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演绎

第六十二章 犀首骗蜀(2/2)

,则是一首悲壮的史诗。

  要打开川陕间的通路,在那样的地理环境和当时的条件下,其艰难程度可以想象。

  大诗人李白在其名篇《蜀道难》中曾如此描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头一句,他在发出极度感叹后就指出:

  走蜀道难于“上青天”,具体说有多么难?请看:

  此山真高啊!

  连太阳神乘坐的由六条龙驾驶的专车走到这里都得躲避,有冲天之翅的黄鹤也飞不过去;

  这里的涧渊真深啊!

  漩涡片片,水急流湍,灵巧的猿猴想越过去都发愁找不到抓爬攀登的地点;

  就在这么险峻的峰巅间,从高耸的太白山顶,到巍巍的峨眉之巅,横跨着像鸟在空中飞越的“剑门道”;

  青石岭上,硬把木棒插入悬崖边上的石缝中建成的“栈道”就如一条天梯凌空盘旋。

  百步之内九曲折,走在上面几乎可以触摸到星星,连大气都不敢喘……

  这还是诗人走在已修成的蜀道上的感受,则当初修路时的艰险更可想而知。

  不仅流汗,也要流血,所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传说,工程进展到剑门山前,山高石硬,一个月也前进不了一丈,蜀君又频频催促,一月中连下十令。

  大丁心焦,抽出佩剑从顶猛力劈下,硬砍开一条大缝。

  大丁弃剑用双手把裂缝向两边撑住,民工们才从逢中开辟出一条路来。

  勇猛的大丁,则活活累死!

  所以这里被命名为“剑门”。

  来到梓潼山,比剑门更难,简直无计可施。

  总算发现了一个山洞,又被一条巨蟒抢先钻入。

  四位大力士一齐抓住蟒尾往外拽,那蟒负痛朝里钻。

  两头一较劲儿只听轰的一声地崩山摧,梓潼山劈成五块。

  路是通了,四位“丁”也以身殉职。

  这些都是传说,但传说,也反映出当年四川人民为修路所经历的艰难和付出的牺牲。

  出川的道路终于修成。

  正当蜀国君臣兴高采烈地准备往回运“宝牛”时,司马错的大军已沿着这条路开进成都平原。

  席卷巴蜀大地,控制了整个四川!

  无须解释,“石牛屙金”只不过是犀首为了诱使蜀君开通入川之路,而玩的一个小魔术。

  并不算高明,但蜀君金迷心窍。

  所以才能忽悠这样的傻瓜,可见“贪必愚”确是千古不泯的一个“定律”。

  秦得巴蜀后,领土扩张一倍,川中的丰富资源尽供秦用,惠文王为秦的拓展,又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不过,平心而论,他刚即位不久,还没有为秦国的建设做出多大贡献。

  所取得的成就,倚靠的还是前人留下的家底儿。

  应该说此时仍未脱离“商卫时代”的影响。

  必须承认,犀首的骗术在“取川”行动中立有不可否认的功劳。

  秦惠文王不负前言,如约重赏外,也对他另眼看待。

  多次委以重任,让他穿行于各国之间,拜谒王侯将相。

  伺机行骗,又立了不少功勋,也终封侯拜相,跻身显赫之列,成为史上的“名人”。

  秦的国势日强、剧烈扩张,让各国都产生了危机感。

  如何处理对秦关系,成为他们外交政策中的首要问题。

  却又因各国内外的复杂处境,形不成一种有效的策略。

  就在各位“君王”彷徨之时,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走上历史舞台,开“纵横说”之首。

  居然统帅六国,对秦构成巨大威胁……

  惠文王发怒了,但“怒”中又怀有无可奈何的恐惧,迫使他命令臣下,主要是犀首拿出对策。

  可惜朝中多是甘龙、杜挚、公子虔之辈,他们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有几个能拿出良策?

  犀首发愁了,他深有缺乏同类的孤寂感。

  忽然,门上来报:

  “有您的故乡人求见。”

  “谁?”

  “自称魏人张仪。”

  “请。”

  又一位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也登上历史舞台。

  使“合纵、连横”主宰战国的后半期!

  

小说推荐阅读: 没有人比我更懂猎魔待一生我在万界搞破坏叶天传之历劫涅槃我有一个魔法大陆生来彷徨之十年钻石案沉默的囚徒我能进入暗物质世界JUDGEEYES死神的遗言千灵马戏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