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书店:给朱元璋讲靖难之役
“你好,我想问一下,如果一个人患上风寒了,该如何治疗?”
李承德走进一家诊所屋内。
屋内刷的是白色墙漆,里面摆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个茶杯。
而一名中年人,戴着厚厚的镜片,身穿白大褂,白褂上面只有两样东西。
一根笔,和一个名牌。
名牌上写着王行贯三个字。
名叫王行贯的医生,听到李成德的话语,不由皱了一下眉头,他有些奇怪道:“风寒分为很多种。”
“我需要看一下患者,才能给出合理的判断。”
这个要求很合理。
但李承德不能满足。
别说现在朱标没有患上风寒,就算是患上了,他也不敢把朱标带出来看病。
毕竟,不可控因素太多了。
李承德只好道:“他暂时来不了,所以便托我帮忙问一下,如果患上了风寒该怎么治疗最好。”
王行贯依旧皱着眉头:“我还是劝你一下,让你朋友去附近医院就医。”
“风寒可大可小。”
“有的人,身体素质不错,即便是不吃药,抗一抗也就过去了。”
“而有些人,一旦感染风寒,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都治不好,有可能是要死人的。”
“对,对,对。”
李承德一听立马附和道:“我那个朋友就是你说的最后一种情况。”
因为他记得,朱标就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奉命巡抚陕西,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随即病倒。
直到次年四月因病去世。
医者仁心,听到患者病的如此严重。
王行贯立马呵斥道:“那你还在我这里废什么话。”
“赶紧带着你朋友去省级医院。”
看着王行贯如此怒火冲天,李承德有些诧异。
这人怎么比我还急?
“我那个朋友住的比较偏远,附近没有什么好的医院,所以拜托我帮忙问一下。”
听到李成德如此言语,王行贯沉吟了片刻,便张口道:“能否视频。”
“我想看一下患者目前的状况。”
“这个嘛!”
“好像不行!”
李承德有些为难,毕竟相隔了700多年,鬼知道网络能不能联通到明朝。
王行贯皱着眉头:“那你把他的病症给我说一下。”
“我了解病人的情况之后,可以做一些判断。”
病症?
这《明史》里也没交代啊。
明史里只记载了朱标是死于风寒,不过却仅有寥寥数笔,对于病症等均无记载。
李承德搜刮脑海之中所有信息,也只记得。
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
翻译过来。
就是朱标带病上班。
犯了难的李承德也只好硬着头皮,说了几个常见的病症。
如,头疼,发烧,咳嗽等一些症状。
这倒是让王行贯犯了难。
这就好比你说什么胶囊,拜托护士帮忙找这类药,是一个道理。
王行贯也只好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给李承德开了几服药。
不过还是不免叮嘱李承德,一定要带着病患朋友,去医院治疗。
待交代完毕。
李承德道了一声谢,拿起药单名,便去往药店。
很嚣张的说。
“怎么就给几盒药?”
“让隔壁的人还以为我吃不起呢。”
“给我来一箱。”
“不!”
“药单上面的药品,每个都来一箱。”
迎着工作人员像看傻子一样的目光,李承德抱着几箱药品,便回到了书店。
等几箱药品放好。
时间也来到了晚上10点。
李承德记得上次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老者光临书店。
而那个神秘的重八爷爷。
很有可能是明太祖朱元璋。
这倒不是李承德发癔症了,而是手中的那根玉如意,让他察觉出了不对劲。
再结合,当时重八爷爷说话时的语气,与自称。
心中的这个答案随即也呼之欲出。
虽然很离奇。
但李承德很坦然的接受了这个现实。
这也是为何,李承德突然问宋问学借钱,到诊所询问关于‘风寒’治疗手段的原因。
而药品只是辅助。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出在朱元璋的身上。
李承德可是很明确的记得,朱标患上风寒八个月,依旧没好。
在排除身体原因之后。
最主要的便是朱标当时是跟朱元璋大吵了一架。
这才导致怒气攻心,再加上带病上班,积劳成疾,诸多的因素导致了历史的车轮改变。
至于网上说的那些阴谋论之类的话语。
如,朱元璋不满朱标有些行为,所以派人杀害朱标。
或者朱棣预谋皇位,找朱标身边太监,下毒害死朱标。
这一系列的阴谋学说,在李承德眼中都是胡扯。
先不要说朱元璋有没有可能去杀朱标。
就算是杀了。
难道《明史》不记载吗?
要知道清朝可不会维护朱元璋。
但凡朱元璋有那么一丁点想法,想杀朱标,《明史》肯定会记载,而不是寥寥几笔写朱标患风寒去世。
至于下一个阴谋论。
朱棣派人杀了朱标。
更是胡扯。
朱标是什么地位,不仅是朱棣的大哥,更是他的第二个爸爸。
这个关系。
有可能比亲爹朱元璋,还要亲。
即便是朱棣不顾亲情去杀朱标。
那也是天方夜谭,朱标是什么班底,朱棣又是什么班底。
一个当了国家二把手十几年,一个在偏远地区当藩王。
这就没有什么好比性。
再说了,朱标也不是一个任人拿捏的存在。
在马皇后死之后,整个大明敢当面硬钢朱元璋的,除了朱标,再无一人。
如果假设历史上的朱标没死。
那么大明则可能会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
倒不是说朱棣这个皇帝做的不好。
只是因为他有个奇葩的曾孙。
一家三代。
都是明君。
但奈何。
一个叫门天子,猪骑朕。
毁了这爷孙三代的好名声。
为了能把这个卧龙,猪骑朕射死在墙上。
李承德也只好对不起朱棣了。
“小友,你在想什么呢?”
“是啊,你这个人发什么呆呢?来客了,你不知道起身迎一下,怪不得你这书肆生意这么不好,一个人都没有。”
闻声李承德抬起头,看向说话的两人。
只见一名身材高大,膀大腰圆,面如黑炭,目光如电的中年人,手中拉着一名十几岁上下的黑小子,赫然站立在李承德的面前。
从相貌上来看。
这两人应该是爷孙俩。
但有一点,这位中年人怎么看起来有些眼熟呢?
忽然。
李承德想到了什么?
卧槽!
这不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吗?
那么他手中拉着的黑小子,不就是朱瞻基了吗?
艹!
这叫什么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