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其实李建成的内心也是很矛盾的。
当他看到父皇热切的目光望向自己的时候,有几次内心激动也想站起来请缨出战。他知道父皇把眼光望向自己是什么意思,他自己又何尝不想领兵出征建立功勋呢?
但李建成最终没有站起来,而是选择了退缩。
他装作没看懂父皇的意思,把目光垂了下来,看似不小心却回避了父皇满心期待的目光!
他最终还是缺乏李世民那样的勇气与魄力!
在政权初创时期,更需要的是军事才能。他没有读懂,当初的杨广之所以能获得杨坚的信任,从庶位一跃而成为太子,很大一方面的原因也是因为军功。军功,是皇子们最耀眼,也是最能赢得人心的地方。
不过,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是他和李世民相比最没信心的地方。
而且李建成的心里还打着另外的小算盘。他的内心里很清楚,这一次的对手非同一般。当年那么强大的、不可一世的李密和他的瓦岗军纵横中原,几乎无敌于天下,最终却仍然败在了王世充的手中。这一点让李建成很胆寒。谁都知道,当年的李密和他的瓦岗军曾经可是所向披靡,无敌于天下。可见王世充的能力绝非是薛举、刘武周之流可比的。而且弄不好一旦郑、夏两军联合,说不定唐军就会陷入前后夹攻,腹背受敌的两难地步。
上一次北伐,他的太子之位就已经动摇,如果这一次出征大败而归的话,那他的太子之位可能就彻底保不住了!所以现在他更加患得患失,小心翼翼地生怕出一点差错。李建成知道,他现在更是一步也不能离开父皇。他生怕自己出征在外,李世民趁机接近父皇,笼络朝臣挑拨离间他与父皇的关系,那说不定他的太子之位也有可能不保。
上一次若不是秦王因出征在外没有机会在父皇面前挑拨,自己天天在父皇身边哀求,则自己的太子之位就已经不保了。
没有什么比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更重要的了!
所以李建成下定决心,绝不去趟无绝对把握的浑水;没有极特殊的情况,绝不能离开父皇身边,要时刻不停地抱着父皇这个大腿不放,以免出现任何的差错。他要竭力避免出现外面军功不达,宫内又出现差池的局面。
其实他就没想到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威胁到他的太子之位,就是因为军功甚伟。若他能以太子之位建功立业,则他的储君之位又怎么会出现威胁呢。
事情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旦患得患失,便会瞻前顾后而犹豫不决!
也许这就是李建成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的后果。
李渊见太子不作声,仍不甘心。他望着李建成,试探着问道:
“前几次讨伐薛举和刘武周,都是秦王冲锋在前,他也太辛苦了。这一次东征,太子建成是否愿意领兵东征,讨伐王世充?”
“噢,不不不!”
李建成连忙摆手,惶恐地说道:“儿臣还要在朝廷为父皇分忧,学习父皇处理军国大事的能力。儿臣身为太子,应该随侍在父皇身边孝敬父皇,所以儿……儿臣不便于出征。”
“你……你真的确定不去?”
“东征之事乃是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儿臣肯定要在父皇身边,协助父皇运筹帷幄,上情下达,替父皇分忧,儿臣责无旁贷!”
李渊见太子李建成在自己的一再追问之下,仍作如是说,颇有些失望。他本来以为李建成一定能体会到他这个做父亲的良苦用心,肯定会主动请缨。不管怎样,只要太子出征,如天子亲征。有利于鼓舞士气,更利于他自己建立功业。
难道他真的没有感觉到军功卓著的秦王已经实实在在地威胁到了他的地位了吗?一味地想守住自己的位置,实际上是要比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更难的!这一次自己不惜委屈世民的情况下保住了他的位置,那下一次呢?
李渊不希望看到李世民逐渐坐大,从而威胁到自己和太子的地位,更不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
可是……
太子李建成面对自己的一再询问却无动于衷!
李渊看着李建成闪烁不定,刻意躲着自己的目光,在心中默默地叹了一口气。
他又把目光扫向齐王李元吉。李元吉见父皇朝他望来,赶紧把头低下去,生怕父皇点他的将。
李渊看到李元吉不争气的样子,心中也很失望。不过他也真的不想把担子压在齐王李元吉的身上。上次让李元吉留守太原,结果他毫无作为,甚至还丢了山西这一重要根基,差点使长安不保。所以把这么重大的事情交给李元吉他也确实不放心。
“父皇,如果可以的话,儿臣愿担此重任!”
此时李世民站了起来,态度坚定地对李渊奏道:
“父皇,既然是儿臣坚决主张要讨伐王世充的。儿臣愿领兵出征,替父皇分忧!”
李渊失望地朝李建成看了看,赞许道:“关键时刻,还是秦王世民能挺身而出,为朕分忧。”这话既是赞赏李世民,也很大一部分也是说给太子李建成听的。
太子李建成起身奏道:“父皇,此次东征王世充非同一般,难度更大。儿臣……儿臣建……建议,可以让齐王元吉随秦王一同出征,兄弟间也好有个照应。”
李建成和李元吉关系较好,他这么说,很明显是想让李元吉监视李世民。而且战争一旦顺利,也可以让李元吉分走李世民的部分功劳,不致于李世民专功坐大。
“嗯,好主意!”
李渊对李建成的话深表赞许。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齐王和秦王两人一起出征,兄弟二人确实可以相互照应,如此甚好!”
李渊点点头,表示准奏。
“二弟,这次领兵东征,面对王世充这样的强敌,一定要小心应对。你尽管全力应付前方战事,大哥在后方一定会协助父皇,统调好兵马粮草,为二弟东征解决一切后顾之忧!”
“多谢太子!有了父皇和太子的全力支持,我大唐的东征之师定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的!”
“嗯,好好好,这才是做太子、做大哥的样子!”
李渊虽然不满意太子李建成不敢带兵出征的表现,但听了他的表态,以及兄弟三人同心协力,一起为自己分忧的话,心中还是甚是欣慰。
第二天朝会,李渊令人历数郑王王世充的种种罪恶,发布讨郑檄文。宣布由秦王李世民任元帅、齐王李元吉为副帅,择吉日出兵东征讨伐王世充。同时派人与窦建德讲和,订立盟约。
散朝后李世民立即召集部将开会,商讨出兵之事。众人讨论了半天,初步确实了战略战术。
讨论得差不多后,李靖站起来说道:“殿下还记得上次我军与定杨军的介休大战吗?”
“记得,怎么不记得呢!”
李世民不知道李靖突然提起上次与宋金刚介休大战是什么意思,只是茫然地点点头。
众人不知李靖突然提起这一战是何意图,所以大家的目光都望向李靖。
李靖笑了笑说道:“末将记得在那一战中,宋金刚使用重甲骑兵,给我军造成重大的伤亡。若不是李世勣李将军果断勇敢,处惊不乱,造成的损失可能将会更大。”
“嗯,确实不假!”
李世勣见李靖提到宋金刚的重甲骑兵,仍心有余悸地说道:“现在想起那一仗,在下还心有余悸呢!那重甲骑兵瞬间就冲溃了我军战阵,确实非常厉害。当时若不是秦兄和程兄奋勇向前,我们倒真是抵挡不了呢!”
“嗯,当时的情况确实相当紧急,让人惊骇不已。”
秦琼和程咬金也点头赞同。他们当时在现场目睹了重甲骑兵的威猛,也都为其在战场发挥的作用而惊叹。
李世民听了,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他有些无奈地说道:“我也知道重甲骑兵厉害。从三国两晋以来,重甲骑兵就发挥着神奇的作用。奈何此骑兵的重甲造价太过昂贵。我朝初创,战事频繁,国力有限,暂时还配备不了啊。而且大战将至,即使现做现训也来不及啊。”
“殿下放心,这一点属下也知道。”
李靖见李世民有些为难的神情,赶紧摆摆手道:“现在是非常时期,属下绝不会向殿下提非分之想。”
“嗨,那李兄提重甲骑兵干什么?那不是给大家在空中画了个饼,不是徒增烦恼吗!”
程咬金本来听李靖提起重甲骑兵,心中一喜。但当他听李靖说“不会提非分之想”时,开始有些泄气了。所以他有些失望地说道。
“程兄先不要急!”
李靖有些神秘地笑了笑,他转过头来笑着对李世民说道:“殿下也莫灰心,属下有良策。”
“哦,李兄有良策?”
李世民和众人听李靖说有良策,也都来了精神。他们纷纷围了上来,凝神静气地听李靖的下文。
李靖一见这场面,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他笑着拱手对大家说道:“众位将军都坐下来听李靖说话行不行?你们都围上来,让靖觉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大家听他一说,全都乐了。
程咬金说道:“俺们围上去,不就是都想听一听李兄怎么说嘛!没想到我们这一围拢,却把你的气挤没了。好了好了,现在俺们不挤你了,把气还给你,快说快说!”
“多谢程兄,多谢各位将军!”
李靖笑着向程咬金一拱手,似是谢他让他喘了一口气。众人都被他的话逗笑了。
李靖这才接着说道:“那一次介休大战,定杨军五百重甲骑兵被李世勣李将军消灭怠尽。后来众人都随殿下去追击宋金刚,独在下看着那些重甲心疼,派人一一收集起来。大战以后在下认真检视了一下,损坏的不多,而且完全可以修复。”
“能……能修复?”
李世民一听李靖说能修复,急不可赖地问道。
“嗯,是的,大多都能修复。”
“那真是太好了!”
“是啊,能有重甲骑兵,那真是太好了!”
李世民见李靖点头肯定,非常高兴,众将也都喜形于色。
“殿下,我军如果有了这五百具装甲做基础,只要再加紧赶做一批,能有百套就百套,能凑成上千则更好。在下先前曾训练的两千名陌刀手,只要稍加训练,再从全军中挑出千匹好马加以调教,在下估计不消多长时间即能成军。”
“真的?”
“嗯!”
“太好了,李兄真是帮了大忙了!”
“是啊,太好了!这么说我们也要有重甲骑兵了!”
李世民听李靖这么一说心中大喜,众将也都高兴,认为唐军终于能有一支自己的重甲骑兵了。
“李兄放心,多不敢说,配齐一千重甲骑兵我还是能点头承诺的。李兄你放心去筹备,我尽全力支持!”
“李将军放心,你需要我们做什么也只管对我们说,我们全力支持!”
“谢谢殿下,谢谢诸位。有大家的支持,靖就更有信心了!”
李世民立即让李靖着手去做,至于经费问题由他想办法去筹措。于是李靖加紧置办重甲,从军中挑选好马,操练重甲骑兵。到出征的时候,一千名重甲骑兵已经初步成型。
公元620年七月,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统领二十五将、率兵八万誓师东征,开始出关讨伐王世充。
东征王世充,正式启动了大唐主动出击,统一天下的进程。
这一次出征不同以前西征薛举、北伐刘武周。前两次出征的时候为了避免和敌人正面交锋,大军都是潜行消无声息。但这一次李世民要故意炫耀军威,给王世充以最大的战略威慑。所以他要大张旗鼓的出兵。
八万名士兵集结在长安城东,灞桥边上。灞河两岸战旗猎猎,人声鼎沸,锣鼓宣天。再加上四面八方前来送行的百姓和官员,场面蔚为壮观。
原野上人山人海,人头攒动,刀枪如林。远远望去,像是一片广袤的原野上层层卷动的层层麦浪。
唐皇李渊专门派太子李建成代表他为大军壮行。李建成、李世民及李元吉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三兄弟英姿飒爽,气宇轩昂。
李建成代表皇帝李渊先焚香祷祝,为大军祈祷,然后满斟酒杯,敬天敬地。最后他亲自斟满酒递给主帅李世民和副帅李元吉,高声说道:“此次秦王和齐王出征,挥王师,荡寇中原,定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本太子代表陛下为你们壮行!”
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一起高举酒杯,高声说道:
“我等奉皇命,率王师,讨逆贼,定将不辱使命!”
二人说完一饮而尽,举手亮杯,以展豪情。
侍从们上前,又为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位王子一一斟满酒。
李建成高声说道:“全军将士们,今天是我军挥师东进的大好日子。陛下特命本太子代表朝廷为众位将士壮行。本太子在此祝我大唐英雄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李建成说完一饮而尽,豪迈地亮出盏底。
“谢陛下,谢太子殿下!”
李世民和所有将士们也都高举酒杯一饮而尽,豪迈地举杯亮盏。人海中众人齐亮盏,就像大海中的层层波涛掠过海面。
“万岁!”
“万岁!”
“万岁!”
众人山呼“万岁”,声浪如滚滚炸雷卷过原野,气势如虹,声震山河。
李世民看着这雄壮威武的三军将士,顿觉豪情万丈。古时的项羽、韩信,以及汉时的卫青、霍去病又若何?与今天相比,也不过尔尔。
大丈夫就应当铁马金戈,重整山河,为君王解忧,脱黎民于水火。如此,则即使赴汤蹈火,马革裹尸,又有何惧?
“吉时已到,大军可出征。”
司礼监大声叫道。
“出发!”
李世民随即向太子李建成拱手告别,然后左手撩起大氅,右手大手一挥,命令全军将士出发。
霎时间鼓声震天,号角齐鸣,战旗攒动,马声嘶嘶。李世民与将士们跨上战马,扬鞭出发。
两边将士们的亲属奔走相送。一时间呼爹唤儿,叫声连连。
车辚辚,马萧萧,爷娘呼喊走相送,锦旗招展向东行。大军队伍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首尾。
走在最前面的是秦王李世民的五百名亲兵卫队,这是李靖亲自从自己调教的陌刀手中选出的五百名最精壮的战士。他们个个魁梧高大,健硕壮美。今天他们出征非同一般,李世民还特意让他们穿上崭新的军服,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前一百人手持战旗,后面的四百人手持陌刀,刀光凛凛,战旗猎猎,显得更是雄壮。
秦王李世民跨着他的宝马飒露紫,身穿金盔金甲,金黄色的大氅被风吹起,更显意气风发,豪情万丈。李元吉和几十位战将走在秦王李世民的后面,他们每个人也特意在铠甲外罩上崭新的大氅,每个人都精神抖擞,坚定而刚毅。
后面就是李靖刚刚组建的一千名重甲骑兵。李靖让人把原来的铠甲一一修好,又紧急赶制了五百副重甲,都漆染成黑色,在太阳的照耀下黑中泛亮。每个重骑兵骑一马牵一马,以备战时轮换。所以战队更长、更雄壮。他们手执长矛,矛枪林立,直刺长空。重甲骑兵是第一次出现在大唐的以伍中,所以战士们更是自豪威武。行军时蹄声得得,更是别有一番气象,引得围观的百姓赞叹不已。
走在重甲骑兵后面的是轻骑兵,他们个个也都气宇轩昂。再加上数万的步兵,队伍绵延十几里,浩荡不绝。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神情,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必胜的信心。他们相信这支军队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战士们高唱雄壮的《秦王破阵乐》,昂扬向前。百姓们则扶老携幼,送郎送子,殷殷惜别。
看着这一支雄壮的队伍,听着特别刺耳的《秦王破阵乐》,太子李建成的心中却像是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
自己身为太子,又何曾有如此豪迈激扬过:挥手之间,千军万马奔驰奋战;弹指之间,敌军樯橹灰飞烟灭。
这是何等的气概!
可惜自己只是看到,没有一次亲身体会到,李建成的心中既忌且恐。等大军走远后,他才悻悻地和送行的官员们打道回宫。
在战争之初,王世充也料到大唐攻破刘武周后必然要对他下手,唐郑之间肯定有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战,所以他事先也进行了周密的布置。
他积极地调兵遣将,准备抵御唐军。
按照当时唐郑的军事对比,王世充虽然稍弱,但他是在本土作战,又采取的是守势,所以王世充对于此战的胜利还是充满信心的。
而且在开战之初,有一件事情的突然发生,让他对于战胜李世民更加地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