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曾有过诸多乱世,乱世出英雄这句话一点没错。有着大一统思想的华夏民族,分久必合是大势所趋。其中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诸国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拉开了秦国变法的序幕。
我们都知晓咸阳是秦国的都城,但,秦国历史上也曾有过迁都的行为。文献记载,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都城由雍城迁至栎阳,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此实施了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所以说栎阳城是商鞅变法的起始之地。如今栎阳城遗址位于XA市阎良区中部,地处石川河与清河汇夹之地,北依荆山,南眺渭水,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末项羽三分关中称三秦之地,栎阳曾作为塞王司马欣的都城,汉高祖刘邦也曾一度以栎阳为都城,其父即葬于栎阳城北,不过东汉以后这座城市逐渐没落了。
栎阳城遗址传承悠久,是历史文化遗产财富的宝库,这座城市在中国古代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从古至今,史书典籍中都有着它的身影。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曾到过古栎阳北边的荆山,为了平息这里的水患,铸造了一座鼎镇压于此。这也是荆山铸鼎传说的由来。到了商代末年,周代早期。周文王姬昌,为了为断芮虞之讼,决定打通岐山到芮虞的道路,这条古道在周文王的支持下,很快修建完成。由于古栎阳在这条古道附近,所以道路的通畅、交通的发达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西周时期,周武王定都镐京。栎阳城处于其周边,相当于郊区和市区的距离,是西周的京畿之地,地理位置突出,从西周都城东北方向通往今山西所在就必须经过栎阳。同时,它相对于其他邻近城池的繁荣,使得西周王室喜欢把这里当作畋猎之地。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在栎阳的西面有周人的旧都岐周、丰京和镐京,东面可沿渭河出函谷关直达广阔的中原,北面可渡过黄河沿汾水到达魏国赵国,也可直接到达黄河以西远至河套的广大地区,交通十分便利。司马迁说栎阳的地势是“北却戎狄,东通三晋”。于是关中早期城市栎邑就在这里形成了。秦晋两国在岐芮道上进行了频繁的争夺战。公元前562年,秦攻取了晋国的栎邑(即栎阳)。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都自雍城迁至栎阳,到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迁都至咸阳。秦末楚汉相争,项羽三分关中,栎阳曾作为塞王司马欣之都城。汉王刘邦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夺取关中后,亦以栎阳为都。至七年(公元前200年)才迁都长安,而汉太上皇仍留居栎阳,死后也葬于城北塬上,即太上皇陵。
栎阳城遗址对秦汉历史、秦汉文化及文化遗产都提供了新的物化载体。中国考古相关部门对其先后两次发掘,第一次发掘出三条街道、六个城门,第二次发掘出三个城门、十三条街道。全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2200米。发现了冶铁作坊遗址,另在文物中已知有三件为栎阳制造,说明栎阳还是秦国冶铁和兵器制做的重要基地。还发现有战国晚期铜釜,内装八枚金饼,其中一枚用阴刻篆书写着“四两半”字样,当是显贵或富商大贾所遗留。司马迁说栎阳“亦多大贾”,说明这里的商业十分发达。在对栎阳城的考古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介绍,在对古城内遗存的发掘中,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大型建筑基址中发现的长73厘米,最大径63厘米的巨型筒瓦、夔纹大瓦当残片、空心砖踏步道等指标性的遗物遗迹,揭示出这些夯土建筑应为秦高等级宫殿。”刘瑞说,出土器物残片上的“栎阳”、“宫”刻文,确认了古城是“商鞅变法”发生地的“秦都”。据了解,瓦当是用来固定瓦的建筑构件。辽宁绥中秦碣石宫遗址、秦始皇陵等高等级遗址,曾经出土过体格巨大的夔纹瓦当,一般和此次栎阳遗址出土的筒瓦配套使用。筒瓦摆放在屋脊上,两头用夔纹瓦当挡住,使用其的都是大体量建筑。栎阳城遗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里出土的“栎阳”陶文清晰可辨,而且确认了“商鞅变法”发生地正是栎阳。栎阳城作为战国时秦国、西汉早期都城,规模大,保存较好,有比较完整的城市布局。在中国城市发展阶段上,栎阳城是的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对研究秦汉都城的规划、中国城市的发展史都有重要意义。
商鞅是春秋战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与改革家,他主持的“商鞅变法”让秦国崛起为第一强国并以此为基础统一天下,影响一直持续至今。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直到今天都不知道商鞅的姓氏到底是什么。商鞅在历史上共有三个最常见的姓名,分别是公孙鞅、卫鞅、商鞅,也就是说商鞅的姓氏有公孙、卫、商三个,确实容易让人困惑。那么这位影响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战国最杰出变法家的姓氏到底是什么呢?根据史书记载,商鞅是卫国公族的庶出旁支。因为卫国是西周时便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所以商鞅是姬姓。但在姓氏还没有真正融合的战国初期,庶出的商鞅是不能也没资格使用姬姓,不能被叫做“姬鞅”。商鞅应该是卫国最底层的公族,以至于商鞅没有自己的封地。按照礼法,没有封地就无法以封地为氏,商鞅只能以自己的血统身份为氏,即“公孙(意为公族之孙)”。商鞅在卫国时的姓名应该是“公孙鞅”。可能是在卫国混不下去了,商鞅到当时最强大的魏国找前途。商鞅在魏国就不是什么公族了,再用公孙为氏就不合适了(毕竟魏国有自己的公孙)。因此商鞅便以老家的诸侯国名为氏,姓名改成了“卫鞅”。从在魏国寻找前途到进入秦国主持变法,商鞅用的都是“卫鞅”这个姓名。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商鞅率领秦军大败魏军,取得了第五次河西之战的胜利。秦魏两国的强弱对比至此完全扭转过来。由于商鞅立下了巨大的战功,秦孝公便将商于的十五邑封给商鞅,世称“商君”。在得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块也是唯一块封地后,商鞅便以商于的“商”为氏,商鞅这个名字正式出现在历史的话文献记载之中。综合来讲,商鞅是姬姓,他的氏则随着生活环境和政治地位而不断变化。从时间上讲,“卫鞅”是他使用时间最长的姓名,而“商鞅”则代表了他最后的成功。因此后世多以“商鞅”称之。
秦孝公的老爹秦献公,起初并不是秦国之主,被叔爷夺位了随着《大秦帝国》系列剧的热播,人们对先秦的历史也比较感兴趣,现在听的最后的一句话就是秦国国君没有昏君,其实不是他们没有昏君,而是他们没有当昏君的资格。
秦国的起源是秦非子替周国养马,被周封为附庸,他们的起点很低,后来秦襄公帮助周平王才被封为诸侯的,虽然他们成了诸侯国,但是一直为那些贵族出身的诸侯国瞧不起。直到秦孝公启用商鞅变法,诸侯才开始重视秦国,而秦孝公继位的时候面对国仇家恨不得不图强。
所谓的国仇,是当时秦国卑躬屈膝将河西之地割让给魏国,以求和谈,家恨就是他的老爹死了,死在少梁之战的第二年,他爹是秦献公,在少梁之战中受伤,第二年死去,他的死也给继位的秦孝公以极大的震动,不过他爹的命运真的很坎坷,差一点当不上秦国的国君。。
秦献公嬴师隰,也被记为公子连是秦灵公之子。秦灵公十三年,秦灵公去世,按照制度,老爹死了,儿子嬴继位,但是嬴师隰却没有能够继承他爹的位置,因为秦灵公的叔父、嬴师隰公子连的叔祖父悼子夺得君位,是为秦简公。这个年纪十岁的嬴师隰也是相当的错名,害怕叔爷要收拾自己,为防不测,逃到东边的邻国魏国,开始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为什么是魏国这很好理解,此时的魏国是战国第一强国,而秦国则是三流的国家完全夺取秦国早在秦穆公时期占有的河西之地,秦国的困顿低落与魏国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极大地刺激在魏国流亡的公子连。想到秦国的衰败和自己的遭遇他决定一定要有一番作为。其实这种流亡在外的公子,各国都以礼相待,想当初齐桓公在外一样,万一这样的公子以后成为了国君,也是一个人情不是吗,嬴师隰等呀等,机会终于来了秦简公十六年(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其子秦惠公即位。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出子即位。秦出子即位时年仅两岁,故由其母主持朝政。秦出子母亲任用外戚和宦官,与秦国的公室成员产生矛盾,秦国的内政很紧张。秦出子母亲为了笼络人心,赏赐过多,使秦国的国库空虚,不得不加重税率以增加国库收入,引起地主和自耕农的强烈不满。不满怎么办,就是要换个老大,也许这个时候大家记得还有一个公子连也就是嬴师隰还逃亡在魏国。秦出公元年,魏武侯决定帮助嬴师隰夺取政权,建立一个亲魏政府,这是从他家的利益出发的,可是魏武侯派人告诉嬴师隰这件事的时候,按理说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嬴感到高兴,但是嬴师隰却没有丝毫的感到高兴,即使有,也是藏在心里,他知道魏武侯支持自己归国的用意,如在魏国的帮助下自己回国继位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应该考虑到一点,那就是秦和魏是世仇,这魏国帮助自己回国,那国人也不会支持自己的。可如果拒绝魏武侯,自己就成为对魏国没有价值的人,很可能会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公子连考虑一番后,对魏武侯的使者说,他非常感谢魏文侯和魏武侯这些年来对他的照顾,自己不愿魏武侯再为他而分散力量。公子连打算自己独自归国,谢绝魏国的护送
。魏武侯见公子连答应归国,目的已达到,便赠给公子连车马和大量金银珠宝,问公子连何时启程,到时好为他饯行。公子连说至少得需要一年,到时定向魏武侯辞别。魏武侯虽然不是很高兴,但还是礼貌地与公子连道别。此前,公子连也在想利用秦国的内政不稳夺回君位,但他不愿意接受魏国的帮助,受魏武侯的摆布。魏武侯的建议让公子连既不能接受,也不能拒绝,反倒迫使他立即开始夺权的准备活动。公子连让身边机智善辩之人进入秦国,联系与秦出子母亲不和的大臣,在民间散布公子连要回国实行新政的消息,用金银珠宝交接豪杰义士,暗中争取秦军的将领。秦国人对当年公子连君位遭叔祖秦简公夺走的遭遇都很同情。秦简公在位期间,秦国朝政腐败,国力羸弱,丢掉河西地,秦人对秦简公都很有怨言。秦简公之子秦惠公在位期间,秦国没有什么作为,只能自保。秦惠公死后,两岁的儿子秦出子即位,秦国更是进入到秦出子母亲执政的混乱局面。秦人对秦国的这种危险状况都很担忧,希望秦国能够出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带领大家走出困境,重现当年秦穆公时的强盛。秦国许多大臣不满秦出子母亲重用本家亲属的做法,愿意配合公子连推翻秦出子母亲的统治。秦国的自耕农和地主在听说公子连要回国实行新政后,都盼着公子连的早日归来。在筹划一年后,公子连觉得时机成熟,便准备动身。在与魏武侯辞别时,公子连与魏武侯盟誓,公子连感谢三十年来魏国对自己的盛情款待,如果公子连成功地夺回君位,秦国保证在魏武侯在世之时不与魏国为敌。这个誓言让魏武侯很不舒服。秦出子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国庶长改在河西迎立公子连为君,是为秦献公。秦出子母亲得知后,命令军队前去消灭秦献公一伙。这支军队的将领早已被秦献公收买,在路上说服手下人,前去迎接秦献公。沿途闻讯而来迎接秦献公的秦国百姓很多,秦献公在这些人的簇拥下进入秦国的都城雍城(今陕西省BJ市),杀死秦出子和他的母亲,夺回君位,时隔几十年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成为新的秦公。
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秦献公的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公元前362年,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失地的战争。秦献公的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去世,其子嬴渠梁继位,是为秦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