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天下第二人

第二十七章 再制一只千里镜

天下第二人 虎嗅海棠 2357 2024-07-06 15:05

  马闲手搭凉棚放眼看去,七八十步外的大柳树上确实有一个鸟窝,只能看清几只小脑袋在鸟窝里探头探脑,但是有几只小鸟,却是无论如何也看不清楚的。

  “六只,都张着黄口小嘴等着吃呢!哈哈”,阿垄把望远镜递给马恬。

  马恬将信将疑地将“千里镜”接过去,也学着阿垄的模样眯起一只眼睛凑上去。

  蓦地,马恬一步跳开,险些将“千里镜”摔到地上:“这,这是什么妖法?是六只,就是六只小山雀。”

  马闲却不相信,一个提纵翻身上了房脊,大鸟般扑向大柳树,几个起落来到树下,猿猴般攀上大柳树,蹲在了鸟窝前。

  片刻工夫,马闲又奔了回来,一脸不可置信,他抢过“千里镜”一跃跳上屋脊,站在最高处,这里照照,那里看看,像个孩子般好奇。

  阿垄估摸着,这应该是一只十倍望远镜,虽然在后世比玩具望远镜也强不到哪儿去,但放到明朝,却足够惊世骇俗了。

  “我告诉大兄去”,马恬欢叫一声,转身飞跑着去了。

  郑和还没来,方才跑出去取润滑膏的匠人倒是先跑回来了,手里还拿着一个小瓷瓶。

  “先生,小人家里就有这润滑膏,住得不远,所以就先拿来了”,那匠人气喘吁吁地道。

  其他几个匠人也很高兴,络腮胡子玉匠甚至竖起大拇指道:“好小子,给你记一功。”

  阿垄略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匠人若是返回工部去领润滑膏,恐怕还得先办申领手续,就是第二天才拿到也不稀奇,但郑和却答应了提前一天完工就会赏银五两,这名匠人跑回自家拿来润滑膏,可不是省下一天时间吗?

  至于他家里为什么会有润滑膏,那就不需要解释了,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嘛,从公家带点私货回家,再正常不过了。

  这名匠人见大家夸奖,也笑起来道:“说起来,俺们几个也就是干这点小事,上面也太优待了,还派人给我家送去了大米蔬菜啥的,门前还有军汉站岗呢!”

  几个匠人兴奋起来,都觉得受之有愧。

  阿垄却不这么想,他知道这八成是塞哈智的指令,“千里镜”太稀奇,也太重要了,匠人们,甚至匠人的家人们,都必须牢牢掌控在锦衣卫手中,容不得半点岔子。

  阿垄摇摇头,也不去多想。他旋开铜管螺纹,用手指挑了些润滑膏,均匀地涂抹在螺纹上,这润滑膏色如琥珀,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络腮胡子玉匠在一旁说道:“先生,这润滑膏可是好东西,是用上好的羊油同细石灰搅拌在一起,再加上松香熬制制成,平时涂抹在车轴上,跑起来半点声音也没有。”

  阿垄点点头,将铜管慢慢连接起来,果然再也没有“吱扭吱扭”的声音了。

  院门推开,马恬当先引路,还穿着睡袍的郑和急匆匆赶来了,昨夜他处理政务到了后半夜,今晨本想多睡一会儿,没想到阿垄才不过十一二天,就制成了“千里镜”,欣喜之余,他连衣服也没来得及换就赶来了。

  “我看看,我看看”,郑和满脸激动。

  阿垄笑着指了指房顶,只见马闲如一只屋脊兽般蹲在房檐边,正拿着“千里镜”四处张望。

  “下来”,郑和喝了一声,全无往日的从容。

  不知是不是郑和声音太大,马闲突然脚下一滑,“啊”的一声从房檐上滑落,千里镜脱手而出。

  郑和一个侧身,如同一只豹子般弹射出去,一把捞住了“千里镜”,再看身后,马闲却气定神闲的“嘿嘿”直笑,以他的身手怎么会失足呢,明显是在戏弄郑和。

  郑和冷哼一声,也不计较。阿垄却在一旁暗赞,怪不得郑和能在靖难之役中屡立大功,原来也是一大高手啊。

  在马闲提醒下,郑和眯起一只眼睛凑近“千里镜”,对准远处慢慢旋转起了铜管。

  片刻,郑和缓缓放下“千里镜”,一滴浊泪从眼角滑落,他向天张开双臂,喃喃地说道:“鬼斧神工,大明重器啊,大明重器啊!”

  马闲在一旁却不以为然:“大兄,这也算重器?没这玩意儿,咱们还不是照样下西洋?”

  郑和白了马闲一眼,懒得和他争辩。他深知,有了这“千里镜”,航海观察水文、暗礁、敌情哪一样都是将发生颠覆性改变,更重要的是,面对西北狼一样的瓦剌、鞑靼,这“千里镜”甚至将改变将士的作战方式,乃至影响大明的国运。

  郑和略一思索,向着几位匠人说道:“几位辛劳,提前十九天制出了这‘千里镜’,说好了提前一天赏银五两,就按二十天算吧,本官这就兑现”,说罢,回头吩咐一声,管家一躬身,亲自去取银子了。

  几名匠人喜出望外,这可是足足一百两白花花的银子,要知道,大明普通人家,一年开销不过十余两银子。

  郑和又对阿垄说道:“小先生,此事你居功至伟,一月为期这才刚刚十天出头,本官以为,何妨再打造出一支‘千里镜’来,这第二支‘千里镜’上雕刻的纹路,就用龙纹如何?”

  阿垄略一思量,就明白了郑和的意思。这次向朝廷献宝,说白了宣德才是最终的裁定人,相较于水波纹“千里镜”,龙纹“千里镜”定能更受宣德喜爱。再者说,让工匠们再制作一遍“千里镜”,也就能充分证明,“千里镜”完全可以批量生产,更能打消宣德的疑虑。

  “一切听郑大人安排”,阿垄躬身道。

  “好”,郑和点头笑道,召过几名匠人吩咐道:“就按这支‘千里镜’,限时半月,再打造出一支来,只是铜管纹路要改制成龙纹,做得好了,本官另有重赏。”

  几名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更何况,时间还非常宽裕,足足有半个月呢。

  “小先生,在我这儿暂住,有什么需要你尽管说”,郑和问道。

  “说起来,还真有一件事,不知当讲不当讲”,阿垄诚恳地说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