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政变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异党分子的清算。
即使是睿智如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也是一样。
斩草不留根,春风吹又生。政变之后,历来都是铺天盖地的杀戮!
李世民下令,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妻妾全部羁押(在李世民登基后被全部没入宫中,成为了李世民的嫔妃)。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所有男丁全部被杀,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绝不放过。
既然太子府和齐王府家里是这样,那些太子和齐王府的余党更是人人自危。长安城里,乃至于全国上下现在是风声鹤唳,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有不少人吓得在家自杀,有的举家外逃,没能逃走的都在家里惶恐不安地等待着对自己命运的裁决。
人们开始寻找一切机会和一切方法来报复对方。以前两党之间、或者是两个家族之间、两个人之间,哪怕只有一点点的睚眦旧恨,现在也被无限放大,被无限地挖掘出来。
此时,正是打击报复异己的好机会!
在政治上,政治正确是第一要义。只要你是失败者,失败就是你最大的错误!你的所有问题,哪怕原来只是一些小误会、小过节都会成为胜利者清算、屠戮你的理由。
对于杀红眼的人来说,现在谁也不敢轻易站出来替太子一党求情,生怕被别人认为自己是太子一派而遭受打击。在这种非白即黑的政治氛围下,人人自危,个个噤若寒蝉。
李靖得知玄武门之变的消息后,既惊且喜。惊的是这一件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而且是以这种非常血腥的方式发生了。喜的是这一件事情的发生,被刻意地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全国上下没有出现两大集团更大的战争。但是对于政变后对太子、齐王两府上下的无情杀戮还是让他不忍直视。
斩草务必除根,绝不能留有后患这一点道理,李靖是懂的。这是为了有效地防止今后有人利用太子和齐王余孽兴风作浪,制造动乱。但目前杀戮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对于政变后出现的无限报复和复仇行为,正是他在之前所担心的。
即使远在千里之外的灵州,李靖也能真切地感受到长安城里透过来的恐怖气氛。
朝廷派出的缉捕逃犯的捕快,也时而在灵州本地出没。对于这种被追杀的感觉,李靖以前也经历过,他是有切身的体会的。
无限扩大的仇恨,无情的打击报复,如果不能加以控制,长此以往,必将激起变乱。这可能使李世民的夺权斗争突破宫廷的范围,从而走出玄武门,成为全国的一场内战。若是这样的话,这十分不利于国家尽快地弥合伤口,进入经济复苏。
特别是在大唐初建,根基未稳,四周强敌环伺的时候!
李靖心急如焚,他甘冒被人贴上同情太子一党而遭到牵连的危险,立即给李世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恳切地对李世民说道:“靖听说殿下取得了胜利,从内心里替殿下高兴。但是殿下若能以最小的代价、最少的时间处理好这一件事,则是万民之福、社稷之福也。殿下还记得齐国的公子小白和管仲否?当年的公子小白对于仇敌都能冰释前嫌,加以重用,何况同样拥有雄才伟略的殿下呢?现在东突厥对我大唐正虎视眈眈,正在寻找一切进攻的机会。山东、河北等原窦建德的旧地又开始蠢蠢欲动,江淮、江陵等地也都还没有完全归附。如果国家纷乱日久,必然会带来更大的变乱。庐江王李瑷之死,即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靖以为不管是太子一党还是齐王一党,都是各为其主。他们原来忠于主子的行为本无可厚非,其情可悯,其行可原。像原太子手下的魏征、薛万彻等人都是一班忠臣义士。既然他们的主子已死,又何必对他们这些人穷追不舍呢?靖冒死恳请殿下都能善待之,使其能为殿下服务。只要他们这些人能为殿下所用,就能很快地起到榜样作用,那些原来反对殿下的人也会跟着改弦易辙。这样纷争将会很快平息,国家也能早日安定下来。
“愿殿下能早日结束纷争,重振朝纲,为大唐开万世太平。若如此,殿下的仁义宽宏,定能成为后代楷模,万世之表。”
“若能如此,则是大唐之幸也,也是我辈追随殿下最大的愿望也。”
对于庐江王李瑷,若是大家看过笔者前面的内容,便知道这个人。笔者不免在此再啰嗦几句。当时李靖曾帮他剿灭山匪,他却将全部的功劳揽为己有,致使李靖因赴任失期,差一点被李渊密诏所杀。多亏了硖州刺史、谯国公许绍百般求情才使李靖得以脱罪。这李瑷乃是太子一党,他见太子李建成被杀,心中惶恐,担心其罪会累及自己。其时正好李渊派人召他入京,他误以为是李世民借机要清算他的罪行,便密谋造反,结果被王君廓将他捉住勒死。是以李靖的信中有“庐江王李瑷之死,即是最好的例证。”一说。
李世民也知道自从玄武门之变以来,长安城中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他知道靠威势是拢不住人心的,屠戮之后必须采取怀柔政策。李靖的信正好说到了他的心上,于是他便欣然听从了李靖的建议。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等人说道:“所有罪孽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两个元凶所犯,既然他们已经伏诛了,倘若还要无限诛连的话,国家就不能迅速安定下来!”
“殿下英明,属下等也是这样认为的。国家初建,确实不能经历大的混乱。属下建议殿下可向陛下请诏,宣布赦免令,可使天下渐入安定。”
李世民于是入宫向李渊请诏,没想到李渊却对李世民避而不见,只是派宫人递出一句话来。
“这一切的混乱,皆因你而来。你有本事,你自己处理吧,何必来找朕呢?”
“陛下,儿臣之所以起事,皆是因太子和齐王谋反,儿臣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为我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也。现在,儿臣之所以向陛下请诏,请陛下出面止暴制乱,也是从江山社稷着想也。难道陛下不顾江山社稷,忍看国家这么乱下去吗?”
李渊仍是拒而不见,只是由宫人又传出话来道:“仇从何来,则从何止。乱由谁起,则由谁止!朕已将印玺交给你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李世民没法,只得自己下令首恶伏诛后不再牵连,这样诸位将领才停止了追杀,无情打击报复的事情才慢慢停了下来。
只是有一人被抓后,众人都认为他是太子的死党,纷纷要求杀了他。
这个人就是太子洗马魏征!
李世民责问魏征道:“作为一个外人,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
“我离间你们兄弟?哈哈哈哈!”
魏征昂首挺胸,不为所惧。
“太子乃是陛下钦定的储君,我倾心地辅佐太子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何错之有?若是当初太子能够按照我说的去做,也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李世民大怒,指着魏征的鼻子骂道:“如果没有你们这些人在中间撺掇,太子焉能谋反?我们兄弟又岂能失和?”
“是吗?你们兄弟失和,以至于太子被杀难道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责任?哈哈哈哈!”
魏征不由得又仰头哈哈大笑,反唇相讥道:“从来没有听说过人的双手互掐,跟头发有什么关系的!我们这些人只是奉命忠于朝廷、保护太子,尽职尽守而已!你们兄弟两人互掐,跟我们这些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
李世民竟被魏征说的一时语塞,答不上话来。气得他脸色铁青,眼睛都要喷出火来。
“殿下!杀了这个不知好歹的狂妄之徒!”
“对,殿下,杀了这十恶不赦的东西!”
“杀了他!”
“杀了他!”
“殿下,不可!”
众人都喊着要杀魏征,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等数人见李世民双眼通红,已然动了杀心,都纷纷上前为魏征求情。
“殿下,现在主犯已伏诛,首恶已除。滥杀只会增加仇恨,包容才能迅速弥合分歧。属下等都素知魏征性情耿直,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但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现在我大唐初建,殿下也求才若渴。何不让他戴罪立功,为殿下效力呢?”
房玄龄上前恳切地说道。
“是啊,殿下。现在政局未稳,从前的太子一党很多人都心生害怕,更有不少人逃往各地,这些人心若不尽快收拢,日久必成我大唐的后患。其实他们这些人有不少都是我大唐的忠臣,只不过是一时受到太子和齐王的蛊惑,站错了队而已。现在大家都在观望殿下您对那些太子旧党的态度。一收则百收,一降则百降。而若一杀的话,则从此断绝了他们归顺的企望。望殿下能以大局为重,善待魏征,以通太子旧党归顺之路也!”
杜如晦也附和房玄龄的主张,对李世民苦苦劝说道。
其实李世民是个爱才之人,他何曾想杀魏征?只是希望魏征能在他面前能说一句软话,给他一个台阶下下而已。只是他绝没有想到魏征却是一根筋犟到底,对他不卑不亢。在众人面前,连一句软话也不说,一时倒叫李世民在众人面前下不了台。
李世民怒道:“难道汝真以为我不敢杀汝吗?”
“哈哈哈哈!杀就杀,我魏征什么时候又向你求过饶乎?”
魏征把胸膛一挺,哈哈大笑,倒是非常爽快地说道:“你现在高高在上,志得意满,生杀予夺的大权本来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你连太子、齐王都敢杀,还把他的后代连根铲除,一个不留!杀我,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今天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哈哈哈哈,杀了我倒正好成全了我尽忠的名节,可对于殿下你可能就不一样了。”
“笑话!杀汝如杀只鸡耳,有何不一样?”
“杀我确实如杀一只鸡耳,轻而易举!但是全天下的猴子却看清了殿下的面目。如此睚眦必报,让从前的太子、齐王旧属谁还敢投降、趋附于你?只怕从此以后天下将纷争不断,永不得安宁!到时候被杀死的可能就不是一只鸡,而是整个大唐的基业了!”
“哈哈哈哈!快哉快哉!要杀就拿快刀来,也让我魏征亲眼看见我的脖子是怎么断的!”
魏征说罢哈哈大笑,欲从容出殿,引颈就死。
“你!”
李世民见魏征就像一头犟驴一样,当真是昂首挺胸,兀自要出殿领死。这时候李世民倒有些急了,他连忙走过去,一把拉住他。
“哈哈哈哈!我只听说过这世上有不怕死,敢主动跳油锅的郦食其,郦食其之后再无他人。却原来这世上倒还真有像他那样敢于慷慨赴死的人!”
李世民一边为魏征松绑,一边自嘲似地笑着说道:“我李世民最佩服的就是像你魏征这样的忠臣义士!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有你这样的忠信之人,大唐何愁不兴,帝业何愁不成。”
“殿下,您难道不想试试是您的刀快,还是我魏征的脖子硬了?”
“好了,好了,不要再挤兑我了,是你的脖子硬行了吧!”
众人听了俱哈哈大笑,这笑声也在瞬间化解了李世民刚才的尴尬。
这时有人见魏征这样的太子死党不杀,心中不服,对魏征狠狠地说道:“还是殿下仁慈,没有杀你这个老家伙,真是便宜你了!”
“是吗?是便宜我了吗?我看是便宜了你家秦王殿下了!”
“好了,好了!冤冤相报何时了!是便宜我了好吧!我又得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了,这不是占了一个大便宜是什么?”
李世民倒是非常洒脱,他的话,又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魏征见李世民确实不计前嫌,礼贤下士,也终于心软,愿忠心酬报。李世民便当场赦免了他的所有过错,并任命他为詹事主簿。
“殿下,现在最要紧的是赶紧把局势稳定下来,不能再乱下去了!局势越早点稳定下来,越有利于大唐的发展。”
“是啊,魏主簿看得很清楚。只是局势搅动起来容易,想要彻底安定下来就有些难了。我也正愁这件事呢,魏主簿有什么好主意?”
李世民看着魏征,也有些焦虑地说道。
“殿下,要想平息此事,只要有两人出马就行!”
“谁?”
“这第一个人,就是在下。殿下连在下这样的太子死党都能赦免,那天下所有太子和齐王一党的人,就都看到了希望。他们肯定都会放下戒心,一个个都会自动地站到殿下的麾下的。”
“嗯,这一点,我毫不怀疑,那第二个人呢?”
李世民觉得魏征的话虽有点自夸,但也不无道理。所以他点了点头,又接着问道。
“这第二个人,肯定是陛下啊!只要陛下下诏,承认殿下的地位,同时赦免天下,则所有纷争就都平息下来了!”
“对了,只有陛下出面,才能掌控住形势!”
李世民知道,只要父皇出面大赦天下,也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政变的合法性。连皇帝都认可了,还有谁再敢反对自己呢!
李世民不由得朝魏征望了望,心里想道:“李建成无怪最后覆亡。既然有这样的能臣作谋,却不能采用,岂不可惜!”
李世民立即进宫,去见父皇。
李渊此时虽然在内心里无比伤感,也非常憎恨李世民的所作所为。但他也知道目前大局已定,已无可挽回,然而国家还必须要迅速稳定下来。从大局计,他只能顺从李世民的意思,下诏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并颁布诏书大赦天下。把叛逆的罪名只加给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对其余的党羽,一概不加追究。并宣布所有大臣都各归原职,一概既往不咎。
有了这份诏书,社会秩序很快便安定下来。
过了几天,李渊又召李世民进宫。
短短几天,李渊已是非常憔悴,须发全部斑白。他缓缓地对李世民说道:“近些日子以来,朕也是惴惴不安,几乎产生了投杼之惑。朕真的是老了,处理军国大事也开始力不从心了。从今天起,军国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只要事后对朕报告一下就行了。”
“父皇,儿臣别无他求,还是愿做从前的那个为父皇冲锋陷阵的秦王,心甘情愿地当好父皇的马前卒。儿臣惟愿国家安宁,社稷平安。如此,则儿臣的心愿已足,决无有其他非份之想。这大唐的天下,非父皇不能治理。儿臣惶恐,请父皇收回成命。”
“唉!”
李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只是这一口气,在李世民听来,却是充满了无限的伤感和绝望。
“朕以前早就认为你是储君的最佳人选,只是常怀犹豫,以至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现在,也真的到了朕下决心的时候了!”
“陛下,儿臣惟愿……”
“朕意已决,太子勿再多言!”
还没等李世民说完,李渊便有些不耐烦地说道。他的话虽然声音很低,但态度却非常地坚定。
“陛下……”
李世民“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伏在李渊的胸前,号啕大哭。
“太子,国事要紧,勿以家事耽搁了国事。朕……朕真的累了,要好好休息休息了!”
李渊说罢,轻轻地推开李世民,在内监的搀扶下,径自回后宫去了。
李渊的这一推,虽然力量不大,但李世民却感觉力有千钧。
李世民知道,父亲直到现在,仍对玄武门之事耿耿于怀。
可能从此以后,他和父亲李渊之间,就只有国事,而无从前的那种家人的亲情了!
不过,也正是这一推表明,李渊已把国事完全交给了李世民。至此,李世民顺利地实现了权力的过渡。
也正是到今天,玄武门之变才正式落下帷幕!
对于玄武门之变,史书上多有记载和评述。如今看来,不管用什么样的言语去评述它其实都不为过。这次宫廷政变斗争之惨烈,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极其罕有。李世民在失去兵权的情况下,仅凭手中的八百精兵,实现绝地翻盘,确实是相当的不容易。从笔者看来,玄武门之变的始作俑者,实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正是李渊的优柔寡断,或左或右的态度,使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走上了极端。李建成则成为了这场政变最大的牺牲品,也成了后世之人倍加惋惜的一个悲剧人物。
对于李建成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史书上是见仁见智,有人说他是仁厚恭雅,有一代君王之风。他辅佐李渊主内,李世民主外,数年间从晋阳出发,以三万人起兵到全据关中、河东只用了短短的四个月。而到李渊在长安正式称帝也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历代王朝筑基之速无过于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当然不能排除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的功劳。所以李建成的功劳肯定不小,只不过是因为他主内,功劳总是被他的父亲所掩盖,只能达于朝堂。是以朝中大臣可能都知道李建成的能力,所以大都倾心的拥护他。而李世民因为在外征战,攻城掠地,声名更容易远播,身边也更能够聚集一班文臣武将。因此在玄武门之变中,他毕竟能占得先机。
当然,历史也都是胜利者写的。后来史书上对李建成的抹黑,肯定与李世民的操纵或下人的谄媚、避嫌有关。但笔者能看到的,只能是这些史书,所以在写的时候,有些偏颇也在所难免,请读者谅解。
但李世民不管在玄武门之变中做了什么,他登基以后,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却是不争的事实。一个贞观之治,把大唐一步一步推向全盛,则是他对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莫大的贡献。与这一贡献相比,他身上其他的瑕疵、缺点就都是小问题了!
历史,永远是胜利者的代言书,失败者的墓志铭!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也就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渊正式下诏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正式登基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正在玄武门之变后政局动荡,自己刚刚登基诸事还没有理顺之际,李世民怎么也没有想到,又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向他袭来。
这一场风暴来的是异常的猛烈,以至于刚刚登基,还没有能大展宏图的李世民,差一点被掐死在长安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