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说江东皆是鼠辈?

第一百零一章 诸葛亮治蜀(1/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

  刘备不遇孔明,则困守新野一县,刘备旦遇孔明,汉昭烈帝!

  相比较孔明的军事才能,其治国之才,犹过之。

  孔明的军事才能,也不过是区区一个小小的“武庙十哲而已!”

  却被某些人,追着喷,真是可笑。

  孙登就记得,一个小学还是中学女老师,叫什么什么来着,一个公众视频,直接辱骂、蔑视、诋毁诸葛亮,说什么诸葛亮是矮子,长相猥琐吧啦吧啦!

  似乎还有几十万粪丝跟着符合,真是可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就是对这些人,最好的评价。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可以说是非常出色。

  夷陵之战后,刘备在白帝城把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忠竭力辅佐后主刘禅,后主时期的政事,无论巨细皆由诸葛亮专主。他治国时励精图治,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注意发展蜀中经济,并妥善解决民族矛盾,受到蜀中各族人民的拥戴。

  诸葛亮自主治蜀时,蜀汉政权的政治结构,有三种势力:益州土著、刘璋旧部、荆襄集团。当然,刘备诸葛亮带来的荆襄集团是胜利者,是立国的根本。刘璋旧部对蜀汉政权也比较忠心,但这种忠心的基础是“兴复汉室”。麻烦的是益州土著,这一集团内部有忠于蜀汉政权的人,比如李恢、王平、杨洪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心中不服蜀汉统治,如杜琼、谯周等益州名士。如何凝聚这三股势力,是蜀汉政权的根本大计。

  看一看蜀汉政权官员结构。在权力中枢,先看尚书令,有刘巴、李严、陈震、蒋琬、费祎、董允、吕乂、陈祗、董厥和樊建等。除陈祗外,都是荊州人,没有益州人。扩展到录尚书事、平尚书事,可以再增加诸葛瞻和马忠二人,当中仅马忠是益州人。可以说,益州土著远离蜀汉权力中枢。

  但是,本地土豪力量强大,占有田地人口,掌握经济军事力量,不可能彻底消灭。诸葛亮他们只能选择性拉拢部分本地人来分化瓦解,比如秦宓、谯周等人,给予位高但无实际权力的官职。在地方级官吏中,如治中从事、别驾从事、议曹从事、督军从事等,出于治事的需要,多用益州当地人。益州土著中对蜀汉政权不满者大有人在,比如刘备方逝,后主幼弱,益州就曾爆发了一系列土著士人的反抗。再如后来邓艾偷袭,本地世家拒绝抵抗。可以说,蜀汉政权没有从根本上安抚住益州土著势力。

  出于政权稳定的需要,当内部的权力结构无法达到利益均衡的要求时,一般的做法是,内强管控,外树强敌,这才是凝聚人心、稳定政权的不二法门。诸葛亮高举“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杆大旗,是为了弹压一切异言,把人们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诸葛亮第一个动作,重新捡起联吴抗曹国策。

  诸葛亮以丞相开府治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邓芝出使孙吴,劝说孙权与蜀汉和好。在刘备刚刚因伐吴失败去世的背景下,诸葛亮此为,需要大的胆略。和吴成功,安定了蜀汉东边国境,其更积极的意义是,诸葛亮已经牢牢地控制了蜀汉的政治走向。

  229年,孙权称帝后,诸葛亮力排众议,派卫尉陈震出使吴国恭贺。“震到武昌,孙权与震升坛歃盟,交分天下”。诸葛亮放下意识形态的争论,从现实出发,恭贺孙权称帝,此举在心理上消除了蜀吴成见,巩固了两国同盟。此后诸葛亮北伐,不仅无东顾之忧,反而能够得到孙吴北进遥相呼应。

  诸葛亮南征平叛,是其一生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南中是蜀汉的大后方。南中四郡,包括今四川西南部、云南东部和贵州南部地区,居住着今称苗、彝等少数民族,两汉时称西南夷。因秦汉以来大量移民,形成了汉人大姓豪族与当地民族之间的矛盾。由于地理位置较偏,天高皇帝远,朝廷派去的官员不易实现有效的管理。民族首领、汉族大姓对苛捐杂税心存怨恨,官员贪腐欺诈也极易引发民愤,各类矛盾交织,南中地区始终存在叛乱危机。

  刘备去世后,越巂郡的高定元行为开始放纵不羁,建宁郡的雍闿也飞扬跋扈,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越嶲叟帅高定元杀郡将焦璜,举郡称王以叛。益州大姓雍闿亦杀太守正昂。朝廷又派张裔为太守,结果被雍闿流放到东吴。最重要的事件是,223年,牂牁郡太守朱褒起兵造反,地方政府公然与朝廷对抗,加上地方大姓造反,真正威胁到了蜀汉后方的安危。

  建兴三年春,诸葛亮在隐忍、积蓄力量数年后,出兵平叛。史载,诸葛亮225年率军南下前,参军马谡献“心战计”。大意是,南中地区地险位偏,教化难行,夷人屡破屡反,且蜀军不可久师无功,只能打一场速决战。相较之下,只能在军事征服的同时,实现心理征服,恩威并济,才能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推荐阅读: 噬者末日暖晴传赤暗灵斩诡道倾天盛世敦煌深卿穿越成癞蛤蟆怎么办苟在魔门加点修行长生入梦末世之分裂追求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