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 章 大洪水
河图、洛书,或许就是大禹埋九鼎的施工图。
在《山海经》中,所描绘的世界基本上没有大陆,整个世界都是海,南山、西山、北山等山都是在海中的。
若如此看,当时的地球陆地基本被水覆盖了,只有高山才能露出水面。这倒是与《圣经》的大洪水记载很是符合,人们造船逃生,或躲到了高山顶上。
大禹治水,派人(很可能是伯益)考察地理山川,寻找原本的陆地。大洪水从尧至禹存在了很长一段时期,原本的陆地已经被忘的差不多了,所以要重新测量。所以《西游记》中东海老龙王所说定海神珍铁是大禹测量水深的定子一点都没错。
若是这样看来,那‘定子’必然是插在水中不动的,起到定位、指示、标记的作用,一看到哪里竖着定海神珍铁,便知道了这里在大洪水以前是原本的陆地,也能看到水有多深。
再有就是治水了,全世界都是水,你让水流到哪里去?
尤其是这世界上怎么就多了这许多水?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天破了个窟窿,天水倒泄了下来。
这个是普通人的想法和猜测,治水的大禹却不能这样想,否则就没法治水了。
全球的气温升高,致使大冰期的冰川融化,形成了大洪水。想要降低海平面,只有再次让水结冰。将水导入南北两极的极寒之地就是治水的关键。
九州鼎(九宫鼎)、河图、洛书,便是导水进入南北两极工程的导(引)水器和施工图(设计图)。
《易经》有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句话源自《河图》。
里面的意思到了周朝产生了歧义,误解,变成了预测学。
大禹利用河图、洛书将水导引至北极。南极还有陆地,可见大禹并未将大洪水导引到南极,否则南极洲也会被厚厚的冰川覆盖。再有就是大块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都临近北极,导水入北极才是最理想的。
《洛书》里的“一”就在北方,将水导引到北极,地面就露了出来。
“不是这样的。”
卢生见范简胡乱解释《易经》忍不住反驳道:“《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周易》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尚书大传》有: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
这些说的是宇宙的演化,大道化生万物。
《老子》的一、二、三,代表的是无极的道、太极的一,阴阳二气、天地人三才。
《周易》、《尚书》的一到十说的是阴阳,单数一、三、五、七、九为阳,双数二、四、六、八、十代表阴。
道生一,一为阳。一生二,阳生阴。
天一生水,地六盛水,水在天地间;
地二生火,天七成火,火在天地间;
天三生木,地八成木,木在天地间;
地四生金,天九成金,金在天地间;
天五生土,地九成之。
这是一个循环过程,出自《尚书大传·五行传》篇。也可以理解为数术,一二三四五为生数,二四六八十为成数。也可以理解为万物生化的过程和先后顺序。”
“嗯,很有道理。”
范简也不反驳,《易经》所成于《太极》、《河图》、《洛书》三幅图,是将其融合到了一起。
用后代穿越者的眼光看,《河图》是代表时间的数码图,《洛书》为揭示空间规律、方位的数码图。《太极》为负阴抱阳图。
太极是揭示物质基础的,对应原子核的正电性,电子的负电性。
河图的数码则是对应了原子外圈的电子跃迁,洛书揭示的是原子序数。
那么用河图、洛书能治水吗?
就那么十个黑白点代表的数字就能治水?
单纯的看图形当然不能了,完全跟修筑堤坝、通沟挖渠没关系嘛!
所以说,这河图洛书代表的只是基本物质的结构图,通过它们可以了解物质的本质,才能生产、制造、发明出治水的工具来。
客观的看待《山海经》中的世界,当时的地球真的是被大洪水给淹没了,陆地上全部都是水,人们不是在船上(诺亚方舟),便是在高山之顶。这也是《山海经》中东去五百里,又西四百里有山曰某某,山上有兽焉,有鸟焉,有草焉,而且所有的兽、鸟、草,最后的结尾都是食之如何?
不是说上古之人爱吃,什么都吃,而是都躲在山顶上,无法开垦田地耕种,只能吃鸟兽和植物,总不能饿肚子吧!
当然,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怎么将大洪水给退去。
即便是道理后代的二十一世纪,人们都在担心南北两极的冰盖融化后海平面上升,届时将会有大片的陆地被海水淹没。
若是那一天真的到来,地球的科技能将上涨的海水给退去吗?
答案是肯定的,必须能,没有人办不到的事情。
大禹治水的上古时期,冰期结束,全球气温升高,雪山冰川融化,造成了大洪水。在融化之前的冰期,全球的平均温度应该在零度多一点,高海拔地区(高原和山脉)的气温更低,所以形成了永久的冰川。气温上升十几度(持续时间或许几百几千年),大面积的冰川融化,造成了大洪水。
但即便是升高十几度,也比后世二十一世纪低,将大洪水导引到南北两极,再次结冰是一个可行的治水方案。
地球有自传,有离心力,若是在自然环境下,海洋的水只会聚集在低纬度的赤道附近,而不会流到两极(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体,不是椭球)。所以两极的冰盖、冰川必然是人为的。
因为在夏季时,两极气温升高、或者地壳、磁场种种因素,会致使冰川断裂,飘逸。海洋的冰川、冰山移动的方向也是朝向赤道的,而不是到两极点聚集。
上古的大洪水,必然是人力将其导引到了两极,使之冻结成了冰川。
在大禹王时期,两极地区的温度还很低,可以将大洪水导引到两极结成冰。那么到了后世,两极地区的气温也不足以维持结冰状态,又该如何治理上升的海洋呢?
这个就不能在陆地上找方法了,而是要瞄准大气层。设计制造一种分解二氧化碳的设备,或者将大气层弄个窟窿,给大气层内地表的热量一个出口,这个叫做散热。就如同犬科动物汗腺不发达,需要张着最散热一样,把热量吐出去就可以了。
这个不是科幻,而是真的能做到的,也必须做到,否则地球就真的变成水球了,人们生活在高山顶上,不能种地,没有粮食吃,怕是又要回到山海经描绘的那个世界了,东去五百里有山,山上有兽焉,食之不饥。西去四百里有草焉,食之不惑(有镇定剂作用)。
太极图、河图、洛书的原始图册,当然也要配合文字说明才能看懂,这个就需要在众多的古籍中寻找了。不能信《易经》上对河图、洛书的解读,也不能看它演化的五行八卦,那东西已经跑偏了。
当然,这个在现有的典籍中是不容易找到的,否则早就被周朝的天官、地官给研究透了,也不会整出一本跑偏的《易经》来。
朝歌。
殷王司马卬的都城。
“拜见天尊!”见到范简到来,司马卬忙施礼参拜。
“殷王请起!”
范简托住了司马卬,说道:“随本尊去你老家看看。”
“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