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也高歌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翁衔烛不知道从何处拐来一个老和尚,郑重宣布今后老和尚便加入回熙京的队伍中了。

“可是,大师怎么称呼呢。”林秋彤睁大了眼睛,问道。

翁衔烛面露尴尬之色,转头向老和尚问道:“哦对了,老和尚,你还未告诉我怎么称呼你呢。”

老和尚眯着眼,笑道:“各位叫我山隐就好了。”

“好,此后山隐大师便随我们一起去熙京,希望诸位相亲相爱,咱们都是一家人了。”翁衔烛一拍桌子,宣布道。

……

明川奔腾万里,起于蒙池星宿海,一路东行,横亘大熙五州二十一城,最终汇入东海,大熙王朝昌盛数百年定都熙京,而熙京便坐落在明川之畔,尽收天下水运。

传言太祖选都之时,有真龙入梦,口吐人言,言及明川之畔,有龙气惊天,若定都于此,可保万世基业。

太祖遂命司天监探查,果不其然,见明川之畔,东海之西八百里有惊天之气,太祖大喜,下旨舞阳王朝旧都改名曲州,作北都,以宁江府为西都,鹏州为南都,而这笼罩氤氲龙气的小城改名熙京,定都于此。

翁衔烛出枫山后便顺明川而下,一路东行,已然一月熙京模样才渐渐出现在众人眼中。

翁衔烛一身白衣站在船头,历时半载,终于到了,目光闪烁,心中隐隐有些期待。

林秋彤经过一个月舟楫之苦,也适应水路,看到熙京城中亭台楼阁,惊呼道:“熙京繁华可不是宁江府所能比的啊。”

“熙京建都数百年,又挟天下水运之便,北接’天下粮仓’青齐之地,南有岭南天堑,可谓得天独厚,其实宁江府西陲可比。”山隐老和尚缓缓开口道。

山隐老和尚离开栖霞寺,跟随翁衔烛一行人,似是自来熟一般,与人相处极为融洽,不过除了对谁都不会有好脸色的洛烧丹之外。

“老和尚你知道不少啊,看来辟道境的高手并非浪的虚名。”翁衔烛转头笑道。

不过翁衔烛心中仍是极为好奇老和尚身份。

翁衔烛曾旁敲侧击想套出其身份,不过老和尚或沉默不语,或顾左言他,更本无从下手。

不过从底湖与司魂玉中道门分魂谈话也可看出一二,想来老和尚也是司魂玉道门宗师的道门分身,只是未能踏入上境,便把希望寄托在卓相柳身上。

至于道门高手如何分魂于山隐老和尚,而又如何成为栖霞寺高僧,此间缘由就不得而知了。

可让翁衔烛最为纳闷的是,难不成天下就这么多辟道境高手,自己怎么遇见这么多。

其实天下练气士可入辟道者少之又少,凡入此境,便可自己破开一些天道之力,不再受天地桎楜,人间也没多少人。

只是翁衔烛身负烛龙之息,又天门入心湖,才引得天下高手接憧而至。

老和尚自知翁衔烛又试探其身份,双眼半眯,不作言语。

翁衔烛看山隐和尚如此模样,自知如何询问也是无果,便把注意力放在码头上迎驾众位官员身上。

翁衔烛护驾船只多达二十余只,首船高逾八丈,长逾百尺,可容纳两百人,而后二十只小舟紧随,西北营将士昂首傲立其上,场面壮观非常,在熙京百姓仰头注视之下,缓缓驶入码头。

“微臣京畿道知府高知云迎接殿下圣驾。”

翁衔烛闻高知云此名,脑海中浮现此人信息,对其点了点头。

高知云又道:“殿下一路辛苦,今日委屈殿下明水别苑暂住,明日百官跪迎殿下回宫。”

高志云乃是建康三年春闱探花,为人正直,不过做事较为迂腐,既不攀附权势,也做不出什么政绩,能仍京畿道知府也是岳丈宋卿提拔所致。

翁衔烛对此人无太深印象,既然此人与自己登基之事无关,便也不用为难,淡淡开口:“高大人安排即可。”

“是殿下。”高知云起身,对身后伏首一片的熙京官员安排一番。

翁衔烛见其做事有条有理,经验颇为老练,心中却是对此人高看不少的。

明水别苑为太子行宫,建于神秀山下,而最为出名的,还是明水别苑的三秀园林,假山奇石诡谲,颇为江南之味,亭台水榭皆以青瓦白墙为基调,或有西北之风,古朴引人,也有迟安悬空竹楼、岭南客居、黔中小寨,如此天下风貌各异,在此园中却有浑然一体得感觉。

再者园内珍奇异兽,独枝绝株应有尽有,让人不禁咂舌,便有“小人间”之称。

高知云一路陪同,期间也无太多言语,这让翁衔烛对此人更有了一些了解。

“高大人在熙京多年,我初入熙京,可否介绍一下风土人情?”翁衔烛见高知云不说话,索性找了个话题问道。

“熙京风貌各有特色,不知殿下对什么感兴趣。”高知云恭声道。

“嘿嘿,听说熙京歌妓才情颇高,有不少找乐子的地方,高大人可知道。”

高知云闻此,心中满是鄙夷,可碍于君臣关系,不动神色开口道:“殿下所问非人了,微臣虽说添居京畿道,不过对此烟花风月之所知之甚少,请殿下恕罪。”

翁衔烛心中一喜,这高知云已然上当,把自己当作一个只知流连各种烟花之地的纨绔子弟,故意扶额道:“那我不知道今晚要怎么过了,可惜可惜。”

高知云面色如常,只是听翁衔烛自言自语。

林秋彤听得翁衔烛言语,长大嘴巴看着洛烧丹,仿佛在说“你不管管?”

洛烧丹皱眉摇头示意,她明白翁衔烛行事出人意表其中必有其缘由,只是每次丝毫不顾及别人对其看法,实在难以让人苟同。

林秋彤一脸无奈,狠狠盯着翁衔烛后背做了一个鬼脸,继续观赏着别苑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