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满朝文武只有两个字,要钱。
第二天一早,崇祯早早的就醒来了。
他原本想要多睡一会的,但是身体早就形成生物钟了。
不得不说,朱由检的睡眠质量还是很高的。
虽然是早上五点多左右,但是精神头是很好的。
按照往常的习惯,朱由检是会批阅奏折的。
但是,他是崇祯,不用这么拼命。
让殿外的太监去御膳房弄了一些早饭过来,朱由检愿意早朝之后吃东西,他崇祯可不愿意。
吃过早饭之后,崇祯就前往了皇极殿准备上朝。
当然,这么早,百官还在被窝里。
如今大明的官员大多懒政,一味的捞钱、党争、抗税,根本没有几个办实事的。
皇朝末年,大多都是因为权贵欲望膨胀,底层无法满足导致改朝换代。
如今大明问题更多,多地连年大旱,导致北方的土地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
京城里,就有大量的流民。
一些符合太监招募条件的,就自我阉割了,成了无名白,希望能够混口饭吃。
有些拳脚功夫的,就成为勋贵的家丁。
女子,就更惨了,被卖来卖去,成为这京城权贵的玩物。
这些,没有一个官员和朱由检汇报。
朱由检也没有到外面去视察,他看到的大明只是文官口中的大明。
外派的太监,很快都会被本地的士绅腐化,成为他们的帮凶。
大明的灭亡,不止是朱由检的问题,还是大明整个统治阶层的问题,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到了早上八点左右,陆陆续续的才有官员进入皇极殿。
昨天那份不征剿饷,不再加饷的诏书已经在经厂复印好,今天就会发往各地。
崇祯估计,今天廷议依旧是如何搞钱。
如何搞钱,这个事情崇祯也是很头大。
因为沿海开了海禁,那些士绅们就开始将大明的货物售往国外,导致大量的白银流入大明。
南方,有大把的白银。
但是,崇祯需要的不是白银,需要的是粮食,各种粮食。
其实现在的大明,已经有番薯和土豆了,徐光启一直在推广番薯和土豆在全国各地种植。
番薯,适应性强,水肥需求低,面对恶劣气候也能有收成。但是它一直走不出南方,主要还是因为薯种越冬问题。
番薯是喜温植物,番薯的繁殖材料薯块、薯苗在冬天无法经受严寒。薯块的保存温度需要10~15℃,受冻过热都容易烂坏。
南方的番薯栽培技术并不适用北方的栽培,明末主张推广番薯的徐光启当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欲避冰冻,莫如窖藏”的方法,他的《农政全书》中还介绍了五、六种番薯藏种方法。
但是,朝廷里有大量的文官阻挠徐光启推广这种粮食作物。
因为,文官集团以及地方士绅需要种植大量的经济作物,种植大量的桑树养蚕用来生产丝绸售卖到海外。
同时,也需要种植大量的茶树,将茶叶售卖到海外。
徐光启的方法没有大规模普及,最终导致番薯在这道气温线前踌躇不前。
可惜,徐光启已经死了多年,北方也干旱多年。
当然,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在北方种植番薯和土豆了。
因为大量的土地荒废,人口大量的外流,北方已经没有多少勋贵了。
宋应星,崇祯觉得他应该可以接过徐光启的传承。
另外,徐光启的儿子,徐骥也可以派去辅助宋应星。
此时,宋应星应该在福建任汀州府推官。
所以,这个人必须火速进京,在北方推广玉米、番薯、土豆、棉花等农作物。
玉米更加的耐旱,估计会比番薯更加的合适。
现在已经错过春耕了,但是他们可以兴修水利,为来年春耕做准备。
南方,现在崇祯还没有办法对付,也无法掌控。
但是北方不一样,北方不仅有兵灾,还有大旱、蝗灾等等,没有权贵愿意前往北方了。
经营好了,北方是崇祯日后对抗南方的依仗。
崇祯的思绪,不由的飘向了北方。
“诸位大人,请入班。”
随着一声尖细的声音响起,崇祯的思绪被拉了回来。
看着满朝大臣,崇祯放下了手里还未批复的奏折。
廷议正式开始,作为首辅的薛国观,第一个站了出来。
满朝文武,说来说去,只有两个字。
要钱。
剿匪,要钱。
赈灾,要钱。
练兵,要钱。
国库没钱,崇祯的内帑也没钱。
要钱自然是没有的,眼下崇祯的内帑就三十万两,还不够今年内廷的开支,肯定是不能动的。
户部,户部的钱已经分配完了,也没有能动的钱。
所以,无非就是扯皮。
崇祯提了一下盐税的事情,群臣就乱了起来,一个个就开始抨击崇祯与民争利。
所以,最后就是扯皮,打太极。
最后,崇祯只能气呼呼的结束早朝廷议,继续把问题拖着。
回到武英殿之后,崇祯立马召见了李若琏。
昨天,圣旨频出,锦衣卫的高官全都被免职了,而且勒令在家中等待调查。
因为勇卫营还在内城驻扎,那些锦衣卫的高层,还有那些勋贵子弟都不敢乱动。
造反?
他们暂时是没有这个勇气的,所以现在只能任由新任指挥使李若琏摆弄。
从昨天领了崇祯的明旨和密旨开始,李若琏到现在都还没有合过眼。
因为要召集一般可以用的兄弟,要把新三卫的框架搞好,排除人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看到李若琏的样子,崇祯就知道他熬夜了。
“成甫,你这可是彻夜未眠呐。朕交代的事重要,你的身体同样重要,不可过度操劳。”
一句关心的话,就让李若琏感动不已。什么为陛下效死之类的话,就往外冒。
然后李若琏就和崇祯汇报一下工作进度,目前锦衣卫已经掌握了可靠的人员近千名,包括三卫的千户、以及一些百户、试百户、总旗、小旗、校尉、力士等。
当然,这只是初步人员,这些人还需要进行多次筛查,同时也会增加新的人员。
不得不说,李若琏的工作能力还是很强的,崇祯很满意。
接着,崇祯给了李若琏一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