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河边问策(求推荐 求收藏)
能吃饱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
直到最近的十几年,有着无数志士的前赴后继的努力付出,才能够保障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常需要,但依旧每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的粮食。
所以要珍惜粮食。
迪夫虽然是有些讲究,也没办法不讲究。
吃惯了现代精挑细选,去虫去皮去胚的精米,再去看看古代那普通百姓那掺杂着虫子,沙子,麸皮等的糙米,我想,绝大多数的现代人能都吃不下去。
然而,就这种米,五文钱一斗,依旧有许多百姓吃不起。
更别说是菜了,饭都吃不起了哪里吃得起菜?
李二也算是兴起于微末,见识过民间的疾苦,再加上初登帝位,秦王府旧属虽然有从龙之功,但仍保持着谨小慎微,还没开始贪腐变质。
所以天下百姓如何,李二还是知道一些的。
迪夫所说的虽然听起来可行,但依旧有着局限性,原先那部分连粮食都没有的百姓依旧还是吃不饱。
但是,他却敏锐的听出来了,迪夫想要改一改制度。
哪怕只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匠人,但这是改革的第一步,由不得不慎重。
所以,不仅是魏征,哪怕其他人也是听不得的。
迪夫却没想那么多,他是想到了一茬是一茬,继续着被打断了的早餐。
有些凉了,但是不要紧,粮食嘛,要珍惜。
李二也默不作声,他的早餐也还没吃完。
长孙没人打扰,早就吃完了,带着侍卫们在庄子里走动。
书院里,孩童们朗诵着的那些从未听过的诗词,简洁朴素的字词间却蕴含着深意,如此的开蒙方式还是第一次见到。
眼里放着光,一个庄子的孩童,全都识字,若是普及开来,天下人人识字,还能缺得了贤才?
心底里这才有些相信了,李二来这并非为了享乐,那迪夫也确实是大才。
迪夫也不去理会这些,今天李二在这,索性今天就不教课了,吃了早餐就去钓鱼。
昨晚钓到的那本附魔书,是一本精准采集,可以利用铁砧花费经验等级去附魔到斧头、镐子等工具上。
精准采集主要作用是在采集的时候掉落的被采集方块本体,比如采集用带精准采集的镐子去挖煤是,得到的是煤矿石,而不是煤矿。
当然也可以去采集玻璃方块,若是没有使用带精准采集附魔的镐子的话,那么玻璃会直接碎掉。
再比如可以挖有草皮的泥土,获得带着的草方块,若是使用普通的工具,则只会获得泥土。
实际上,这个功能有些鸡肋,现实与游戏总是不同的,草方块放下之后,若是条件不适合,草一样会枯死。
而玻璃或玻璃板,放到现实里之后,人是可以进行搬运的。
但是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用于采集冰方块,而若是没有精准采集,用工具破坏冰之后,它只会变回水而不是方块。
基于这一点,给镐子附魔精准采集,还是很有必要的。
但镐子等工具是有耐久值的,迪夫打算去钓一本能用经验恢复耐久的附魔书,经验修补。
这很需要耐心和运气。
这一路上,因为旁边的侍卫众多,李二只是和迪夫闲聊。
一到河边,挥退了侍卫,李二就有些迫不及待了,显得有些焦虑,又面色肃然地问道:
“迪兄,现在就你我二人,迪兄想如何改革,不妨直说。”
迪夫抛下鱼钩,按着昨晚的情况,大概五到十分钟就能有东西上钩。
听到李二问得这么直白,迪夫想了想,忽然意识到李二怕还是心里没底。
“李兄,国朝弊病很多可以慢慢改,但有一条,却是缓慢不得的。”
“迪兄请讲。”
“人才问题。”
“迪兄所说的确实是问题,朝廷地方都大量缺乏贤才来治理,但是现在科举与举荐并行进行,乡野已经是少有贤才遗漏,我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增加贤才了。”
李二叹了一口气,显得有些失望。
但迪夫想说的不是这些,李二并没有理解他的意思,理政的是贤才,种地养鱼的就不能是贤才了?
就拿粮食问题来说,远不是只要有了土豆玉米这些高产作物就能一下子解决的。
玉米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传入,而且到了明朝末年,山东、河南、河北十多个省都有种植。
土豆传入我国也就比玉米晚一百年的时间。
那么明朝末年为什么还是连年的大饥荒?
“李兄,我朝的猪都是黑毛猪,毛发灰黑,而且生长缓慢,要一年的时间才能长大到可以宰杀。而西域却有一种白毛猪,只需要半年就能长大出栏。
若是能将其引进我朝,势必能增加肉食,肉一多了,那么价格自然就低些,这样也能有更多的百姓能吃到肉。
但是,也有可能西方的猪引进之后,在我朝水土不服,还没长大就死了。若是有一个人张三能找到将其养大的法子,但他却不识字,也不曾读过圣贤书。请问李兄,他算不算是人才?”
李二皱起了眉头,没读过书,也识不得字,怎么可能是人才?
但是这人若真的能养出半年就能出栏宰杀的猪,一下子就能多出许多肉食,原本勉强只能吃饱的百姓如今也能见见荤腥,哪怕是一两月吃上一次,也是大造化了。
若是朝中文武哪位能献上这个法子,必定是加官进爵的。
一下之间,有些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迪夫轻笑,也不以为然,古人的思想与现代的思想那是天差地别,磨合总是需要时间的。
没哟一口否决,能思考,总归是个好事情。
“那这样好了,我再换一个,若是一个人王五读过书,也认识字,却终日醉心于田间庄稼地里。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培育出了一种水稻,将原本的亩产三百斤翻了个番,变成了亩产六百斤。
那么请问李兄,他算不算是人才?”
这下李二爽快多了,脱口而出。
“此人必定是贤士,而且当以国士之礼相待。”
“那若他不识字呢?”
“不可能,不识字如何能有这般智慧?”
“哦,李兄见过有几个读书人亲自下田种地的?”
“这……”
李二哑口无言。
是啊,哪个读书人不是世家大族的,奴仆无数,哪里用得着亲自下田种地。
就算家境贫困些的寒门,那也是响当当的地主阶层,也用不着亲自下田种地。
而真正要下田种地的,都是些读不起书的。
至于自耕农,看看那些流落在长安街头数年,甚至十数年,等着科举的才子便可以知晓了。
河面上又冒起了水泡,水花溅起,动静有些大,这是上钩了。
李二再看了看自己的,都是同样的钓竿,同样是没有鱼饵,自己却从未有鱼上钩。
迪夫猛地一甩收杆,鱼钩带着一条鱼飞了回来。
“李兄,依我看来,于国有用的便是人才,不论其出身高低贵贱,哪怕是奴仆,相信孟尝君鸡鸣狗盗的典故,李兄应当听过的吧。人人都是人才,都要各尽其才。”
“迪兄可真是字字珠玑啊,只可惜没能早些遇到迪兄,只是该如何去选出此类的人才呢?”
“现在的科举虽然种类繁多,但全都是为了入朝为官,这样选拔出来的人都是不适合的。许多人识字读书,都是为了一朝中举,从此身世显赫,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
普通百姓也可以读书识字,哪怕是当不了官,也能认得朝廷文书,不会被官吏欺骗。
前些时候李兄不是拿到了印刷之术了么?现在进行的怎么样了。”
“印书的作坊已经建起来了,文字刻章都刻好了,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墨汁,以致印出来的时候有些字迹不清。”
“嗯,这就很好,若是有人真能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自然也是大功一件。那么依李兄之见,该如何奖赏呢?”
“千金市马骨?”
“没错,一定要重赏,让天下人都可以看到,不仅仅只有当官这一条路,当匠人也是一样可以出人头地。
不仅如此,书院里除了研习经书,也可以教导些别的知识,比如小到一颗种子是如何长大成成熟的庄稼,或是如何去圈养鱼群,大到日月星辰是如何变化的,这些我将都称为科学。
若是将其中的奥秘弄懂了,天下将不再会存在什么饥荒,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穷其一生去追寻其中的真理。
所以将天下臣民百姓划为士农工商四等,以及良籍贱籍,这是不对的,这会使得百姓一直在这圈子里为了攀爬阶层而内斗消耗,所以这千年来,各个王朝都是在周而复始的兴亡,只有废除了阶层,各人平等,才能走出这个圈子,实现久治长安。”
李二陷入了沉思,许久。
迪夫安静地钓着鱼,任凭李二慢慢思考。
“所以,我若是想大唐武力兴盛,也能如此,去重赏有功之臣?只是若只是重赏其一,则其众不符,难免心有怨言。若是全部都重赏,则国库实在难以承受。这该怎么去解决呢?”
“这又是另一点弊病了,现在都是官员升官都是以功劳为主,这点也是不好的。往朝的各位君王,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很不利于朝局稳定。
文武要并列,要分开各行其事,互不干涉。文官要以造福百姓为宗旨,以百姓民生为升迁依据。武官则应以守护国家为己任,而非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投军。
当然了,现在这些都是不好解决,以后可以慢慢来。
现在要激发士气也很容易,李兄只需要令人在皇城门口立一个巨碑,纪念那些为大唐阵亡的将士,选一个日子,每年都带着文武百官前去凭吊一番。
而对于朝堂里的那些功臣,李兄可以起一阁楼阁,将立了大功的功臣画像放入其中作为纪念,试问,哪个臣子不想要这样的荣幸呢?”
“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归臣。只是不知以后,会有多少旧臣与我决裂,唉。”
李二长叹一声,情绪有些低落,好一会,才再次开口,也不再多继续说什么,而是又问了别的问题。
“迪兄,士农工三籍我是可以理解,但是商人不事生产,与国似乎也并无大用,而且商人贪利,时常反而会祸国,若是放开了限制,等商人居于高位,怕是对国有大害。”
“商人却是多是重利忘义之辈,但却不可没了他们,要多加管制。商人却是不事生产,但却能货通有无。
比如我若是缺盐了,可以找商人购买,地里的庄稼丰收了,而我又吃不完,那么可以将多余部分卖给商人,这些事商人存在的根本。
但商人重利,有利则往,若是利润足够丰厚,更是会不惜以身试法,哪怕是冒着被砍头的大罪也要铤而走险。
这些都是可以慢慢来改变的,大的富商与大世家都是一样,都是垄断了一方,都于国无益。
所以,那些关乎民生的,一定要实行官营,或者以政令强平物价。
实际上,商人也是有利于国的一面,货物流通了,百姓多余的产出能换些钱财,国家通过商税也能增加收入。
若是商税足够了,还能以此免去地税,这不是挺好的么?
只是一定要注意的是,要让商人们相互竞争,不要让一家做大了。”
迪夫每次说完,李二都在思索许久。
“这些我之前都从未听过别人说起的,也许除了迪兄也没有别人会知道怎么做了,要不,迪兄还是入朝为官吧?”
“还是不了,我却是没有经验,也不擅长去处理政事,而且身处局中反而看得不透彻,还不如就现在这般。”
迪夫很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并非是哪些八面玲珑的人,肯定也处理不好朝中纷乱复杂的关系,还不如只当个出谋划策的。
李二想了想,也意识到迪夫的性格确实不适合,也就作罢了。
迪夫虽然没有给李二画大饼,描绘出什么大的蓝图,但是李二还是可以感受到一些的。
百官廉洁为民,将士英勇报国,百姓安居乐业。
天下大治,一片祥和。
只是。
“迪兄,这以后的大唐,还是姓李的吧?”
“李兄其实不必太过在意这个,以后会怎么样,我也说不好,也许皇帝一直都是姓李的,也许慢慢地皇帝也没人做了,但是大唐是一直会存在下去的。”
“为什么会没人做皇帝了?”
“做皇帝不累么?”
李二沉默了,听着石屋外面的风在喧嚣,许久,这才慢慢的叹道。
“确实,是挺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