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在大宋吟诗作赋

第二十一章内讧

我在大宋吟诗作赋 紫霞家园 3929 2024-07-06 15:06

  家里能烧的都烧了,能吃的都吃了,但还是冷,还是饿,总不能活活被冻死,只得出门找条活路。

  赵楠下马,劝百姓们跟他回开封县,回去了就会有饭吃,有衣穿。

  难民见赵楠粗布衣服,比他们也不强多少,死活不相信他的话,只是拖儿带女,一个劲的向前走。

  被人藐视的赵楠感叹,人靠衣服马靠鞍,以后不穿锦衣绣服还真不成!

  直到赵楠身后陆陆续续的钱粮马车到来,人们才愿意相信赵楠没有骗他们,返回开封县。

  这让赵楠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

  人们并不总是遥望远方的天空,而是深情的盯着脚下这片土地。

  老百姓往往只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有饭吃有衣穿。可这最简单的诉求,官府都不给,这就是官逼民反啊!

  开封县衙。

  六神无主的寇准正急的团团转,见恩师这么快就赶到了县衙,急忙率人迎接。

  赵楠带来了第一批钱粮,后续的也正在转运途中。

  寇准第一时间就安排人在开封县城各个方位加设粥棚,派人购买御寒的物资。

  吩咐完毕,寇准请赵楠展昭等人一同到后衙歇息,赵楠执意不肯,道:“平仲,目前灾情严重,还是到民居现场去看一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才是。”

  寇准心下不忍,知道恩师一行一路奔波,茶水未进,劝说难民返乡,更是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

  赵楠见寇准面露难色,便道:“如今,最紧迫的事,就是现场了解真实情况,而后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灾措施。”

  寇准知道恩师心系百姓,一咬牙就带着众人来到了受灾最为严重的城北。

  断壁残垣,满目疮痍,悲壮苍凉,只剩风雪呼啸。

  居民区里,十室九空,大部分人家徒四壁,桌椅板凳,甚至把门扇都拆了烧了,能烧的都烧了,人们在风雪里挣扎、哀嚎。

  饥寒交迫,大部分老人已经奄奄一息,赵楠速命人拿来高粱酒,让老人喝几口,用高度酒精抵御严寒,暂渡难关。

  有少数人家人口多,劳力壮,就轮流不停得在扒拉草房屋顶上的积雪,房子尚且完好,只是下的太大了,稍微停顿,马上就会铺满薄薄的一层。

  如此扒拉大雪,只是扬汤止沸,解决办法只有釜底抽薪。

  赵楠和寇准派官兵,向房顶完好的人家,挨着分发食盐,洒到屋顶,不一会儿,厚厚的积雪和飘落的雪花就化成了水,汩汩流下。

  众人不再怕房子坍塌,紧绷的神经一闲下来就彻底散架了,听说粥棚已经开始熬粥,才使劲最后一丝气力,摇摇晃晃往粥棚而去。

  赵楠只是暂时解决了寒冷。

  但是半夜三更,温度更低,大部分人都是后半夜不知不觉被冻麻木后才失去生命的。

  想到此,赵楠立马和展昭回朱仙镇,让铁牛加派人手,加班加点制作火炉和烟囱。

  留给灾民的白酒,可以暂时度过寒夜,只要有酒,就不会冻死人。

  一旦火炉造好分发下来,那冬天将会是温暖如春,不再畏惧严寒,可以安然应对雪灾。

  赵楠命展昭快马加鞭把火炉和烟囱的图纸也送到了开封县衙,县衙也组织人手昼夜不停的打造炉子。

  安排好这一切,赵楠带人雪夜来到开封县衙,调动一切都能调动的官兵和灾民自救。

  附近有许多田地里,扒拉开雪地,就有一层褐色的硬块,这就是臭煤。

  附近的居民都知道,此物可以烧火,不但臭,而且有毒,一旦烧着,全家人无一能活命。

  赵楠调动人就是挖掘这种臭煤。

  这招致了灾民的不满和愤怒!

  冻死和毒死,都是死,何必兴师动众的去挖臭煤把自己臭死呢?完全没有必要嘛!

  寇准竭力解释,说这是大宋第一才子,半夜三更不睡觉,雪夜里和大家一起挖煤,一切都是为了大家。

  大宋王朝,最崇尚文人。

  听说第一才子都来救自己了,喝了白酒,身子热乎的老人们也是感同身受到赵楠的善意,对他心怀感恩。

  一老人咳嗽着,嗓音嘶哑道:“要不是眼前这个年轻人,让我喝了酒暖身,我这把老骨头呀,早就交代了!”又一阵咳嗽过后,“年轻人,我相信你,你是我们老百姓的救星,我家里的儿孙,都跟着你走,听你的差遣!”

  有这位老丈率先让家里人跟着赵楠去挖煤,在老人们的支持下,大伙一条心,一股劲,连夜挖煤不止。

  第一批火炉到了。

  赵楠让人把烟囱支起来,茶壶蹲到炉口,开始烧煤。

  灾民们惊呆了,这臭煤不但没有一丝臭味,一壶茶马上也煮开了,有了热水热茶,还怕暴雪吗?

  寇准捧着热茶,再看窗外纷飞的雪花,感叹道:“这不是灾,而是诗意!”

  烟囱呼呼冒烟,家里有了久违的暖意,也终于有了炊烟升起!

  这是雪灾以来,开封县居民的第一缕炊烟。

  几日后,朝廷崇政殿。

  皇帝主持百官早朝,商讨赈灾方案。

  赵匡义外表高大威武,身着龙袍,面色红润,颇有些关公的气势,气度非凡。

  开封府府尹程羽正在上奏弹劾寇准,说他在救灾现场,不是鼓励灾民自救,而是幸灾乐祸吟诗作赋说什么:

  “这不是灾,而是诗意!”

  “寇准身为父母官,眼瞅着治下的百姓受冻挨饿,不思抗灾,却风花雪月卖弄诗文,真真岂有此理!”

  是可忍孰不可忍!

  “望圣上罢免寇准官职,押入大牢,问他个救灾不力之罪!”

  程羽早就想拿下寇准,安排听话的人顶缺,借救灾之口攻讦寇准,正是可趁之机。

  程羽身形消瘦,是宰相赵普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宰相赵普也出列启奏道:

  “启禀圣上,救灾一日不可懈怠,寇准玩忽职守,延误救灾时机,陷万民于水火之中,却听之任之,实属罪不可恕,应当惩戒。”

  这就是大宋朝廷。

  任你一心为了黎民百姓,江山社稷鞠躬尽瘁,到别人嘴里你就是罪魁祸首,罪大恶极。

  好像这场大雪,是寇准事先策划好的一样。

  朝廷有人好做官,就是形容这种情形的。

  会做不如会说,会说不如上面有人。

  赵普的死对头代国公潘仁美,也出列道:

  “启奏圣上,臣以为,开封府治下一十六个县,死亡最少的,流民最少的,首先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都是开封县。”

  “敢问府尹大人,寇准何罪之有?不但无罪,还应请功啊!”

  “圣上,开封府对开封县的功劳避而不见,不但不论功行赏,还故意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实在是令人心寒,望圣上惩戒。”

  潘仁美作为代国公,为何会替寇准出头?那是你想多了,潘仁美反对的只是赵普而已。

  为了反对而反对,仅此而已。

  凡是赵普支持的,潘仁美就要反对,反之亦然。

  两股势力势均力敌,才不会有人觊觎皇权,帝王乐得装糊涂、看热闹。

  这就是帝王平衡术。

  皇帝坐在龙椅上,本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他们争斗,闻听开封县死人最少,流民最少,顿时来了精神。

  “程府尹,开封县的情况据实讲来。”

  欺君之罪,诛灭九族。

  借他个几个胆子,他也不敢说假话。

  只得说了寇准如何筹措钱粮,如何巧妙化雪,让房屋不塌,如何利用臭煤,取暖烧水等等。

  文武大臣一听,纷纷赞叹不已。

  才夺回雁门关不久,一心为了大宋江山的杨业,杨家将的主帅,正值上朝议事,闻听寇准如此优秀,便生爱才之心。

  杨业出列启奏道:“禀圣上,末将认为此法可行,更适合在受灾的地方广泛推广。望圣上三思。”

  皇帝听杨老令公之言,也值杨业战功正盛,道:

  “呃!杨老将军心怀家国天下,言之有理!准奏。”

  当即拟旨,命各受灾府县的府尹县令,学习开封县抗灾之法。

  且,朝廷大力购买高粱酒,随同食盐一起分发各府县,支援救灾。

  圣旨已下,皇帝却不知火炉为何物,那玩意儿和火盆有何区别?竟如此受灾民的捧爱。

  他又想到最近人人称颂的高粱酒,猜不准滋味到底怎么样,有没有人们传说的那样过瘾?

  皇帝思虑一番过后,对身边肃手而立的太监王恩说道:

  “传朕旨意,让寇准携带高粱酒和火炉进宫面圣,不得有误。”

  寇准带着两样东西到了皇宫,赵匡义就让寇准演示一下火炉的用法。

  王恩命宫里的太监帮忙,一会儿火炉就在大殿一侧的窗户下装好了,烟囱也伸到了外面。

  这和火盆简直是天壤之别!

  火炉点火,不一会儿大殿就有了暖意,已经喝了几杯高粱酒的赵匡义,更是感觉浑身发热冒火。

  皇帝心里一直暗暗称赞:

  “好酒,好酒!比宫里那些跟本就算不上酒的玩意儿,强了不知道多少倍。”闭着眼,闻香又呷了一口,“以后宫里赐筵就要有高粱酒才是。”

  皇帝喝的晕晕乎乎,心下大喜,就决定嘉奖寇准。

  “传旨,封寇准为通判开封府事。”赵匡义一句话,寇准就成了二把手,程羽眉头紧蹙,却又不敢进谏阻止,心里一片失落。

  捧着圣旨和赏金的寇准,口呼“谢圣上隆恩!谢万岁!”跪拜谢恩,心里却在想着,这都是恩师的功绩在沐浴我成长啊!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