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鲲鹏于飞

一九四 谋 划

鲲鹏于飞 秋风暖阳 5192 2024-07-06 15:04

  第二天李靖专门起了个大早,因为今天是李靖正式上任兵部尚书后参加的第一次朝会。显德殿里人才济济,众臣精神焕发,一副朝气蓬勃的景象。

  李靖一眼便瞥见了悬挂在显德殿一角的血书,它血迹斑驳,字字如泣,显得非常的醒目。原来李世民仍然一直把自己先前带来的血书收藏着,并一直悬挂在那里。他这是要用它来提醒自己不忘东突厥之耻,励精图治,拯边民于水火。

  众臣山呼“万岁”后,有殿前黄门官上前高呼:“陛下还记得我们这些身遭突厥蹂躏的边民吗?”

  李世民郑重地站起身来,朗声说道:“朕时刻不忘朕的子民!”

  李靖还是第一次在朝堂上听到这样的问答。听到李世民这掷地有声地问答,李靖的眼睛瞬间湿润了。

  是啊,有这样一位时刻不忘黎民的国君,我们大唐才能励精图治,奋发向上,也才会有今天大唐欣欣向荣,突厥实力下降的这等彼消我长的局面。

  李靖看到朝堂上一派奋发向上的景象,心中也是热血沸腾。

  李世民在朝堂上继续说道:“治国之道,民为邦本。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君主,应时刻不忘黎民之苦,民安才能国泰。朕怎么能忘了那些还在遭受东突厥蹂躏的边民呢。”

  “陛下说的是,臣等一定谨记。臣等定当尽心尽职,戮力同心,以慰民之所愿。祈愿我大唐国阜民丰,江山永固!”

  李世民话锋一转又继续说道:“现在中原大地已基本统一,四海之内存平日久。在众位爱卿的共同努力下,我大唐国力蒸蒸日上。现在对于我大唐最大的威胁,便是来自于东突厥。东突厥一日不除,我朝便一日不得安宁,朕这心中也就一刻也得不到消停。所以,反击东突厥是我朝目前来说的头等大事。望众卿务必与朕同心竭力,励精图治,早日实现这一目标!”

  众臣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定会与陛下同心竭力,励精图治!为实现这一目标,臣等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出班奏道:“臣启陛下,这几年东突厥连年内战,纷争不已。颉利可汗施行暴政,对不满的部族残忍屠戮。是以突厥部族不堪颉利的暴政,投降归顺我大唐的人数越来越多。经地方上粗略统计,目前已不下数十万人。地方官员因为人数庞大,不敢擅自安置,特上书请旨定夺。请陛下颁下旨意,让尚书省行文安置。”

  李世民听奏,问道:“各位爱卿,对于如何安置这批突厥归顺的部族,哪位爱卿有好的建议?”

  左卫将军、潞国公侯君集出班奏道:“启奏陛下,微臣认为突厥侵扰我大唐年深日久,今天落到这个地步也是咎由自取。他们这些人归降我大唐并非慕义,而只是因为迫不得已才来归附的。所以臣以为应该将他们编入降俘籍,安置在兖、豫的空旷处,让他们学习耕田织布。这样既使我大唐增加了人口,而漠北也空而无患了。”

  尚书左丞魏征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有异议。臣觉得不应该将这些人安置在兖、豫等州。秦汉以来,中原朝廷都是以锐师猛将攻取黄河以南之地,然后设立郡县,并在黄河以北之地修筑长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不想让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靠近中原。游牧民族很难驯服,他们弱小时驯服,一旦强盛了就叛变。而且他们冬迁夏徙,居无定所,又反复无常,从无忠信可言,今天的突厥更是如此。所以臣以为应该让这些人回到黄河以北去。如果将他们安置在兖、豫等州,现在东突厥有这么多人,再过几年,繁衍近倍。而兖、豫等州又靠近京畿,将来必成心腹之患。”

  太子左庶子,蔡国公杜如晦出班奏道:“陛下,臣不这样认为。天子对于四夷,就应该像天地养育万物一样爱护保养。现在东突厥内部纷争,其人民为躲避灾祸前来归顺,我们不加哀怜而弃之不顾。这不仅失去了天覆地载的大义,而且有阻隘四夷的恶嫌。今后他们势必会畏唐如虎,对我大唐心生恶念。如若我们大唐兴兵伐之,则必会拚死抵抗。所以臣建议让他们居黄河之南,是让他们处死地而复生,国虽不国而人存。他们将会世代感德,怎么会再次反叛呢?”

  李世民听了点点头,未置可否。他转过头来,特别点名李靖问道:“李爱卿,你刚从前线回来,对于突厥人的情况比较了解。朕想听听你有何意见?”

  李靖见李世民动问,连忙出班奏道:“臣启陛下,臣认为蔡国公说的有道理。陛下刚才还说民为邦本,四海一家。凡是愿意归顺我大唐的人都将是我大唐的子民,陛下应该一样去对待,而不应厚此薄彼。这样各部族、各地方才能加强融合,我朝才能根深叶茂。另外,我大唐不久即将对东突厥用兵,今后俘虏和归顺的人将会更多。处置好现在这些人,对今后俘虏和归顺的人很有示范作用。这样能瓦解敌人的斗志,也更有利于今后对于东突厥的战争。”

  “嗯,爱卿说的有道理!”

  李世民颔首微笑,又转头问其他朝臣有何意见。

  “臣等也觉得杜大人和李大人说的有道理。”

  李世民乃朗声说道:“众位爱卿,四海一家,环宇之内皆朕部族也。朕不仅仅是我大汉一族的皇帝,而是天下各族的君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才能皆依朕如父母。我大唐要想发展,成为强大的帝国,就一定要有包容天下之心,平等地看待各族黎民百姓的雄心壮志。其他民族虽与我汉人不同,但终也是人。天地生人,必存人道。是人则也必同汉人之想,通汉人之理。朕觉得只要恩之所至,将来也必有回报。只要我们以德报怨,则怨必将沙弥于无形!是以朕下定决心将一改秦汉以来对其他民族分离肢解的措施,而是要实行‘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和其他归顺部族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对他们既不内迁,也不歧视。朕决定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来妥善安置归附的东突厥降户。今后待剿灭东突厥之后,还将在东突厥原居地再设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以加强对东突厥留居民众的管理。朕提议这些都督府的都督都全部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还可以世袭罔替。若众位爱卿没有异议,着中书省立刻文告,在交门下省审议后交由尚书省推行。”

  众臣一齐山呼:“陛下圣明。”

  李靖出班奏道:“陛下,臣还有本奏。”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李爱卿有本快快奏来。”

  李靖说道:“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大唐与东突厥之间存隙日久,双方定有一战这已是肯定无疑的事情了。那么未雨绸缪,伐谋与伐交对于当前来讲便尤为重要了。当年隋文帝之所以能控制突厥势力,就是采取了伐谋和伐交并重的战略。运用离间之计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分,从而严重地削弱了突厥的实力。他还利用东边新兴的契丹民族来牵制东突厥的发展,这样才保证了东突厥多年不敢犯境。如今突厥颉利可汗刚愎自用,横征暴敛,致使东突厥内部离心离德。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趁机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可汗;而东突厥次汗突利可汗因长期受颉利可汗压制排挤,也逐渐不满颉利的统治。我大唐正可以利用此机会,分化、拉拢夷男和突利可汗,借此削弱东突厥的实力,为我大唐反击突厥创造机会。”

  李世民闻听此话,抚掌大笑道:“李爱卿此言,真是说到朕的心坎里了。兵法上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用兵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虽然我大唐与东突厥定有一战,但通过伐谋与伐交为胜利创造条件,这也正符合兵法的重要思想。爱卿,你是兵部尚书,朕觉得就由你去全面实施这一战略如何?需要哪个部门配合,你可以与尚书省协同。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朕都会鼎力支持的。”

  李靖躬身答道:“臣遵旨。”

  李世民又强调道:“各位爱卿,就当前来说,反击东突厥是当前的第一要务,各部门一定要围绕这一要务来展开工作。现在朕命兵部尚书李靖总领此事,其他各部协调。凡是涉及到哪个部门,不管是什么事情都要第一时间协助解决,众卿听清楚了没有?”

  众臣一齐答道:“臣等遵旨。”

  诸事议定,李世民宣布散朝,却独留下了李靖和侯君集。

  李世民走下龙座,拉着侯君集的手走到李靖面前说道:“李卿,这位是左卫将军、潞国公侯君集,对朕一直忠心耿耿。他跟随朕南征北战,数次立功。上次玄武门一役,更是立功甚伟。若论功行赏的话,他与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等人的功劳应该均为一等。朕呢也有意栽培他,想让他随着爱卿学习兵法,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李靖见侯君集身材魁伟,身体健硕,确是一个武将之才。但却隐隐感觉他眼神闪烁,眉宇间的神情透出一种狡诘。他见侯君集听陛下夸他,虽有矫饰,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心中颇有不悦。但既然是李世民亲自推荐,不好推脱。李靖遂躬身说道:“靖乃一介莽夫,哪晓得什么兵书战策,每战只是侥幸而已。既然陛下这么说,今后靖与潞国公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如何?”

  侯君集知道李靖乃是陛下的知己,能拜他为师,自己今后肯定前途无量。侯君集欣喜万分,便要下跪行拜师之礼。

  李靖立即伸手拉住道:“诶,潞国公与在下同为朝臣,一起为陛下效力。将军千万不要如此,今后我们互相学习就是了。”

  李世民见李靖答应了,也很高兴。他勉励了侯君集几句,嘱咐他一定要认真向李靖学习。李世民安排好这一切后,这才告别回宫。

  李靖走在回家的路上,回想刚才侯君集的表现,不禁摇头叹道:“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此人德不配才,估计将来必招祸矣!”

  朝会结束后,李靖又专程回家,请张伯带他出长安城,到李伯的坟上祭奠了一番。李伯终生孤单,无妻无子。但对李靖的两个孩子却关爱有加,和李靖一家相处也是和家人一样。没想到刚回来后没几年便撤手人寰,几乎没有享受到什么清福。

  李靖摆设香案,烧些纸钱,真诚地祷祝一番。张伯听到李靖言及李伯的各种好来,也悲从心来。他和李伯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二人颇为交心,诸事都相互关照,非常融洽。此时他思及李伯的点滴温情,也不觉泪下。他便也就势在坟前烧些纸钱,哭祭了一番。

  在京城的这段时间,李靖重点是谋划攻打东突厥的事情。苏定方则忙着操练那三千“羽林军”。

  有一日李靖问苏定方操练的情况。苏定方说道:“这批军士大多来自于受突厥滋扰的边民之中,心中都对突厥有刻骨的仇恨。作战确实骁勇,能打能杀,是一批虎狼之师。”

  “嗯,那就很好!你好好训练,将来攻打东突厥的时候一定能派上用场!”

  “是,学生一定勤另训练,不辜负陛下和老师的厚爱。”

  “只是……只是……”

  “怎么了?你说话怎么突然吞吞吐吐起来了?”

  李靖看到苏定方好像有话要说,但又支支吾吾,知道他有所顾忌。

  “我们师生之间还有什么不好说的?有什么事情你只管对我说,我又不能吃了你!”

  苏定方又挠挠头,有些担忧地说道:“只是……只是可能这批人曾经是陛下亲自训练的原因,觉得自己乃是天子手下,便自认为高人一等。训练中看出来多多少少都有些狂妄,不……不好管束。学生碍于他们是陛下选拔的,有时也……也……”

  “哦?”

  李靖倒没想到这一层,是以也颇觉得惊讶。

  “你一定要给他们说清楚,在战场上令行禁止,军令如山,一点儿也当不得儿戏!”

  “噢,学生知道了!”

  李靖当时也就一带而过,后来也并未在意。但他绝没有想到,苏定方的一生,却正因为这批天子钦定的羽林军,而遭遇到了非常大的挫折,甚至差点丢掉了性命。以至于后世多少年来,很多野史、小说,包括后来的《隋唐演义》等文学形式还将他描绘成十恶不赦的奸臣。

  世事弄人,真是人生的一大悲剧!

  历史在有些人的手中,成了可以任意操弄的东西。而英雄坦荡,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先人,却因此被蒙上了不白之冤!

  这几年,正在大唐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东突厥却突然遭遇到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雪灾。也许真正压垮东突厥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唐朝,而是这三年雪灾。雪灾过后,紧接而来的便是大面积的饥荒。

  三年的大饥荒,使突厥各部族饥寒交迫,饿殍遍野。但是颉利可汗对内并没有赈灾,反而是横征暴敛。

  突厥内部由于连年征战和霜冻干旱等天灾,使得民疲畜瘦,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在李靖等人的运作下,薛延陀首领夷男和突利可汗都暗中与唐联络,表示愿意归附,接受唐王朝册封。

  大唐反击东突厥的条件逐渐成熟。

  一场对东突厥的反击之战即将打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