实际上,在“色”的问题上,当时许多人都比吴起更出名,又何必仅责难他一个人?

  政敌们还讥讽他是“鄙陋小人”,其实他很有政治眼光和思想修养:

  文侯之子武侯继位后,到西河去视察,坐在船上顺流而下,望着险峻的高山,汹涌的黄河,非常得意的说:

  “这样的河山当国门,是魏之宝也!”

  左右的大臣们也随声附和地颂扬河山之美,吴起却给他们泼冷水:

  “河山的险要在其次,国家的安全主要在德!”

  武侯听到不和谐音有些恼怒:

  “你这是什么意思?”

  吴起拱手作答:

  “当年三苗氏左有洞庭、右有彭蠡,不修其德而被禹灭;

  夏桀之居,左有黄河、济水,右面是泰山、华山,南为伊阙峻岭;

  北是羊肠小路,更加易守难攻,但由于他残暴不仁,还是被商汤推翻;

  殷纣的国都左有孟门,右有太行,常山耸其北,大河经其南,可谓固若金汤。

  然而当周人攻来,他自己的军队竟然倒戈相向,可知他已被百姓所抛弃,再险要的地势也挽救不了他失败的命运。

  所以臣说:

  国家之宝,在德不在险。”

  这在当时,是标准的“君子观念”,魏武侯也不得不承认:

  “您说得对极了。”

  可惜“人之道”总是“才能”与“仇敌”成正比,越是有才,树敌越多。

  由于魏文侯对吴起非常信任重视,还没有人能中伤他。

  魏武侯继位后,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重用自己的“新班人马”,难免疏远父亲的旧臣。

  吴起也就被仇家设计陷害,出逃到楚国。

  楚悼王也很欣赏吴起的才干。

  用为令尹(相当于“相国”),位高权重,更便于他在楚国大力推行新政:

  明法申令,精兵简政,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

  贵族们的特权也被削弱,省出的钱用于提高将士们的待遇,改善军事装备……

  实力增强后,吴起指挥楚军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使楚一反被吴打败后的积弱,中兴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可是“改革”也使吴起在楚国又树起一批仇敌。

  楚悼王去世的当天,那些吃了亏的贵族和被他撤掉的官员们便发动叛乱,要找吴起报仇。

  吴起当时正忙于操办丧事,猝不及防,知道自己脱不过此劫,急忙跑到停灵床前抱住楚王的尸体。

  恨极了的暴徒们一顿乱刺乱射,虽杀害了吴起,王尸上也中了十余箭,戳王尸可是灭门之罪!

  新王就算不想替吴起报仇,也不能不追究这些大逆不道的乱臣,因而抄斩了作乱的七十余家。

  吴起死到临头还能急中生智,预设下为自己复仇的“陷阱”,可见他如何聪明。

小说推荐阅读: 没有人比我更懂猎魔待一生我在万界搞破坏叶天传之历劫涅槃我有一个魔法大陆生来彷徨之十年钻石案沉默的囚徒我能进入暗物质世界JUDGEEYES死神的遗言千灵马戏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