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SX省DT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刘邦称帝,大封诸侯,其中异姓诸侯王有七位,其中韩王信(非韩信,而是韩国襄王后裔韩王信)获封国于颍川一带,定都阳翟(今HEN省禹州市)。阳翟地处中原腹地,刘邦认为韩王信封地乃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担心韩王信日后会构成威胁,便以防御匈奴为名,将韩王信封地迁至太原郡,以晋阳(今SX省TY市)为都。
韩王信与匈奴交战,败多胜少。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秋季,冒顿单于亲率军队,以10万铁骑围攻马邑,韩王信只得多次派使者与匈奴求和。刘邦怀疑韩王信暗通匈奴,致书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担心会被诛,便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汉,以马邑之地请降。随后韩王信与匈奴挥师南下,进入雁门关,攻下太原郡。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在《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因从击韩信军胡骑晋阳旁,大破之。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冒顿何其人也?他弑父自立为单于,《史记·匈奴列传》这样描述这位冒顿单于: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毶、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后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于是匈奴贵人大臣皆服,以冒顿单于为贤。可见,这位冒顿单于非普通人,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匈奴统帅,他又怎么会因为一个女子而放弃杀刘邦、进中原的绝佳机会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亮点可以考虑:第一:刘邦被围,城中军队皆精锐,必将誓死一战以求突围,匈奴尽管处于上风,但依然损失严重,也坚持不了多久了。继续打下去,只有两败俱伤,匈奴不如中原汉朝,地大物博,人民千万,战士死了一批还会有一批,而匈奴则是游牧民族,人丁有限,没有拼的本钱。
第二种可能就是汉军救兵已经到达,围困之策已经快要变成反包围了。司马迁说刘邦中了冒顿的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但刘邦这次带兵攻打匈奴带兵32万,刘邦轻率先头部队被围,那其他后头部队必然会全力赶来营救,冒顿单于退围,这方面的因素是重要的。
在《韩信卢绾列传》中也记载:“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居七日,胡骑稍引去。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汉亦罢兵归。”可见冒顿单于之所以选择“开围一角”放刘邦出去并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当时汉救兵已到,不退很可能被里外夹击,所以冒顿单于刘邦出去的一种明智求全之举。而刘邦在退出平城后,由于兵士多伤,粮草不济,再加上已临寒冬,难以为战,所以退兵回朝。
综合来看,这次平城之战,汉高祖刘邦和冒顿单于算是打了一个平手。
公元前180年,西汉都城长安城发生了一场国内战争,史称之为“汉平诸吕之乱”。说起来其实这是刘氏宗族和吕氏宗族之间的家务事,这是汉高祖刘邦和其发妻吕后留下的隐患,一直到今天才算有了了结。
在汉高祖因为伤病最终是去世了以后,整个国家的权力就落到了吕后的手里,那么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有所稳固,她就必然会选择自己最信任的娘家人来帮助自己掌权,于是吕家的人就立马成为了朝廷的主角。原本的吕家就是汉朝里面的功勋集团了,如今又有着外戚的身份,自然就非常容易来掌握朝内的政权了。
汉高祖刘邦龙御归天后,嫡长子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但是就像刘邦自己认为的,这太子刘盈生性懦弱,一点都不像自己,还是赵王如意最像自己。优柔寡断的汉惠帝,就让汉王朝的大权就逐渐落到了吕后手中。吕后掌权吕家就发达了,吕后公然违反汉高祖刘邦的“白马之盟”,大肆封赏吕氏子弟为王侯,而且吕后非常毒辣,赵王如意和其母戚夫人,还有刘邦的儿子幽王、共王和燕王都被其杀掉了。汉高祖刘邦留下的老臣更是在朝中,被把持朝政的吕氏一党排挤。
而公元前188年,八月汉惠帝就因不满母后的残忍和骄横,忧郁成病不久就死了。传闻汉惠帝没有子嗣,吕后在外面抱了一个孩子立为太子,吕后垂帘听政。吕后这一听政就听了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病重,很快就死了。大家说那些被排挤的老臣和刘氏皇族,这几年是因为看在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发妻份上不好翻脸,这吕后两腿一蹬走了,这些老臣子和刘氏皇族还能容留吕氏一党把持朝政。
个人觉得应该是西汉老臣和刘氏皇族先下手为强,而不是像史料中说,吕氏一党怕诸大臣不再服从其掌权,意欲向刘氏皇族动手,而居于长安的朱虚侯刘章,其妻是吕氏女,得知这一消息,遂与周勃、陈平商量,并联合其兄齐王刘襄起兵入长安平乱。
战争的过程:朱虚侯刘章通知了其兄齐王刘襄起兵入长安,并且联系了老臣周勃和现任丞相陈平,很明显朱虚侯刘章是想里应外合了,在诛除了吕氏后,准备拥护其兄齐王刘襄为帝。
齐王刘襄还派遣使者骗来了琅琊王刘泽来齐都临淄,齐王刘襄扣留了他,要挟其一起起兵西征去长安诛除吕氏。齐王首先西攻济南国,同时致书各诸侯王,历数吕氏罪状,以示起兵灭吕之决心。相国吕产等闻齐王举兵,遣灌婴率军迎战。灌婴兵至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屯兵据守,并派人通告齐王与诸侯,约定静待吕氏变乱,联合诛诸吕。齐王即将大军屯于齐国西部边境,待机而动。
很明显这灌婴早就和周勃和陈平商量好了,而吕后临死前遗诏以吕产为相国,吕禄之女为少帝后。是时吕产和吕禄得知齐王起兵,而灌婴又按兵不动,吕产怕其临阵反戈,遂想入宫挟持太子,朝内斗争日趋白热化,丞相陈平怕吕氏先起兵作乱,会大肆屠戮,就联合周勃一起共诛吕氏一党。
公元前180年正月十五,周勃、陈平即通过负责典掌皇帝符节的襄平侯纪通,手持信节,诈称皇帝有令,让太尉统领北军,使周勃进入北军营垒。又命郦寄等诈劝吕禄交出北军将印,离京赴赵国就职。周勃控制北军后,丞相陈平又命朱虚侯辅助周勃夺得南军兵权。周勃以朱虚侯严守军门,同时令干阳侯曹窟转告统率宫门的禁卫军卫尉,不准相国吕产进入殿门。吕产虽得悉灌婴与齐王协议灭吕,但尚不知吕禄已交出北军兵权,准备入未央宫发动政变,被禁卫军阻止在殿门前。周勃拨给朱虚侯刘章1000多士卒,追杀吕产。周勃遣人分头逮捕诸吕男女,捕杀吕禄,其余人亦不分老少一律处斩。
吕氏一党尽被诛杀,而齐王刘襄起兵本是打着诛除吕氏的旗号,而灌婴又率领着大军在对面,没办法齐王刘襄只能收兵回封地。灌婴也率领大军回到了长安城,闰九月诸大臣一起商量,迎立刘邦中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孝文皇帝。
周勃和陈平这两位老臣,利用自己的智谋,迅速诛除了吕氏一党,使西汉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乱。而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也就是汉文帝登基后,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每到这天,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贺。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灯节也就是现如今的元宵节。
吕后驾崩前后的安排是为了保证刘吕血脉的稳定存续,无可厚非,但在大臣看来,是绝对的飞龙骑脸。
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居北军;吕王吕产居南军,同时兼任相国;吕禄的女儿嫁给少帝为皇后;吕后的相好、左丞相审食其为帝太傅。
看起来无懈可击,但这是一种战时管制的高压态势,是一种把功臣与宗室彻底放在对立面的态势,这种态势很难一直保持。
《资治通鉴》讲:诸吕欲为乱,畏大臣绛、灌等,未敢发。
“诸吕欲为乱”,根本是胡说八道,吕后都颠覆不了刘氏,她的纨绔子侄们敢有这种痴心妄想?但这个“畏”却是诸吕之乱的根本原因。
诸吕恐惧,恐惧大臣夺权。宗室和大臣也恐惧,恐惧因为诸吕的恐惧被清除——太史公在《史记》里说“列侯群臣莫自坚其命”。
于是,刘肥的两个儿子,刘章和刘兴居先行动了。
他们是有野心的——当时这两位都是侯爷,如果换皇帝成功,他们裂土封王不是梦。
而且,他们有清楚的目标。谁呢?齐王刘襄。刘襄是刘肥的继承者,说起来是高皇帝刘邦的长孙。如果否掉了高祖嫡长子刘盈一脉的继承合法性,在新皇帝竞聘会上,刘襄有极大的竞争力。
刘章、刘兴居通知刘襄:“哥,起兵来长安吧,我们做内应,保你做皇帝!”
刘襄做了一番准备:杀掉了反对起兵的齐相召平;诱骗琅琊王刘泽,兼并了琅琊国的军队。随后,就起兵了。
齐王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
相国吕产作为帝国首席执政官,决定派颖阴侯灌婴带兵平定齐王的叛乱。
我们稍作停顿,琢磨下吕产派灌婴出战的做法。这么看,所谓的“畏大臣绛、灌”也靠不住。恐惧必然提防,提防必然不会允许功臣系代表人物灌婴有实际军权。
虽然,吕后谆谆告诫要提防功臣,但吕禄、吕产从心底里是很愿意跟功臣们和平相处的。
灌婴带兵走到了荥阳,不走了。
虽然,打从心底里,灌婴很厌烦刘襄这种蛋糕没做好就猴急下手抢的行为,但功臣和宗室此时是利益同盟。
灌婴不想跟齐王开战。他派出使者,跟齐王重申了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功臣宗室合力斗倒吕氏,先干要紧事儿。
刘襄也是年轻,他真就乖乖地回到齐国,陈兵齐国西界傻等着。
而琅琊王刘泽跟刘襄说:“放我去长安,我劝大家奉你为帝!”
于是,刘泽去了长安。
长安已经天下大乱。
周勃、陈平早就急不可耐,但麻烦的是手中没有兵权,而长安城的南北军不是随便拉一支乌合之众就能抗衡的。
陈平出了个主意——他们劫持了曲周侯郦商。先前说了功臣集团并非铁板一块,这又是个例证。
因为郦商的儿子郦寄跟相国吕禄很处得来,陈平、周勃打算让郦寄去忽悠吕禄。
郦寄劝吕禄不要当什么上将军,把军权交给太尉周勃,自己回赵国去当个太平王爷,吕氏与功臣和平相处。
吕禄是个实诚人,还真信了郦寄的鬼话,回去跟吕产和吕家的老人商量,但大家七嘴八舌没商量出个结果。
但吕禄确实放松了警惕,不再经常坐镇北军,而是时常跟郦寄出外游玩。
这大概是公元前180年8月底的事儿。
而吕禄离开北军,就足够陈平、周勃们寻找到机会了。
但老谋深算的陈平、周勃并没有急于动手,他们还要争取更多的人,多算求必胜。
时间来到九月初十早上,平阳侯曹窋,也就是曹参的儿子,去找相国吕产商量事情。
恰好郎中令向寿出使齐国回来,跟吕产汇报:灌婴与齐国讲和罢兵,准备诛杀诸吕。随后,向寿向吕产建议,赶紧入宫勒兵戒备。
大约向寿与吕禄的谈话并未背着曹窋,反正曹窋知道了。
而曹窋,作为前功臣集团领袖曹参的继承人,显然是功臣系的主要人物。
他当机立断,迅速将这一不利消息报告了陈平和周勃。
但仍然是老问题,怎么夺取南北军的指挥权?
另一个功臣二代出现了。襄平侯纪通掌管着皇帝的符节,他持节假传诏命,传太尉周勃进入北军。
对周勃这种军中威望极高、亲信遍布的人来说,只要进入北军,至少已经意味着北军瓦解了。
场面大略如下,虽然,当时的周勃不比大破七国后的周亚夫风光。
但还有南军。所以,周勃想要的是彻底夺取北军的指挥权。
郦寄又出动了,他和一个叫刘揭的人再次去忽悠吕禄:“皇帝为了让你归封国,已经召太尉进入北军,赶紧把将印交出来,不然恐怕要惹祸上身。”
吕禄一则信任郦寄,二则作为一个政治小白也缺乏经验,真就把将印交了。
这一交,就把吕氏宗族无数人命都交了出去。
周勃将印在手,直入军门,发出了10个字的命令:
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绝对是陈平手笔!十个字就把吕氏和刘氏对立了起来,士兵们根本来不及思考这本质是在吕氏与功臣之间的站队。
我们试着换一换:
为吕氏右袒,为功臣左袒。
各位,想象一下效果。
而这十个字收到了奇效,在吕氏与功臣之间很难选,在吕氏与刘氏之间却很好选,“军中皆左袒”。
周勃彻底夺取了北军的指挥权。
但是,还有南军,南军整体在相国吕产的掌控之中。
这时候,陈平派朱虚侯刘章也进入了北军辅佐周勃。
于是周勃让刘章监军门,让平阳侯曹窋去南军通知卫尉(根据百官公卿表可能是琅琊王刘泽,但考虑到刘泽原在封国,刚进京,或者另有其人)阻止吕产进入殿门。
这里我们需要介绍一下南军。
南军在汉初守卫长乐宫和未央宫,下属应当有卫尉和长乐卫尉。卫尉掌管未央宫前殿护卫,另有军队掌握着未央宫守卫,长乐卫尉则护卫长乐宫。
根据周勃的命令,则卫尉无疑早已与功臣系结成同盟。那么此时,吕产应当还能掌控未央宫除前殿护卫外的军队,而长乐宫的军队则由长乐卫尉吕更始掌控。
而卫尉关闭殿门之后,吕产也进入了未央宫,带着从官与卫尉对峙了起来。
平阳侯曹窋觉得这种情况下,取胜把握不大,赶紧又跑回北军向太尉周勃报告。
周勃这个人其实极为谨小慎微,而且他们做的事,必须干成了才能声明正义,所以也不敢明说起兵诛杀吕产,他就跟朱虚侯说:
“赶紧进宫保护皇上。”
刘章就带了一千多兵进入了未央宫,与吕产对峙在未央宫的广场上。
对,没有立即厮杀。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也不理解,史料就这么记载的。
直到下午三点,刘章才纵兵攻击吕产,吕产逃走。天又刚好刮起了大风,吕产的随从官吏陷入混乱,无法组织起有序的战斗。
最终吕产被追上,杀死在郎中府的厕所中。
刘章杀了吕产后,就无所忌惮了。
这时候,小皇帝派了使者慰劳朱虚侯刘章。刘章甚至想抢夺皇帝节钺,但这个天子使者也不简单,硬是没让军头刘章把节钺抢走。
于是,没奈何,刘章就和使者一起驾车领兵去了长乐宫,凭借节信斩杀了长乐卫尉吕更始。
至此控制南军,局势大定!
大略过程就是这样,其中自然有不合理处,而我们缺乏必要的细节。
但大体上,吕禄放弃北军是诸吕失败的关键。而权力倾轧,谈正义可笑,吕氏权倾天下不正义,功臣抢班夺权也不正义。但诸吕之乱,就事论事,实际上是诸吕不乱功臣乱,这应当是清晰可见的。
接下来没什么好说的了,“诸吕无少长皆斩之”。
刘盈的诸子,包括小皇帝和几个诸侯王,多活了几天,也不过活到刘恒进京登基。
至于娶了吕嬃的樊哙一家也跟着遭了殃。樊哙已死,他和吕嬃的儿子,继承樊哙侯位的樊伉也被诛杀。
诸吕血脉唯二苟延残喘的:
一,孝惠帝的张皇后,张敖与鲁元公主的女儿,吕后的外孙女——你没看错,吕后丧心病狂地把外孙女嫁给了自己的儿子。
二,鲁元王张偃,张敖与鲁元公主的儿子。诸吕之乱时,王位被废,文帝继位后,复为南光侯。
至于当年吕后费尽心机与刘氏联姻送出去的诸吕,估计大多也都不明不白的死掉了。
吕雉啊,惨淡经营,到头来,梦一场,血流成河,为他人做嫁衣裳。
“马邑”是一个地方的名称,就在今天山西临汾这一片地方。而这个历史著名的谋略和汉武帝是分不开的,汉武帝曾称它是最完美的抗击匈奴的战略。
首先我们来谈谈“马邑之谋”完美在哪里,大家都知道在汉武帝时期,匈奴非常的猖狂,即使汉武帝勉强同意了与其和亲,匈奴也不知道收敛一些,还是继续是不是的骚扰边境,这让汉武帝觉得很憋屈很窝囊。
于是在两年之后,汉武帝就对朝臣们宣布说决心要攻打匈奴了,在正式打仗之前再看看大家是什么意思,果然,听到汉武帝说出这样的决定朝中的意见顿时被分为两大派,一类大臣认为应该尽量避免与匈奴之间的武装冲突,而另一帮大臣则认为与匈奴作战是十分有必要的,两方的势力相当谁也不肯服从另一方的意思。主攻派认为汉朝乃大国,没有必要受匈奴的气,即使是先祖在世也一定会为了百姓的安宁和匈奴宣战,再一个是这匈奴真的太猖狂了,汉朝已经向他们做出了退步将朝中美艳的公主嫁给他们,可是他们仍然不懂得收敛还要继续骚扰汉朝的边境地区,换做是谁都不可以再继续忍受匈奴的作为了。而另一派主和则认为匈奴从小生活在大草原,已经很适应恶劣的天气地形了,所以汉军与其作战不一定会赢,到了匈奴生活的恶劣环境中不仅可能会战败,可能还会给汉朝带来更大的损失啊,最重要的就是与匈奴作战根本就是在进行一场无用功,因为就算赢了得到匈奴扎地也没有用,那边的水质和土壤的质量太差了,根本就能让汉朝百姓加以利用耕种啊。
听到这里汉武帝心理虽然有点小嘀咕,但是大家都没有想到汉武帝在询问大家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了一个对付匈奴的“万全之策”,也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马邑之谋”,它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啊是马邑县一个常年与匈奴交易的商人在对匈奴内部有一定了解之后,对大臣王恢提建议说将汉朝边疆一个小县城做诱饵来吸引匈奴,处在汉朝边疆的马邑县作为诱饵,给匈奴放出消息说为了缓和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就将这县城送给匈奴做礼物吧,可是大臣王恢很质疑的询问商人匈奴真的会因此而上钩吗,商人笑笑对王恢说“您没有和匈奴长时间相处过,但是小人和他们打交道已经十几年了,特别了解他们的属性,以匈奴的性子来看他们是会愿意为了一点利益抛下别的事情去争取到,包括他们的人性和道德。但是前提是你得让他们真的信服你要把马邑县送给他们,我建议你为了表示真诚直接将一个犯人谎称为马邑县的县长,将其杀掉把其头颅悬挂在城外,这样的话匈奴一下就了解了我们大汉朝对他们的诚意呀。之后汉朝再派出大量人马将他们围困住,这样就可以避免深入敌方地域与其交战的问题了”王恢听后觉得有道理,就回去将这个想法与武帝商讨,汉武帝听到这样的计谋后拍手大赞,困扰自己多时的问题终于有人想出了完美的解决对策,他马上下令奖赏那位商人。
听到汉朝愿意拿出一个县白送给匈奴,单于果然经不住诱惑带了一批人马去到约定地点,当然了他也不傻,这次他带领着十万的人马一起去探探大汉朝是否真的有诚意将一个县城作为和解的礼物送给他们,他也知道可能在路上就会遇到风险,自己也可能真的会掉入汉朝设的陷阱。于是他一路都非常的纠结,可是半路上单于越想越不对劲,因为他看到前方村落有马有羊却没有一个人,他抢劫了村落抓了村民想问问怎么回事,结果很巧的是他们抓的这个人正好是知道汉朝周密计划的一个人,由于害怕就将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单于,没人想到汉武帝周密的完美计划泄最终竟然露给了单于,知道真相的单于大惊失色,赶忙叫大部队撤退,所以最终这么完美的计谋也没有成功。不过两位战神已经候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