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相识的缘份
归入文科班后,与初中同学王欣然,苏秦再次同班。
王欣然是家里最小的女儿,记得有次下雨,她爸爸来学校送伞,静个子矮,坐前排,那一周正好轮在靠门口,老师为了照顾每位学生的用眼均衡,每隔二周会将座位的列调一次,中间的换两边,排不用调,坐第一排的人永远是第一排。
静看见一个老头子磨样的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问,“您找谁?”“王欣然。”
她立刻喊道,“王欣然,你爷爷来给你送伞了!”
王欣然拿到伞,笑着跟她说,“那是我爸爸。”
后来,再碰到类似情况,静会喊,“某某同学,有人给你送伞了!”没想到,喊人这么简单的事,情况也这么复杂。
高中的第一个暑假,让静尝到读文科的妙处,一下子少了物理,化学二门作业,如果当时知道后面选择小语种日语,英语也可以不做!
在初中,苏秦跟王欣然是好朋友。在她们两个人中间,静跟苏秦更熟,苏秦的家离静的家很近,她家在铁路的另一边,静家在铁路的这一边。经常放学路上一起回家,上学很少一起,都是各走各的。
暑假,她们三人相约,每天下午骑车到东湖武大露天游泳池游泳。
开始,静还不怎么会,她俩都在封闭泳池被教练训练过,特别是苏秦,姿势标准,五十米几个蛙泳标准动作完成,都被定制了。
每次去游泳都是骑车去,三人各骑各的。
一般,她们会在路边买个烧饼,一只手扶着车龙头掌握前进的方向,一只手拿着烧饼啃,补充热量,到了目的地,再喝上一瓶酸奶。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拿衣服进简易更衣室。
简易更衣室,真的很简易,就是铁皮做的空壳子,可以换衣服,没热水,只有冷水淋浴,更衣时,没任何遮挡。
开始进去时很不习惯,看旁边的人在那里,无视四周的目光,一会儿功夫脱的片甲不留,多看了几个人,都一样的程序,才慢慢适应。除了那儿可以更衣,再没别的地方,怎么权衡也没用,只能效仿。不过是在更的时候尽量讲究秩序,不要走光。
第一次跟她们下水,静差点意外。
她俩沿着岸边铺设的通道往深水区走。说深水区,人少水也干净些;浅水区,人多水脏。
静只能怯弱的跟在后面。一直走到头,她们才停下来。
然后,苏秦说,“林静,跳下去。就从这里。”
“搞错没,我还没学会。”
“你不跳下去,永远都学不会。”
“是的,说的对。”可恶的王欣然还在旁边附和。
静不敢跳下去。深水区她就从没来过,她又不是真的会,跳下去,会怎样,她想都不敢想。
“你想不想学会游泳?”苏秦将她的军。
“想。”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想,你就跳下去。你怕什么!这不,我们还带着游泳圈呢!”
静望着她背的游泳圈,“要不,你先把游泳圈扔下去。”她提出一个权宜之策。
苏秦笑了,说“好。”她马上扔下游泳圈,然后看着静说,“跳啊,快跳啊。”
让静想起了《追捕》的台词。
眼看那游泳圈在水面上飘啊飘,越飘离她站的休息台越远。
“看见我不行了,你们千万要救我。”她不争气地叮嘱完这句话,面对蓝蓝的湖水,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
开始,静是闭着眼睛,可身体一直在落,往水的深处落,往下落的脚又没挨到湖底,下降的距离和速度都远远超过了她的预期。
在水底是看不见水面的,水面的游泳圈,现在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
静睁开眼睛,只看见四周的水和她下降时身边不断冒出的气泡。
一慌,感觉喉咙被呛了一下。
天啊!在水里,就只有她一个人,静看不到任何旁的人,她当时很想喊救命,又担心苏秦她俩笑她,她又不想死,她只有沉下心,没想到就在她毫无作为的那一刻,身体开始往上浮,一直露出水面,她赶紧吸了一口空气,身体里多装了一点空气就像负重了一般,又开始往下沉。
这样起起伏伏了几次,静才知道,水里真的不是那么可怕,在水里不要慌,水会托你起来,起来后千万别得意,只须滑动手臂,动作舒缓,水的浮力足以让你安全的呆在水里。
虽然静还是怕,比开始跳之前好了很多,现在可以看见游泳圈在哪儿,游到它身边,抱着它,静太累了,想休息一会儿。
这时,静开始寻找她俩。才发现,苏秦她俩压根就没管她,两个人在通道下方的一个角落里,边滑水边聊天,那儿的太阳光正好被通道遮住了。
静一想到她刚才的生死关头,恨不能喊救命的时刻,这两人竟然在一边怡然自得,心里很不是滋味。
“怎么样?喝了几口水吧。“苏秦笑嘻嘻地跟她说,“不喝水是学不会游泳的。”
王欣然问,“感觉怎么样?”
静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她们俩。如果她们不在,她肯定不会跳下去。“还好,呛了口水,喉咙不舒服。”
那天,静也可以跟她们一样,不要游泳圈,在深水区游来游去。
那天,静真正学会了游泳,她们甚至连个动作都没教她,只要她往水里跳。
现在想想,静还是后怕,如果她跳下去,真的再也起不来,会怎样?
整个暑假,都泡在露天游泳池,夏天的太阳辐射威力十足,全身皮肤晒得黝黑发亮,比黑人的黑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