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 大明:老朱让我监国,我让他退位

第152章 组织一个书院

  但,诸葛亮在听到了朱柏的话了以后,不由得摇摇头。

  说道:“陛下,微臣谢陛下的厚爱,但是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一职,微臣是无法胜任的。”

  此言一出口,不但是赵子龙,就是朱柏也是目瞪口呆的,朱柏不明白,诸葛亮有什么担待不起的?

  除了诸葛亮,还能有谁有这个统领国政的资格?

  而且这个内阁一旦设立了的话,有如此之大的权力。

  那些文官们一个个的都会趋之若鹜的。

  可是现在这个内阁首辅一职就摆着在他面前了,诸葛亮居然拒绝了。

  这确实是让人想不明白。

  “孔明先生,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朱柏看着诸葛亮,不由得眉头紧皱着问道。

  诸葛亮只是轻摇着手里的白羽扇,对朱柏说道:“陛下的心意,微臣都明白。”

  “只是,微臣也是知道自己是有几斤几两的,臣为陛下出一下主意还可以,只是做那当朝的内阁首辅却是万万不能的。”

  听着他的话,朱柏心里很是不解,说道:“以先生的才华,这个世界上还能有比先生更有资格这内阁首辅的人吗?先生不必过谦了。”

  诸葛亮淡淡一笑道,“陛下,微臣在您这大明的朝堂,一无根基,二来也没有做过什么事。”

  “陛下突然的就让微臣当这个内阁首辅,统领国政,肯定会让他人说三道四和眼红的。”

  “到时候如果大明朝堂上下,君臣离心的话,会更加动摇大明的根基的。”

  “所以内阁首辅这一事,微臣是万万不敢当的。”

  听着诸葛亮的话,朱柏也明白了。

  自己刚才的那个做法确实是太冲动了。

  虽然说诸葛亮的本事,才能,的确可以无愧为内阁首辅,统领国政。

  但是别人又怎么会知道这个诸葛亮就是历史上的诸葛亮。

  而且已经有了一个赵子龙了,不能再来一个诸葛亮了。

  不然这样的话,别人恐怕还不知道会说什么呢。

  所以,朱柏一开始还想要给诸葛亮另外安排一个其他的身份的。

  这样一来的话,诸葛亮的身份和本事,就更加没人知道了,在大明的这些文武百官们眼里,诸葛亮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如果就这么的让一个普通人成为大明的内阁首辅的话,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明枪暗箭对准他呢。

  尤其是现在的这些大明的读书人一个个的可都是硬骨头,如果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就像坐上那内阁首辅之位,他们肯定也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此时看来的话,还是诸葛亮考虑得更加周全一下。

  是自己想的太过于浅薄了。

  “陛下。”

  而这个时候,诸葛亮的目光再次的看着朱柏。

  朱柏听到了诸葛亮叫他了,也回过神来了,眉头微微的皱着看着诸葛亮。

  只听诸葛亮说道:“陛下,微臣虽无意在朝中为官,也不想入仕。”

  “但是也希望能为陛下效力,为陛下分忧。”

  “如果陛下不嫌弃的话,老臣愿意为陛下的背后的谋士,做那幕后的之人,也不是不可以。”

  幕后的之人?

  朱柏眉头皱的更深了,看着诸葛亮。

  很是疑惑不解。

  入朝为官,这可是每个读书人做梦都想做的事情啊。

  多少读书人为了谋得一官半职甚至是倾家荡产,费尽心思。

  入朝为官了就代表鲤鱼跃龙门了,实行了阶级的跨越了。

  如果能为一个大官,好官,自己的名声可就天下皆知了,声名显赫了,名利俱收了。

  可是现在诸葛亮居然跟他说。

  他只愿意做朱柏的背后的谋士,做那幕后的之人。

  这还真是让朱柏万万没想到的。

  但是诸葛亮接下来的这些话就让朱柏一下子就明白了。

  只见诸葛亮羽扇纶巾,笑着道:“陛下,我大明现在的读书人一个个的都是饱学之士,都是满腹经纶,尤其是朝堂上的官员。”

  “是经过太上皇一次次的为大明筛选而得以留存下来的。”

  “且不说他们的才能,但是他们一个个的都是在朝中根基深厚,自成一派的。”

  “臣换了新身份了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布衣,就算是被陛下高官厚禄了,可也依旧是有人会不愿意和微臣为伍的。”

  “微臣也是一身傲骨,不是那能愿意折腰的人。”

  “所以,微臣有一个请求,希望陛下能答应微臣。”

  听着诸葛亮的这些话,朱柏说道:“先生不妨直言就是了。”

  “微臣希望陛下可以允许微臣在背后为陛下组织一个书院,挑选我大明的真正的人才精英,加以好好的培养,为我大明的朝堂将来,打下坚厚的基础。”

  听着诸葛亮的这些话。

  朱柏也不由得为之大吃一惊。

  诸葛亮居然就已经想到了要开设书院了。

  开设书院的话,这种教育方式,肯定不会和传统的那些读书教育方式一样的。

  以后一定可以为大明的朝堂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的。

  而且现在大明的朝堂上的臣子,都是跟太上皇多年的老臣,要不然就是一些元朝的前元官员。

  并且这里面也有好些人已经是老了的。

  何况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的。

  自从朱柏让那些做贼心虚的洪武朝老臣告退或者辞官了以后。

  确实也让吏部重新选派了一些读书人为官。

  但是这些人的素质不好一概而论,办的事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现在大明的科举取士,都是以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之内的,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八股文”。

  这样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确定了考试的基础大概范围,但是时间一长了也基本的成为了仕途的工具,不再是锻炼个人思维的武器,而且也缺乏实用价值,而朱柏需要的是能做事的实干派风格的官员。

  除了显示出考试的难度没有什么用,前朝的那些诗词歌赋作为科考的一部分好歹还有一些强盛的生命力。

  加上这八股文的是那些没有什么太大作用的清规戒律,四书五经这种确保在一定的范围内作为考试题目的,一次科举都有多少的举子了,这些里面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都是早就已经做过了的题目,都不知道一句话就已经有多少人做过了,也极大的压制了人的创造,人的思想。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