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天蜗传

第四十回3 布衣之怒

天蜗传 吴毛小 2057 2024-07-06 15:06

  对于江南百姓的暴动,天通帝起初并没有当回事。他甚至想借义军的力量消耗秦国勋的兵力。可是,随着义军的壮大,天通帝感到了威胁。他决定派兵剿贼。

  五月初十,天通帝在养德殿宣召了宰执、枢密等重臣。他开门见山地说:“朕自继位以来,便有意收回江南,只因先前一直着力于铲除成王余党,稳固朝政,才耽搁至今。可不成想,静福余孽秦国勋竟盘剥重税、卖官鬻爵,终激起民变。如今的江南已是一片糜烂。为了保我大周国祚,朕打算派出禁军,征讨东南。不知各位卿家有什么主意?”宰相赵松寿躬身行礼说:“那秦国勋确实可恶,当年辅助逆臣静福已是罪不可赦。陛下为了稳住朝局,仍让秦国勋节度江南。可那小人不知悔改,竟给国家惹出祸端。故微臣以为,此次南征应首先法办秦国勋。这样,不但可收江南民心,还能把东南的土地一并收回。其后,朝廷再派大军,剿抚并重,定能很快平灭贼寇。”冯体仁想了想,说道:“陛下,秦国勋手中号称有八万精锐,若圣上明旨降罪,恐怕他会狗急跳墙。且东南黎民反的是秦国勋,并非我大周,故而,朝廷可先派出兵马进驻江南,以会剿贼寇的名义调秦国勋出杭州。待拿下秦国勋后,再明发圣旨,同时派大军直捣鄱阳,如此行事似乎更为妥帖。微臣愿保举鸿胪寺的尤连生、范春明前往浔阳、安庆、建康等重镇,劝说当地驻军转归朝廷节制。”天通帝点头说:“赵相、冯相所言有理。刘相、张相,你们在军事上有何建议?”刘睿拱手说:“圣上,殿前亲卫都指挥使陈伟亮刚刚剿灭了成王余党田宏业。他的部队士气正旺,可即刻转调江南作战。为了增强禁军实力,微臣建议征调凤翔边防军杨宪部、蔚州边防军景雪峰部、幽州边防军马健东部一同南下,协助平贼。”张永德躬身行礼说:“陛下,臣附议刘相主张。臣还建议征调雍州边防军沈建平部、大同边防军段卫国部参与剿贼。此外,可命岭南宣慰使派出重兵扼守赣州,将贼寇困于山湖之间。”天通帝脸上泛起了笑容。他站起身来,说道:“列位真乃国之干臣,朕无忧咦。为了能够平定江南,朕特命张永德出任南方招讨使,全面负责前方军事。另外,兵部侍郎林九都办事果决,可出任参军,协助张相平贼。”张永德赶忙跪地磕头说:“臣遵旨。臣定然鞠躬尽瘁,不负陛下所托……”

  一个月后,张永德率领大军到达了余杭。他立即致书秦国勋,邀请其到军营共商大计。秦国勋心里非常害怕,便叫来温国刚和秦邦未商量对策。秦邦未说:“父亲,张永德佣兵八万,而我杭州只有三万兵马。他又拿着圣旨,咱们没有理由不去呀。且从上次皇上给您的旨意看,朝廷在没有剿灭农民军之前,应该不会动咱们。”秦国勋紧锁眉头说:“这两年,朝廷对我们从来没有放过心。那赵松寿、冯体仁对咱们更是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你们说,张永德这次是帮我们剿贼呢,还是连我们一块剿呢?”温国刚思考了片刻,说道:“宣慰使不要过虑。毕竟我们江南的总兵力比张永德大,且杭州墙高池深,易守难攻,不好得手。只要我们做出万全的准备,我想那张永德不敢胡来。”秦国勋追问道:“请先生明言,秦某怎样做才算万全呢?”温国刚笑笑说:“宣慰使可先派人往见张永德,施以重贿,探其口风,并监视张军动向,若其对咱们没有恶意,宣慰使再考虑与其会晤。其次,宣慰使去见张永德时,应带足护卫,还应将世子留在杭州,以防不测。第三,请宣慰使准臣在浙江门外准备十条海船,并将城内珠宝美女尽数搬至船上。若江南局势果真有变,您和世子便能下船出海,逃离这是非之地。”秦氏父子相视而笑,采纳了温国刚的建议。

  几天后,秦国勋带着两千卫队往见张永德,同时留秦邦未镇守杭州。送走了宣慰使后,温国刚立即领着一家老小奔到江边,上了海船。他扭脸看了一眼杭州城,大声命令道:“起锚开船。”船队总管不解地问:“老爷,咱不等宣慰使了吗?”温国刚冷笑几声说:“他回不来了。莫要啰嗦,快去传令……”

  事情果如温国刚所料,秦国勋刚到张永德军营,便被预先埋伏好的军兵拿下。而他所带的两千人在几万禁军的包围下,根本没做抵抗。紧接着,张永德挥师南下,一举包围了杭州城。至夜,提前多天潜入杭州的尤连生命令已被其劝说投降朝廷的守军打开了城门。陈伟亮率军一拥而入,迅速占领了这座重镇。秦邦未见大势已去,赶忙往钱塘江逃。可当他跑到江边时,竟连一条小舟也没有找到。秦邦未走投无路,终被林九都俘虏。

  张永德占领杭州后,立即将天通帝惩治秦氏父子、招抚地方叛匪的意思做成布告发往江南各地。他又命陈伟亮、景雪峰、马健东、沈建平、段卫国等部队会攻鄱阳。加上宋钊、付锡俭等原属江南的部队配合行动,邢华义军抵敌不住,很快就被击溃。邢华本人仅带领百十名亲信逃进了深山。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张永德上奏朝廷,得胜班师。

  为了削弱地方实力,天通帝决定把江南拆分成江浙、闽浙两省,并分任林九都和尤连生为两省巡抚。至此,大周重归一统。

  就在天通帝志得意满,以为自己坐稳了江山的时候,一场酝酿了许久的大规模叛乱突然在岭南爆发了。欲知这场动荡的前因后果,请看下回——《岭南之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