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 韩信的命名术

战国番外三

韩信的命名术 南帝王重阳 5269 2024-07-06 13:52

  伊阙之战以秦军大胜而归做结,秦国横扫六国之势已然形成,而这一站也是战神白起的成名之战。那么伊阙之战到底是怎么打的呢?白起又是怎样一战成名的呢?伊阙之战的至关重要在于,拿下了战场战役就等于打通了秦国东进中原的通道。先前灭巴蜀之战,攻韩国的宜阳之战,以及攻楚的垂沙之战都或多或少为此战打了基础。

  公元前293年,秦国以白起为将在伊阙对阵韩、魏、东周的二十四万联军,而秦军兵力不及一半。尽管如此,但是白起深知对方的联军并不紧密。为韩、魏联军中,韩国势单力薄,韩军自然是希望魏国打先锋,魏军主帅公孙喜则觉得韩国虽然战力不强,但是韩军兵器好,装备精良啊,所以他希望韩军做前锋。

  白起发现了这两军互相推诿,谁也不愿意打头阵的想法,于是决定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正式开战后,白起设少量疑兵摆出主力进攻的样子,牵制住韩国的兵力。然后白起调精锐部队绕到后方对魏军发起进攻。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迅速惨败。

  而韩国这时得知盟友惨败,消息走漏,军心不稳导致士兵产生哗变,主帅甚至难以控制局面,于是侧翼暴露在秦军的眼前,遭到秦军左右夹击,韩军溃败而逃。秦军乘胜追击,把韩军杀得片甲不留。

  联军二十四万全歼,主将被杀,秦军占领了伊阙,夺取了魏国城池数座以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伊阙一战,韩国精锐尽失,秦国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张,魏、韩两国也只得割地求和。

  伊阙之战,秦国可以说是以少胜多,白起战功卓越,至此一战成名。

  战国时期,是一个”纵横家“表演的时代,在各个国家的历史舞台上,都涌现出众多的”纵横“人才,通过他们令人叹为观止的口才表演,上幕了一出出精彩的不亚于真正的军事战争故事。何为“纵横”?可详见笔者前几日文章:苏秦向秦王献策“连横”吞并诸侯被拒,转身“合纵”抗秦

  本文要描述的是一个在战国中期,“合纵”策略中最辉煌的一个代表,那就是乐毅破齐的故事,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文章:燕国君主燕昭王即位后,面对着内乱和齐国伐燕留下的废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使燕国恢复强大,必须招贤纳士。因此,燕昭王广召天下贤士,此时,一位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乐毅前来投奔。

  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所灭,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自幼聪明,喜好兵法,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沙丘宫变”后,他为了避祸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并当上了大夫。后来他又受到一代明主燕昭王的赏识,于是又离开魏国前往燕国,被燕昭王委以亚卿之职,掌管燕国的军政大权。

  燕昭王因齐国伐燕,燕国差点亡国,故事详见笔者昨日文章《此燕国君主真荒唐,竟将王位禅让给相国,由此差点亡国》,因此,燕昭王对齐国异常怨恨,燕昭王在广招天下贤士后,并在他们的辅佐下,励精图治,燕国被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力日盛。但是燕国相对还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仍然是不可能与齐国相比的。仅凭燕国一国之力是不可能战胜齐国的,因此,燕昭王决定采用乐毅提出的建议:“与天下共图之”。

  此时的齐国在齐湣王的治理下,多年来对外四处征战,许多诸侯国都与齐国有仇恨。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对外战争的需要,齐湣王在国内也是横征暴敛,导致民怨甚重。

  当燕昭王定下这一策略后,燕国开始行动起来,在齐国面前,燕国显得十分的恭顺,还屡次向齐湣王进献珠宝和美女,使得齐湣王觉得燕国对他只有巴结的份,根本构不成威胁。然后燕国又派出使者前往魏、楚、赵、韩等国,与他们一一缔结联合伐齐的盟约。

  这样,五国联盟建立起来,齐国不知不觉陷入了北、西、南三面被围的境地,补充一下,齐国东面是大海。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同时,赵惠王也将相印交予乐毅,让他兼任赵国相国。接着,乐毅又被推举为五国联军的统帅。于是,乐毅率燕、赵、魏、韩、楚五国之军,浩浩荡荡地前去攻打齐国。

  大军压境,始料未及的齐湣王匆忙应战。但齐军此前已征战多年,将士们均厌战,士气不振。齐湣王见状,发出号令,如有不战而退者,杀无赦,并诛族。士兵们对齐湣王心怀不满,军心更加涣散。

  齐湣王过早地出动主力和强大的五国联军作战,结果齐军不堪一击,一败涂地,主力大部被歼,齐湣王领着一帮残兵败将逃回国都临淄。乐毅继续率领着燕军攻打临淄并攻破。齐湣王失去国都,逃亡到莒地(今山东莒县),最后被谎称前来援救齐国的楚国大将淖齿所杀。

  乐毅有吞并齐国的雄心,在夺取临淄后,经燕昭王同意,他作了很多安定民心的事情,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乐毅后来又连续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燕惠王乃召回乐毅,并派骑劫接着攻打莒和即墨。乐毅为此黯然失望,又怕回到燕国被害,因此去往赵国了。后来,骑劫受齐将田单迷惑,假意说要投降,在受降的前一日深夜,田单使用著名的“火牛阵”大破燕军。骑劫也死于齐军刀下。田单率齐军一鼓作气,一路追击,又全部恢复齐国原来的国境。

  乐毅在明主燕昭王的绝对信任下,安心作战,仅仅差一点就将当时强大的齐国完全消灭,这样的丰功伟绩表明乐毅有非常出色的军事才能。五国联合破齐,是“合纵”策略运用上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纵横家们因此将乐毅看成大英雄。可惜的是燕昭王在关键时刻离世,在新任君主的猜忌下,齐国田单又施反间计,最终,乐毅为之努力终生的灭齐大业就这样功败垂成。

  提起战神白起,所有人都会想到他在长平歼灭45万赵军的光辉战记,却少有人提及白起在长平之战之前与楚国的一场大战——鄢郢之战,在这场关乎楚国存亡的战争中,白起孤军深入力克强敌,甚至违反常理的让河水倒流助其攻势。

  一、振奋与愚蠢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嬴稷在其母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魏冉的扶持下继位称王,并于次年绞杀了以季君公子壮为首的“季君之乱”,比起之前的秦惠文王赢驷,嬴稷虽然在继位之初被芈太后和魏冉架空,但其雄心壮志却一点不输给先王。

  公元前293年,秦国为打通东出的道路发兵攻韩,秦将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大败魏韩联军,解决了家门口的阻碍后,秦国开始将目光投向老邻居楚国,作为一个大国,楚国曾在楚怀王执政早期时国力达到顶峰直逼齐国,虽然在与秦国的争斗中吃了亏,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秦国东出的步伐。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受秦昭襄王所邀在武关会面却被秦国扣留,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割地保命被怀王严词拒绝,令人唏嘘的是,楚国朝堂在得知楚王被扣押后不思救援,而是拥立了太子芈横为王来预防秦国的要挟。

  和雄才大略的楚怀王相比,楚顷襄王芈横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外交亦或者是军事上都无法与楚怀王相提并论,继位后的他不思救父却整日沉湎酒色且忠奸不分,受他的影响,楚国国势日衰,城池年久失修甲兵老旧,守备薄弱。

  而为了避免与强秦对决开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芈横都以一种极为“谦卑”的姿态来对待秦国,甚至在公元前292与秦国联姻,娶秦国公主为妃同时接受秦国的联盟邀请,但楚国朝堂上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得出来,秦国对楚国的联姻不过是为了暂时稳住楚国的缓兵之计,根本无法阻止秦国扩张的野心,连番劝谏不成后,大臣们想到了一个“歪招”。

  公元前281年,楚顷襄王听说在楚国有一个善用微弓细绳射杀北归大雁的人,立刻召见他入宫向他询问狩猎的经验,这个人回答说:“我喜好射杀小鸟小雁,这是我使用微弓小箭的原因,不值得大王询问,大王作为楚国的国君,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强大的军队,所射杀的绝非是这些小鸟小雁,秦国是一只大鸟,拥有强大的国力同时占据着极佳的地理位置,倘若展翅翱翔兵出函谷,楚国将有灭国的危险。”

  而楚国的大臣们则趁势向楚王分析了当今的天下局势,秦国虽破韩城但无力据守,征伐魏国得不偿失,而如果打击赵国则必然是劳师远征损耗极大,在抵抗秦国这件事上面,楚国不会是孤军而战。

  听到这样的一席话,常年消沉的楚顷襄王开始振作起来,一改之前对秦国的卑躬屈膝,决议合纵列国共同伐秦来恢复楚国昔日的荣光,但这个昏聩了很久的楚王却没有意识到“用兵一时需要养兵千日”的道理,只靠着一股强国复兴的欲望就向各国派出使臣游说,希望他们可以出兵和自己一起讨伐秦国。

  公元前280年,得知楚国要合纵攻秦的秦王决定先发制人,命大将司马错统军从陇西经由蜀郡出兵,攻打楚国的黔中郡,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许久没打过仗的楚军一触即溃,楚王只好割让上庸和汉江以北的土地来求和。但事情还没有结束,楚国虽然在此战中吃了亏,但在这之前出兵攻伐巴蜀之地夺下了枳,严重威胁着秦国对巴蜀的控制,刚刚打完胜仗士气正旺的秦国决定再给楚国一点教训,既要打碎楚王好不容易鼓起的信心,还要将楚国的整体实力打到不能威胁秦国为止。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赢驷任命大良造白起为主将,率大约7万秦军攻伐楚国,作为一代名将,白起在分析了敌我的优势与劣势后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因为秦军再是骁勇善战也是在异国作战,而楚国的崇山峻岭注定秦军的后勤补给无法支撑秦军在楚国的长时间作战。

  确定了战略方针后,白起立刻率大军沿汉江东下攻取沿途的重镇要地,掠夺汉江流域丰饶的粮草物资作为大军的补给,同时,为了鼓舞秦军将士与敌人决一死战,白起在登陆后就将所有的船只烧毁,行军中则是将所经过的桥梁全部拆除。

  面对抱着必死之心而战的秦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且在本土作战的楚军却因为太过顾及自己的家人和财产而没有斗志,无法抵御秦国锐士的凶猛攻势节节败退,秦军如入无人之境般在楚国长驱直入,迅速攻下了楚国在汉水流域的要地邓,直接威胁到了鄢城。

  鄢城是楚国的别都,距离国都郢城只有不足200里,无论从政治意义还是军事意义上来讲对楚国都至关重要,楚顷襄王发觉无法在野战中打败秦军后,就在鄢城集结重兵来防守,希望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对峙消耗掉秦军的士气和粮草,逼迫秦国撤军。

  事实上,楚军据城坚守的僵持策略是对的,没有大型攻城军械只有云梯的秦军攻不上鄢城城头,糟糕的后勤补给又注定秦军不能与楚军长时间对峙,危机之下,白起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水攻。

  以水制敌这种战法一直就有,一般情况下都是将处在上游的河堤扒开冲击下游的城市,但这一次,白起所能用的鄢水却位于鄢城的下方,且鄢水南流而鄢城在东,并不能靠简单的扒河堤来解决问题。

  但白起自有方法,首先是在鄢水中修建堤坝阻止鄢水南流,同时修建长长的导水渠将鄢水导向鄢城方向,之后在鄢城周围筑起高坝积蓄水量,当水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毁坝放水。

  就这样,在鄢城内的楚军还在为打退秦军而沾沾自喜时,汹涌的洪水已经灌入鄢城,城内的军民呼号挣扎却无济于事,很快,鄢城的东北角出现崩塌毁损,秦军得以由此进入,一路上根本没有什么反抗,举目望去,只见遍地都是横七竖八的楚人尸体,惨不忍睹,一代名都鄢城就此毁于一旦且不可被修复。

  鄢城失守,数十万楚人丧生的消息很快传到楚国国都郢城,楚王焦虑万分却无计可施,而白起则迁徙大量的刑徒至此同时休整部队补充军需,并于次年也就是公元278年再次起兵攻楚国,势如破竹般的攻陷郢城,一把大火将先王的陵墓烧毁,以示此地以后为秦国的领土,楚人休想再将其夺回去。占领郢城之后,秦军士气大增继续向东推进,一直打到洞庭湖畔才停下步伐,逼得楚顷襄王迁都到陈继续苟延残喘,此时的楚国已经丢到了几乎一半的国土,而秦国对楚国的攻伐还没有停止。

  公元前277年,秦军又攻下了楚国的巫郡和黔中郡,楚顷襄王不甘失败急忙召集国内所有的楚军准备夺回失地,却发现曾经的百万雄师如今只剩下十几万人,在经过一番惨烈的争夺战后,楚王夺回了几座被秦军占领的城邑,却无力收复鄢郢二都和大片的疆土,面对越发强大的秦国只能俯首。

  经此一役,主将白起因功被册封为武安君,曾经强大的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能阻止秦国扩张的步伐,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芈横去世,他的继承人和后代也同样无法恢复楚国的昔日雄风,最终在秦王政时期被王翦攻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