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万界穿梭录
翌日。
崇祯大肆封赏三大营给予了无上荣耀,他就是要让世人看到自己对军队改革的决心。
整个大明的局势也随着三大营摧古拉朽的胜利发生了许多潜移默化的改变。
最明显的就是藩王和勋贵们的态度从之前的有恃无恐到现在的战战兢兢,藩王勋贵们这种谨慎态度也不由感染到了大臣们,以至于现在毕自严天天看着国库中的白银笑得合不上去嘴。
曾经要收点税让朝臣们捐款都得求爹爹告奶奶最终却也看不见几两银子,可现在这人好像觉得银子土地烫手一般,不要命的往户部送。
可也有一些人开始不安分了起来,安插在AH以及江西的几个藩王四周的锦衣卫最近两日书信如雪片一般往京中送来,可见事态也在往崇祯不想看见的方向发展着。
养心殿中孙元、徐光启、工部尚书李养德、文震孟、温体仁几个大臣按职位大小依次落座。
崇祯有段时间没有见他们了,没想到几人倒是憔悴了不少想来是政务繁多,崇祯心中油然而生一丝歉意,都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了都不容易啊。
崇祯看大臣们于心不忍,可大臣们眼中的崇祯却是满心狐疑,心里都有些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不怒自威的小皇帝才十八岁!
“爱卿们辛苦了,还请各位爱卿保重身体,大明可离不开你们。”崇祯由衷说道。
“谢陛下关心。”几人连忙起身拱手言谢。
崇祯摆手示意几人坐下后感叹道:“朕登大位以来,时至今日大明才看到丝丝希望。”
“臣等无能。”温体仁急忙带头说道,他是内阁首辅,皇帝对国家不满意那就是他这个首辅有问题。
“大理寺、都察院、刑部、县衙、税制、科举的改革让朝野清明廉洁;三大营非改革是让百姓看到希望,朕削蕃把老朱家从百姓手中拿过来的土地还给他们是让百姓还相信大明,让他们有活下去的希望,但朕觉得还不够!”崇祯斩钉截铁道:“也与百姓觉得够了,可以活下去了,但朕依旧觉得不够。”
几位大臣表面若有所思,心底却在想小皇帝又要整什么幺蛾子了?不会是要对官吏动手了吧?
“所以!”崇祯也不废话直接坦言道:“朕欲建立两座新型学院!”
“新型学院?”在坐几人有些蒙,原本那些等“位”的举人们都被下方到地方去了,科举也和税收挂钩了,如今皇帝还办什么学院?
“对,新型学院一座工院,一座文院。”崇祯押了口茶道:“文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朕由老师负责,一部分由朕负责教育,一部分学习传统儒家,一部分学习新学,三月后比拼实用型后再决定学院到底以传统为主还是新学为主。”
“怎么比拼?”文震孟出言道,对于教授学习他毫不担心,当今陛下都是他学生所以他心中反而有些欢喜。
“比识文断句,比读写,比算数。”崇祯回道。
“臣,遵旨。”文震孟面色不变心里却是偷笑不已。
“学院就设在西郊,具体事宜工部负责,学院要保证学子有住的,有吃的,招生条件以十五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即可,军人后代、遗孤优先且免费入读。”崇祯再次把军人特权搬上了台面。
此言一出几位大臣都是面色一苦,但却丝毫不敢多言。
崇祯也是将几人表情尽收眼中,但却毫不在意道:“这是文院不再以诗词歌赋先贤圣理为考核标准,朕要得是实用性,能读能写能算就是目标,因为朕是打算要将此学院推行天下的。”
文震孟听到崇祯说要将学院推行天下后面色忍不住激动起来,他这样的人对官职权力的欲望丝毫不及对“名留青史”这四个字的万分之一渴望程度,学院推行天下若是他担任院长那么他就是这些人名义上的老师,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桃李满天下!
他由不得心动!
所以其他几人看文震孟的目光中都难掩羡嫉之色!
可他们又哪里知道崇祯这是要让文震孟做垫脚石啊!
崇祯不否认传统文化的好,但是现在他要得不是精通四书五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儒,而是能帮百姓启蒙,能写会算的生意人。
“这是文院,而工院则由徐尚书和孙爱卿负责。”崇祯说着看向了徐光启和孙元。
这二人都是科研狂人,一个专注于民生农业,一个偏爱军功,这几个月已经烧了崇祯好些银子了,崇祯虽有些肉痛但却从未克扣一分一毫,都是有求必应。
“陛下,工院怎么运作?”孙元心里没底,他最担心的就是老师问题,如今他手下的人都是大明的匠户,铁匠木匠最多,而他专注的大炮火枪倒是手下有几个学生,但却远远达不到开立学院的规模,首先老师就不够。
一旁的徐光启也是愁眉不展,他手下的学生倒是多,可大多都被他带着学了西学,如今算数和函数一类都颇有建树,但皇帝却让他教授研究农业科技,就有点让他犯愁了。
“工院朕不干涉,稍后朕会给你们一些技术和图纸,你们带回去让有兴趣的人开始着手研究,边研究边学习便是不要有负担。”崇祯安慰道。
这也是无奈,大明现在的科研人才少得可怜,但却有一大批可造之材,那就是匠户之后,这些人被制度束缚,只能做匠户,恰好这些手艺人都很有创造力,所以崇祯不太担心工院没人。
“谢陛下。”徐光启和孙元这才松了口气道:“如此便好。”
他二人也怕皇帝给他们弄个比试出来。
至此未来两个庞然大物的雏形出现了,文院和工院就是崇祯播下的两颗种植,且看它们以后会给大明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散会前崇祯把徐光启和孙元二人单独留下后分别给他推出了,杂交水稻、大棚蔬菜、嫁接、授粉以及蒸汽机、铁路火车、铁皮龙骨船、等等….
崇祯不求有成效,只为发现出这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