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一只猫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因为没有多少人看,所以我也不打算写我和一只猫2了,写这篇短小说的目的就是因为现在的一个现状,很多人都知道有这些文化,但是渐渐的,人们开始逐渐淡忘,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不只是知道有,还能知道它的一些简单工序,在文章里我只是粗略写到,在文章中,我提到了文化这两个词,而且提了很多遍,我希望大家都能对文化自信,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国外的文化也可以,兼容并包嘛)然后这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陶瓷类的一些资料,如果有兴趣的宝宝们可以看看!
首先是步骤过程:
第一个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第二个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
第三个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体内形弧线旋削而成的,将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种上,均匀按拍坯体外壁,然后脱模。
第四个利坯:将坯覆放于辘轳车(也称车盘,文章中有写)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
第五个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第六个刻花: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的坯体上刻画出花纹。
第七个施釉:通常包括釉下装饰和釉上装饰两种基本类型。普通圆器采用醮釉或荡釉。琢器或大型圆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经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
第八个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这里也有写,猫将陶瓷制品递给了老人),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这里的耐火材料当然文中也有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温度为1300度左右)。
第九个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大约为700—800度)。
这里则为搜集的资料:
陶瓷,即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中国瓷器也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中文名:陶瓷
外文名:china, ceramics
原料:非金属矿物
用途:制作各种器皿
时间:公元前8000-2000年
陶瓷历史背景: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发展:
磁山·裴李岗文化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发现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了与磁山文化时代相当、内容近似的文化遗存,因此合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磁山·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盘、豆、三足壶、三足钵、双耳壶等,器物以素面无文者居多,部分夹砂陶器饰有花纹。
河姆渡文化
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该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早期盛行刻画花纹。
母系社会遗址
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SX省XA市郊的半坡遗址都发现了大量做工精美,设计精巧的彩陶。这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属于母系社会遗址,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
奴隶社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瓷器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这是举世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汉魏晋
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隋朝瓷器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唐三彩
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陶器的种类和色彩已经开始更加丰富多彩。
宋名窑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萧窑、耀州窑、磁州窑、JDZ集贤沐古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
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皿JDZ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工具介绍:
所谓的辘轳车(也可以为陶车),JDZ也把它叫做车盘(文章里有写,老人说的话)。它是手工圆琢器、模利、匣钵成型操作所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工具,可用于拉坯、利坯、挖坯、修模及施釉等。民国《江西陶瓷沿革》载:“本镇做陶车之木工,均长此技。凡制瓷业者,陶车之购置或修理,均惟此木工是赖。“辘轳车在新石器时代即有萌芽,其时所谓的辘轳车转速很慢,称之为慢轮。到殷商时代,辘轳车的构造有了明显的改进,转速大为提高,从而成为快轮。东汉时期,辘轳车的构造又进一步得到改进,此时的辘轳车在立轴和转盘之间已使用了一个瓷质的轴顶碗,进一步提高了转速。辘轳车的改进提高了陶瓷制品的质量,促进了瓷业的发展。制造车盘的材料没有铁,不会污染坯泥。车盘分湿车、干车两种。湿车拉坯、做匣,干车利坯、剐坯、打箍、修模。琢器业所造的坯件越大,车盘也越大,直径1.34米至1.6米不等。陶车由车盘、顶子碗、辋脚、荡箍、车桩等部分组成。车盘直径1-1.3米,以中间窄、两边宽的三块木板镶成。盘底中心嵌上一个顶子碗,碗内上釉,碗口朝下,由深埋在地的车桩顶着。陶车构造看似简单,但对其要求很高,首先必须保持平衡水平,其次必须保持转速。唐英的《陶冶图说》记:“车为木盘,下设机局,俾稳转无滞则所拉之坯方免厚薄偏侧,故用木匠随时修治。“为防车盘旋转时东倒西歪,紧靠顶子碗的口沿,安有四根垂直的辋脚,辋脚下端,内安一个比车桩外径稍大的瓷质荡箍,外加一篾箍使荡箍紧固。车盘经试验平稳,再套在固定好了的车桩上,用搅车棍在转盘上一拨,便会旋转起来。印坯是圆器的定型工序,就是将略干的水作坯套在统一规格模具上,通过印制拍打,使坯体规格化、统一化的制瓷传统工序。印坯模即内范,是很重要的工具,JDZ瓷工俗称其为“死人头“,它是印坯操作的专用模具,其用途是圆器成型过程中器物内壁的定型和光滑。印坯模用制匣用的原料(山土)制成,干燥后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等到印过的头道坯晒得四成干就必须赶紧收坯,决不能太干,也不可太湿,否则都对制瓷不利。印二道坯很关键,不能从太阳下收进来就印,要等到坯体变凉了,水分挥发和分布得均匀才印。印二道坯要刷死坯口沿,依坯肩缓缓拍打,使坯体表面光洁、厚薄一致。每印好三四板坯,就必须换一个模具,被换下的模具要通过整修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再用。印坯模制作方法简单,但制品要求高,主要原因是坯体在烧成时会发生收缩,通常“一尺之坯只得七、八寸之器“,所以必须事先精确计算好印坯模的尺寸。这就要求修模工匠必须熟悉窑火和泥性,必须精细加工,“凡一器之模,非修数次,其尺寸、款式烧出时定不能吻合“。因此制作印坯模不叫“造“,而称之为“修“。利坯是指将坯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在使坯体,这是一道技术要求很高的工序,掌握着整个瓷器整体形状的确实利坯师傅。学利坯首先要学会“拍饼子“就是把一块圆形的瓷土饼放在旋转的利坯车上,用手把它拍正,使它的圆心和机器上的圆心对称,这样在旋转的时候不会摆动。行话叫“拍死“。其次就是学锉刀,特别是新买来的刀,叫开锋。一把下来食指肯定起水泡,锉刀一般都要学几个月,只要是练得多就锉的好,锉的好就好用,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好用干起活来就又快又顺手。利坯刀具是利坯操作必备的工具,开始用竹片制成,后改用铁器。利坯刀有多种多样,每个制坯工所用的刀具不下十余种。制作刀具以铁为材料,经炉火炼烧打造成一定的形状;再进行淬火,增加刀具的强度和硬度;然后还需进行挫制,以增加刀具的锋利程度。制刀工匠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艺,所制刀具才能适应利坯生产的需要。其中板刀用的最多,一般是粗略的修正造型,后期再整体修整都能用到。还有种条刀是细长的,主要用于小件造型,比如手伸不进去的瓶子里面需要修整,就用条刀放进去修。还有挖刀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挖的,主要用于大件造型里面的修整,手可以伸的进去。用起来主要靠腕力固定稳住,板刀用起来坐着的时候靠手肘压住膝盖来稳住刀。《考工记》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不仅指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其巧夺天工的作品亦得力于工匠手中的工具。对于陶瓷手工艺的思考,在审视制作过程之前,必须先考察它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
JDZ的优秀匠人们结合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制瓷技艺以及特殊的工具,共同构成了JDZ特殊的陶瓷文化,流传至今。目前,JDZ传统制瓷工具制作技艺已被列入JX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以传承。【该材料于网上下载,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