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文豪从进京离婚开始

陈阳回到自己房间,点亮煤油灯,

写完了回信,贴上邮票,陈阳收起信封,伸了个懒腰。

高考复习资料整齐地码放在炕角,他已经把数理化各科都过了一遍,胸有成竹。

现在,他思考着下一篇小说的题材。

院门被推开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阳子!在家吗?”大哥陈栋梁洪亮的声音传来。

陈阳连忙下炕迎出去:“大哥,大嫂,你们怎么来了?”

“听说你的书发在杂志上了?”

陈栋梁笑着走来,大嫂王桂芝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几个腌萝卜。

小虎子蹦蹦跳跳地跑在最前面,一把抱住陈阳的腿:“小叔!”

“快进来坐。”陈阳领着兄嫂进屋。

陈母拿出《人民文学》杂志:“栋梁来啦?正好,阳娃的稿子发刊了,你看看,都寄来了。”

陈栋梁虽然只上过小学,但认字不少,捧着杂志认真地读起来。

王桂芝凑在旁边,不时发出赞叹声。

“写得真好!”陈栋梁读完,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虽然我不太懂那些知青的事,但就是觉得……觉得写得真!”

王桂芝也连连点头:“阳子有出息!以后可得教教我们家虎子。”

“虎子,来。”陈阳从柜子里摸出几颗大白兔奶糖,“小叔给你留的。”

虎子欢呼一声,接过糖却不舍得吃,小心翼翼地放进兜里:“我留着明天吃。”

“傻孩子,吃吧,小叔这儿还有。”陈阳摸摸侄子的头。

虎子这才剥开一颗,含在嘴里,眼睛幸福地眯成一条缝:“小叔,再给我讲个故事呗?上次那个大圣的故事还没讲完呢!”

陈阳笑着把虎子抱到炕上:“今天讲个新的。从前啊,有个小朋友叫马小跳……”

陈芳也凑过来,托着腮帮子听得入神。

陈阳绘声绘色地讲起淘气包马小跳的故事,讲到马小跳在课堂上捣蛋时,虎子咯咯直笑。

讲到马小跳捉弄同学时,小家伙眼睛瞪得溜圆。

讲到马小跳认识到错误时,虎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所以啊,做人可以活泼,但不能太淘气,懂了吗?”陈阳捏捏虎子的鼻子。

虎子用力点头:“懂了!小叔,马小跳后来还淘气吗?”

“下次再给你讲。”陈阳看了眼座钟,已经八点多了。

送走兄嫂一家,陈阳回到房间,脑海中还回荡着马小跳的故事。

他突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呢?

在后世,《淘气包马小跳》可是风靡全国的儿童文学作品。

首次出版于2003年,系列总销量突破6000万册,并被多次改编成电视剧、动画片、舞台剧等艺术形式。

陈阳回忆着前世读过的经典之作,在脑海中构思着如何改编,才能符合这个年代的审美。

煤油灯下,他摊开稿纸,开始写下第一个字……

两个小时后,陈阳揉了揉酸涩的眼睛。

桌上厚厚一叠稿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淘气包马小跳》的开山之作《贪玩老爸》终于完成,他反复检查了几遍,确保没有不符合时代的内容。

吹灭煤油灯,陈阳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

“阳娃,吃饭了!”陈母在院子里喊道。

早饭是小米粥和咸菜,陈阳狼吞虎咽地吃完,把稿纸装进牛皮纸信封,工整地写上《儿童文学》编辑部的地址。

“娘,我去趟县城。”他推着自行车出门。

五月的乡间小路两旁,麦浪翻滚。

陈阳蹬着自行车,两个小时后来到了邮局,将稿子寄了出去。

完成这件事,他感觉心头一块石头落了地,肚子也适时地咕咕叫起来。

国营饭店里飘出羊杂面的香气,陈阳推门进去,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同志,一碗羊杂面。”他对服务员说。

面刚上来,陈阳正吃得津津有味,饭店门又被推开。

一个戴眼镜、穿着笔挺中山装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腋下夹着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

男子环顾四周,发现饭店已经坐满,只有陈阳这桌还有空位。

“同志,这儿有人吗?”男子指着陈阳对面的座位问道。

陈阳抬头,看见一张斯文的脸:“没人,您请坐。”

男子道了谢,放下公文包,点了一碗羊杂面和一份炒白菜。

等待上菜的间隙,他打量着陈阳土布衣服上的粉笔灰:“同志是老师?”

“嗯,算是公社小学的语文老师。”陈阳答道。

“哦?”男子来了兴趣,“哪个公社的?”

“陈家沟。”

男子眼镜后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陈家沟?那您认识一个叫陈满仓的作者吗?他的小说《归途》刚在《人民文学》上发表。”

陈阳的筷子顿了一下:“您……认识陈满仓?”

“不不,只是久仰大名。”男子热切地说,“我是县文化馆的赵明,负责群众文艺工作。听说陈满仓就是陈家沟的,这几天一直想见见。”

陈阳放下筷子,擦了擦嘴:“实不相瞒,陈满仓是我的笔名。”

“什么?”赵明猛地站起来,椅子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引得周围食客纷纷侧目。

他赶紧坐下,激动地压低声音:“您就是陈满仓?《归途》的作者?”

陈阳点点头。

赵明立刻伸出手:“久仰久仰!我拜读过您的《归途》,写得太好了!把知青返城后的心理矛盾刻画得入木三分!”

陈阳与他握了握手:“您过奖了。”

服务员端来赵明的面,他顾不上吃,继续热情地说:“陈老师,我们文化馆正准备办个文学创作班,想请您去讲讲创作经验,您看……”

陈阳婉拒道:“赵干事,我资历尚浅,恐怕难以胜任。再说,我还要准备高考……”

“高考?”赵明眼睛一亮,“您要参加高考?好!有志气!”

他从公文包里掏出笔记本,匆匆写了几行字,撕下来递给陈阳,“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您有空一定要来文化馆坐坐!”

陈阳接过纸条,上面工整地写着文化馆的地址和电话,还有“赵明”两个漂亮的钢笔字。

两人边吃边聊,赵明对《归途》的见解让陈阳有些意外——这个县文化馆的干事,文学鉴赏水平确实不低。

吃完饭,赵明抢着付了钱,又拉着陈阳在饭店门口聊了许久,直到陈阳说要赶回学校备课,他才依依不舍地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