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一只猫
一家不起眼的店,一位不起眼的老人,我问:“爷爷,你做这个已经多久了?”
他笑了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他颤巍的伸出手,比了个六。
我问:“六年了?”他摇摇头,手继续练着泥,他缓缓的开口:“六十年有余。”我和猫你望我我望你,传承下来的不仅是手艺,还有这种坚持下来的毅力与热爱。我把镜头给了他动作上的特写,我说:“爷爷,可以教猫做这门手艺吗?”
他听了先是一阵吃惊,然后又开口笑:“猫怎么做?”
我示意让猫下去,猫似乎懂我的含义,没错,一只会做陶瓷的猫,传出去怎么想,我和猫都知道,这是一个绝对的流量密码。老人笑着说:“这猫能懂你的意思,是只聪明的猫啊!”说着转身手一洗,拿出泥,我问:“这可是上等的泥土高岭土?从山洞里发掘,再提炼可是要比九九八十一难还要难。”
高岭土,提炼中只占百分之一至十五,是制作瓷器的重要成分。欧洲十六世纪以后,瓷器开始成为时髦器具,在十八世纪后逐渐欧洲人民为瓷器而疯狂,拍卖的价格越提越高,甚至有人为了拥有瓷器借债,不惜倾家荡产,白皙光泽,印着青花的图案,人人为它痴迷,中叶时期,欧洲一些人士用尽一生也没能找出制造的原材料,这种纯白的瓷如何打造,如何制作也制作不出它的一半美貌。欧洲人民知道这是传于神秘遥远的东方国度——中国(China)。或者说那时,整个世界都爱上了瓷器。当时的清政府不允许外国人出遂,提出表明了两个十分“充分”(荒唐)的理由,一防止外乡的粗暴风气侵染天朝礼仪之邦,二是防止中国的秘密泄露于西方,而其中之一的秘密就是瓷器的制作工艺过程,无谓更是添加了它的神秘,如月球一般的神秘异域,至少说我们都明白月球的样子,可他们对于中国却是完全的陌生。
老人点头表示赞同,他说:“这种高岭土取得很难啊,虽说井德震的先天有这样的瓷器的原资源原材料,高领山离这里远山洞里的气温比外面低很多,我儿子就从那里滑了下去,剩我现在一个老头咯。”
我的心梗了下,不禁感慨伟大劳动人民为非遗传承的贡献,精神。瓷器的背后隐藏着多少的艰辛与牺牲。
我用摄像机对准了猫与老人,我问:“这是辘轳车对吧。”
他笑答道:“太官方了,我们这里称它车盘,你是做了功课的吧。”
我也跟着笑,点头表示默认,镜头回到猫,她带着一副小手套,防止沾上猫毛,学着老人的动作,开始拉坯,一步一步跟着老人的步伐,印坯,利坯,晒坯,每一步都是关键。闲下来时,我与老人讨论着陶器的历史,从灰青石到发现的岩石,同样的工序,制造了一种纯白的石。而后我剪辑所拍的视频,标题——猫也会做陶瓷。运镜,音乐,配音,一切就绪后,发送了视频,效果比想象的好,从三千流量到三万流量再到几千万。爆炸似的,引来群人的讨论。
【我还不如一只猫!】
【博主,你这猫肯定是假的吧,寄过来我看看。】
【这年头猫都会做陶瓷了。】
【大家不觉得这也是在传播中国非遗文化吗?】
【楼上的,我智齿】
……
我和猫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形势目前为止是按照我们想的发展的,不过评论下有人夸赞,有人反驳。
【这猫被迫卖艺的吧。】
【文化也不是像你这样传播的啊,哪有让猫来的。】
【拍段子吧……】
……
这些类似的评论也同样让我和猫脑胀,可惜只有我能听懂猫说话,如何传达猫想说的……
猫说:“唯一的方案就是用行动证明。”
经过晒后,便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这次,我们采用的不是用短视频传播,而是用直播的方式,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五十,五百,五千,人人都在关注猫如何制作陶瓷,仅仅一天时间,话题冲上了热榜。
“花纹刻出后,便开始施釉,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经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为提高瓷的可塑性,白云母是制作陶瓷的重要原料。”随着猫与老人的脚步,终于来到窖前,镜头再次移到猫,它将陶瓷制品递给老人,随后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为了防止瓷坯与窑火的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对于烧制白瓷更是最为有利。烧窑时间的过程大约一昼夜,温度的控制把握尤为重要,大约在1300度。先砌窑门,点火烧窑,用松柴作为其燃料,把椿工需要测看火候,掌握窑温变化,决定停火的时间,在这关键的步骤中,我们都耐心且紧张的等候,直播间里的人达到了三万,人数还在不断地往上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直播间里的人不断地发出评论。
【说拍段子的打脸了吧,人家是说干就真干!】
【我说那些认为猫被迫做的都来看看,这猫脸上哪有不乐意,脸都快笑天上去了。】
猫:……
【这样传播文化更有意思啊!】
局势总算是挽转回来,我一边拍一边介绍:“烧制后的下一步,可以再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等,从已烧好的成瓷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用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完整的瓷器就做好了。”
猫做的是一个花瓶,白瓷上加上几分青花,小巧玲珑,一股清流。给了一个镜头特写,直播里的人又开始沸腾,再把镜头转向老人,老人做的为一个赤色的碗,以珊瑚红釉为主,端庄而又大方,碗上呈现的有两只黄鹤,清雍正,美得典雅,美得传统,美得让人沉醉。
此时,直播间已经有了二十万人,不禁感慨互联网的强大,关掉了直播间,我们与老人道别。
“真的感谢您这两天带我们制作陶瓷,东汉以来,几千年的文化一定会传承下去!”我说。
他转头往屋里走去,拿出两个娇小玲珑的瓷器,两个小人,一个小人身上刻的是荷花衣裳,手里捧着一朵花,歪头轻笑着,一个双手握拳,表情肆意张扬。他把两个人装起来,递给我,让我拿走。
我说:“爷爷这就不用了,我们还该谢谢您教我们大家做陶瓷工艺!”
他硬塞给我说:“哪里的话,我这把年纪还有人能跟着我学我高兴还来不及,还要感谢你们为这项工艺进行传播!”
简单的说了几句后,我和猫走在路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以前的采访一直是粗略的走过,却没深入的了解其中的美丽与奥妙。
随后又采访了四家陶瓷店,通宵做完剪辑,累的趴在床上,尽管累,但我此时此刻却享受这份累,我现在终于懂得了为什么那些人尽管如此的艰难如此的曲折,却还是要奋不顾身地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