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在家除了和红拂女相伴外,更是闲来无事,便开始埋头精心整理自己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他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军事著作,如《六军镜》、《阴符机》、《玉帐经》、《霸国箴》等等。每写出一稿,苏定方和薛仁贵都如获至宝,两人抢着传阅。
这一天苏定方来访,两人时而一起讨论军事话题,时而对古代的一些著名战例进行兵棋推演。苏定方忽然对李靖说道:“老师,学生听说您常常进宫和陛下一起讨论军机。陛下和您都是有文韬武略的人,且每每讨论都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闪动出政治和军事智慧,频出锦玉良言。这些都是陛下和您智慧的结晶,可惜学生等每次都不能在场,听不到这些,常常引为生平憾事。学生有一个不情之请,就是老师您能不能把您和陛下的这些谈话整理出来,也可让我辈能从中获得很多教益啊。”
“哈哈,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李靖听了苏定方的话,不由得指着苏定方笑道:“老夫已经写了这么多的兵书,还是喂不饱你们啊。”
“不是,不是,学生哪是那种贪得无厌之人。”
苏定方红着脸连连摆手争辩道:“学生平时在与老师讨论兵法时,总是会在老师的启发下有新的感悟。是以学生觉得您和陛下一个是圣君,一个是良将。您们两个在一起讨论,肯定会激发出更多的锦玉良言。若是说过就算了,实是可惜。若能记下来以飨后人,说不定还会有很大的裨益。老师若是嫌麻烦,您和陛下谈过后,回来说给学生听,由学生来整理也行啊!此是善事,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这倒也确实不假。”
听了苏定方的话,李靖也有所感触。
“老夫每每与陛下在一起闲谈时,陛下常有一些锦玉良言,就像是火花一样在老夫的心中激起一道亮光。当时老夫听了都觉得受益匪浅,不记下来倒真是有些可惜了。好吧,既然你们如此好学,那老夫就试着整理一些。不过这些对话有很多还关系到军国大事,究竟能不能记下来,老夫可要先问问陛下,征得陛下同意才行哦。”
苏定方闻听高兴地说道:“老师尽管去问,学生相信陛下肯定会答应的。”
李靖入宫,与李世民聊起此事。李世民听了也非常高兴,笑道:“难得他们这么好学,卫国公能把你和朕的军事、政治思想整理出来,以飨这些后辈,于国于己也都是好事,朕怎么会不支持呢?”
李世民停了一会,好像陷入了沉思。李靖的话,忽然勾起了他的往事。
“唉!”
李世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我大唐自从晋阳起兵至今,已历有二十余年。所有这些全赖那些股肱之臣罄帷幄之谋,将士们竭熊罴之力,大家同心同德,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可当年与朕一起出谋划策,冲锋陷阵,为大唐浴血奋战的那些老臣们老的老、死的死,零落凋谢。朕每每想起他们时,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犹在眼前。朕每每思想及此便辗转反侧,夙夜难寐。”
“是啊!”
李靖突然听到李世民提及这些往事,也无限感慨地说道:“陛下所说,臣也有同感,臣也常常会怀念他们。像蒋国公(屈突通)、郯国公(张公瑾)、胡国公(秦琼)等人都已作古。唉,可能是臣等老了,喜欢没事的时候常常怀念故往。胡国公前几年还常撑着病体到舍下和臣在一起谈古论今,可一转眼已是阴阳两隔了。每念及此,也是常常落泪,夜不能寐啊。”
“胡……胡国公已经不在了吗?”
李世民突然一愣,但他马上又回过味来。他用手拍了拍脑门,眼眶瞬间便湿润了。
“你看朕这记性!”
李世民伤心地说道:“是啊,当年胡国公去世的时候,朕还去看望过他来着。但这么多年来,朕却一直还觉得胡国公一直还在似的,还老想着这胡国公怎么老是不来看朕呢。经李卿这一提醒,朕才想起胡国公已作古多日了。唉,胡国公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朕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他当初义无反顾地弃郑投奔我大唐的场景,而今算来已过去多少年了。如今,连他也与朕天人两隔,永难再见面了。他老成持重,待人古道热肠。每逢大事临危不乱,对朕一直忠心耿耿。”
李世民抬起头,像是说给李靖听,又像是喃喃自语。
“记得当年朕的皇宫中闹鬼,害得朕彻夜难眠。当时胡国公身体本来就不好,但他为了能让朕休息好,拖着病体与鄂国公尉迟敬德一起,一人持锏,一人着鞭在宫门前为朕彻夜站岗,为朕驱鬼镇妖。此情此景还恍如昨日,这……这才过了几年,胡国公就……就已经不在了。噢,对了,当初胡国公重病之时,朕去看他,曾经问他道‘卿冲锋陷阵,总是一马当先,是何等的英雄!怎么朕即位不久,正欲与卿同享荣华,卿怎么就病倒了呢?’当时胡国公含泪对朕言道‘臣戎马一生,历经大小战斗二百余阵,每战必身先士卒,因此屡受重伤,前前后后流的血都能有几斛多,怎么会不生病呢!’他当时在病榻上还颤巍巍地坐起身来,解衣给朕看。朕看他身上大大小小满是伤疤,朕当时看了以后感伤不已。像胡国公这样的肱骨之臣,百年难遇啊!还有郯国公,当年朕玄武门平叛之时还有些犹豫不决,是他夺过朕手中的卜卦,让朕早做决断。当年玄武门决战之时,若不是他不顾生死,冒险冲出去独自关闭玄武门大门,说不定朕也早就不在人世了。当时他刀剑披身,无所畏惧,大喝一声,鬼惊神愁!只是当时看着他是何等威武英勇的一个人,没想到他也……也早早地离朕而去了!”
李靖安慰道:“陛下,这世上就从来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过往,每个人都是匆匆的过客。但自古以来,能有几位君主能像陛下一样对开国功臣这么好的。陛下对每一位臣子都关心备至,恩宠有加。臣觉得他们若泉下有知,也定会抱笑九泉的。臣记得当年郯国公张公瑾去世时,陛下不顾有言官‘辰日不宜哭泣的风俗’的劝谏,仍坚持哭送。作为臣工,能有幸遇到像陛下这样的明君圣主,是臣僚们莫大的荣幸啊!”
李世民摇了摇头,叹息道:“君主与臣子就像父子一样。当年公瑾去世,哀痛哭泣是朕感情自然流露,怎么能因规避忌日而废感情呢?”
李世民忽然一拍几案,慷慨地说道:“为人君者,驱驾英才,就应该推心待士。这些肱股之臣对朕、对大唐披肝沥胆,流血牺牲,朕又怎么能忍心让他们就这么寂寂无名,埋没于地下呢。朕不仅要让他们显名于当朝,更要流芳于百世!”
“陛下圣明,蒋国公、郯国公和胡国公他们能遇到陛下这样的圣主明君,真是他们万世修来的洪福啊!他们能显名于百世,则不仅能让后世知道他们这些英雄豪杰,更能让后世知道他们有陛下这样的圣主明君。只是……只是不知道陛下有何打算呢?”
“爱卿,你今天来的正好。这段时间朕一直在思考一个计划,想让卿替朕参谋一下看是否可行。朕想把那些为我大唐江山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名将都一一画下来,悬挂在凌烟阁上。不仅朕在想他们时能时时看到他们,也让那些大唐子民们知道他们,使他们能流芳百世。朕这样做,更是为了表彰他们,以不辜负他们对朕和大唐的一片忠心。”
“好主意,好主意!陛下此举妙极,臣举双手赞成!”
李靖站起来拱手向李世民一躬到底道:“臣代这些大臣们衷心感谢陛下对臣工们的体恤。陛下这么做既能彰显陛下崇重功臣、能臣的精神,又使为臣者以此为人臣荣耀之最,作为天下英豪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杆啊。”
“是吗?哈哈哈哈!”
李世民见李靖也非常赞同,特别高兴。
他挥挥手示意李靖坐下来,满脸笑容地对李靖道:“既然卿也觉得很好,看来此事可行。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功臣名将的遴选问题。卿替朕好好参谋参谋,你觉得哪些人可以挂像在凌烟阁呢?”
李靖躬身笑道:“陛下,哪些人可以挂像凌烟阁,陛下心中当然是最清楚的了。大唐从开国至今,大事小事,陛下皆亲身参与,或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臣以前常年在外将兵,近几年又因为身体原因,几乎不接触朝政。所以对于何人能挂像凌烟阁,臣委实不敢妄言,以免有失偏颇。滋事重大,关系大臣的荣誉和褒奖。陛下应仔细斟酌,或交给朝廷重臣来认真评议。陛下也正好可以借对此事的评议来正朝纲,树正气,在社会上形成追求上进,积极为陛下、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良好风气啊。”
“嗯,李卿之言正合朕意!”
李世民高兴地点头赞同。他想了一想又继续说道:“此事确实事关重大,朕正要由此为天地立心,为众臣立范,为忠臣传英名,为万世树表率呢!”
和李靖敲定这一计划以后,李世民立即着手办理此事。他经过仔细斟酌,形成了一个名单初稿,拿到朝堂上交给群臣讨论。朝堂上一时反响强烈,群臣认真讨论,积极发言。上榜者固然自喜,没上榜者自然也会有些自惭、愧疚。
李世民看到群臣的积极争论,心中很是自得。这既体现了他皇恩浩荡,又鼓励朝臣个个进取,为朝廷效力。他觉得讨论的本身就已经起到了一种褒扬和鞭策的作用。
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在李世民名单的基础上形成了最终的二十四人的名字。他们分别是: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郡王李孝恭(当时已故)
3.司空、莱国公杜如晦(当时已故)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公魏征(当时已故)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俭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8.特进、卫国公李靖
9.特进、宋国公萧瑀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国忠壮公段志玄(当时已故)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12.尚书左仆射、蒋国公屈突通(当时已故)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国公殷开山(当时已故)
14.荆州都督、谯国公柴绍(当时已故)
15.荆州都督、邳国公长孙顺德(当时已故)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18.左骁卫大将军、郯国公张公谨(当时已故)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程咬金)
20.礼部尚书、永兴县文懿公虞世南(当时已故)
21.户部尚书、渝国公刘政会(当时已故)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
24.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当时已故)
李世民甚喜,立即找来当朝最著名的大画家阎立本,郑重地对他说道:“朕欲在凌烟阁上悬挂二十四功臣图,以示对他们为大唐立国和发展所作贡献的褒奖。卿是我朝最有名的画师,画像工作肯定莫卿莫属。此事重大,卿要认真绘画,勿要怠慢。”
阎立本躬身上奏道:“陛下,臣能为这些功臣们画像,乃是臣的荣幸。臣定会尽力竭力,争取画下他们最光彩的一面。只是这些功臣良将俱是大家公推的英雄偶像,也是陛下最中意的肱股之臣。陛下此举是为了昭示后世,让他们能千古流芳。所以为他们画像必然非同一般。”
阎立本说到这里,见李世民不住地点头,才又大着胆子说道:“陛下,臣知道陛下对这些人物画像要求很高。不过陛下可知道画一个人,画的形似最易,但若将他们一生中最光辉的风采和神韵画出来就难了。臣斗胆,想请陛下亲自为他们每个人作一个御批,以让臣知道陛下是褒奖和赞扬他们的哪个方面。这样臣就能知道大概要旨,以期画出他们的神韵来。”
李世民觉得阎立本说的有理,便又劳心费神,对二十四功臣都一一作了批语。阎立本依据李世民的批语,运起丹青妙笔,把二十四个功臣画的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每幅画都与真人等高,恍如真人就站在你的面前一样。李世民大加赞赏,又让当朝著名大书法家诸遂良将自己的批语一一书写到画上。
凌烟阁原本是位于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因朝廷经常在此举行庆功宴会等大型活动而闻名。上一次李靖击败东突厥,太上皇李渊就曾在此举行大型的庆功宴会。所以后来的王公贵族,勋爵大臣都以能到凌烟阁出席活动为荣。现在李世民又命人将凌烟阁重新修葺一新,把它变成了国家最高的荣誉殿堂。
这一天,凌烟阁前旌旗飘扬,座无虚席。李世民专门选了一个良辰吉日,带领王公贵族及众朝臣,在此举行隆重的挂像仪式。
李世民要给这些功臣们前所未有的殊荣,让他们知道大唐朝廷对他们的恩宠和厚待。他亲自一一宣读二十四个功臣的名字。李世民每读一个名字,太子李承乾就亲自将这个功臣的画像挂上去。每有一个画像挂好,群臣就发出一阵掌声和欢呼。
挂像完毕后,李世民站起来,颇为动情地说道:“我大唐从晋阳起义兵到建立帝业,历经艰辛磨难。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全靠君臣同心协力。朕始终觉得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所以朕选拔人才不结党,托负大业都人尽其才。所以屈突通、尉迟敬德,能从仇敌转而倾心交结愿作心腹;魏征、马周,从疏远的关系而终于成为朝廷倚仗的肱骨之臣。即使像尧、舜这样的圣人,不能用木寿杌、穷奇这样凶恶的人治理平定天下;伊尹、吕尚的贤能,不能辅佐残暴的君王夏桀、殷纣而使国家昌盛一样。君臣相得,何其重要啊!那些勋臣故旧们,他们或曾与朕一起浴血疆场,冲锋陷阵,忠心事国;或曾与朕一起运筹帷幄,梳理朝纲。可现在他们要么已经不在了,要么已经垂垂老矣。朕每每思念及此,颇感心伤。他们皆有功于朕,有功于大唐。朕不能忘了他们,大唐也不能忘了他们。朕将他们的画像悬挂于此,让大唐后世代子孙永记,让他们万世流芳!”
“万岁!”
“万岁!”
“万岁!”
群臣看到李世民和太子李承乾父子两人一读一挂,给这些功臣莫大的荣耀,所以人人都欢欣鼓舞。听了李世民充满激情的发言,更是感动异常。
有君如此,夫复何求?
为臣若此,又是何等的尊荣!
众人山呼万岁,齐声高呼:“皇恩浩荡,绵远流长。君臣协力,佑我大唐!”
李世民又亲自带领群臣参观二十四功臣画像,一一向众人讲述他们的卓越贡献和不凡的事迹。说到动情处,竟热泪盈眶。众臣也唏嘘落泪,特别是那些能被挂像凌烟阁还健在的功臣,更是感激零涕,热血沸腾。众臣皆以能上凌烟阁为荣,纷纷地争睹功臣的风采。
这一天,长安城就像过节一样。王公大臣们在一起,谈论的都是二十四功臣们的过往事迹,街头巷尾的百姓也都在传颂着这些功臣的名字。写诗歌的、讲故事的、唱传奇的、说书的把这二十四功臣的故事四处传扬。一时间,这二十四人成为街头巷尾的大唐百姓们津津乐道的英雄偶像。
由于这二十四功臣的画像是由天子李世民批语,大书法家诸遂良题写,大画家阎立本画像,堪称是当时“文、书、画三绝”。所以人们都以一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画像为荣。有些王公大臣或用重金延请阎立本,或请其他画师把自己的画像,或者是把自己崇拜的功臣画像临摹下来。挂到自己的家里、祖祠中以供后人瞻仰,作为教育后人最好的榜样。
从此,能挂像凌烟阁,成为后世贤臣良将一生所追求的荣耀和目标。
后世曾有诗人李贺在《南园十三首》诗中说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