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银河系之外,距离地球不知多远的一颗同样是蔚蓝色的一颗星球上。
在这里,同样有着生命的繁衍和文化的繁荣。
由于这颗星球之上的文明程度并不算高,程度也就和地球上的西欧开始海外殖民时期差不多,四块偌大的大陆之上,也就只有两块大陆算得上先进,其余两块大陆有着广袤海洋阻隔,虽然资源丰富,但是文明程度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完全可以称之为原始社会。
在两块称之为文明最为先进的大陆之上,一块居于东,一块居于西,只相隔有一条海峡,两边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发展,也就有了东方和西方之称。
东方大陆,国家众多,其中以一个位于他们称之为中州的中土国家最为繁华鼎盛。
这个国家有着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口,令周边国家瑟瑟发抖的军事实力,足以影响世界的先进文化……
这个国家被称之为“唐”!
大唐王朝屹立于东方长达四百余年,随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爆发,这个令世界都为之颤栗的王朝轰然倒下。
巨人倒下了,他的血肉随之滋养出一个个同样实力不弱的大王朝,这些个王朝将原来的大唐给分割的支离破碎,名称分别为:宋、辽、唐(世人称之为伪唐或南唐,以此与已经灭亡大唐相区分。)、赵、燕、齐、汉。
这七个国家占据了大唐固有领域――中州,中州之外的辽州之地,借机脱离中州管辖,建立起大小不一众多政权。
这些政权趁着中州七国内斗争夺地盘,无暇北顾原本属于唐王朝的辽州之地,纷纷独立发展自己的力量,等到中州七国稳定下来之时,加之实力远不济当年大唐,因而已经完全无法奈何辽州之地的大小政权。
再加之中州之地对于所谓的辽州并不算重视,在他们看来,这辽州就和西边的夷州、南边的荒州别无二致,都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也就只是可惜罢了。
在众多外在和内在,又加上七国中最为强大的汉国都北伐惨败之后,中州七国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将之纳为附属国,既然军事上奈何不得他们,那就在地位上压这些他们眼中的蛮夷一头。
这一在中州诸国看来绝妙无比的决定,现实中却正中辽州大小政权下怀。
于是这些政权纷纷争先恐后到中州朝贡指认宗主国,以此来消除南边的威胁。
中州七国所带来的威胁一消散,辽州大小政权霎时间结束短暂一致对外的和平,不约而同开始大动刀兵,强大的消灭弱小的,弱小的并入强大的。
只是在短短五十余年,整个千百万大小的辽州之地,数之不尽的大小政权不断更迭,最终以最为强大的六个政权稳定下来。
由于大唐在没有灭亡之时,整个辽州便属于大唐,因而辽州也就或多或少受到中州文化熏陶,再加上中州也会有百姓迁至辽州,辽州便出现两种文化,分别为游牧和农耕。
在这两种文化区分之下,辽州这六个政权被分为两个派系,分别为中土派和游牧派。
中土派以沐国、陈国、代国等三个靠近中州的国家为主。
游牧派以匈奴、乌桓、金等三个游牧国家为主。
六个政权征战不休,沐国和陈国居于中土派国家外围,面对游牧国家进攻首当其冲,能够一次次不仅抵御住游牧国家的进攻,还能提防中土派国家背后插刀,实力也就不言而喻。
这六个国家沐国实力位居首位,其次为金国、陈国、匈奴、乌桓,最后为实力垫底的代国。
今天,故事发生的地点便是在这沐国大地上。
沐国自沐高祖建立以来,其后历经几代帝王开疆拓土,又加之出现好几位治世明君,沐国得以极速发展,疆域辽阔,军事实力力压群雄,屹立于辽州无一人敢惹。
可是你无论如何强大,终究是无法逃出盛极必衰这一规则。要知道当年的大唐是何等强大,连它都未能躲过这么一个规律,何谈后期就没出过一位中兴之主,帝王不是昏庸就是暴虐的沐国怎么可能逃出这一规律可言。
沐国在保持强大百余年后,国力在其后的帝王手中逐渐衰微,原本以攻为守的国策在经历了数次战败精锐近乎损耗殆尽后,沐国对外政策转向龟缩防御,坚守不出。
当帝位传到沐钰手中之时,整个国家已经陷入倾覆边缘,只差一根稻草就可以将沐国倾覆。
尽管如此,沐钰依旧是没有一丝想要中兴沐国的打算,这位帝王该玩的玩,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过得好不极尽奢华。
直至这位昏庸帝王到了晚年时期,这才幡然醒悟,对于自己以往所作所为悔恨不已,连下数道罪己诏,可实际上的政令却是一道都没有见到,百姓们依旧是该冷的冷,该饿的饿。
说来也奇怪,沐朝的历代帝王除去前几代有为的外,之后的都是这么一个逻辑,昏庸的越厉害这晚年罪己诏就发的越多,内容越惹人哀怜……
说白了也就是趁着自己还没死,想要借着这么点时间狠狠赚取一把眼泪,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不是我不努力啊,实在是我压根就没有能力改变这世道!
这种行为,刚开始的几代帝王用用可能还会起到一点效果,可到了后面,天下之人见这些帝王屁话一堆人事依旧是不见干一件,于是这些也就不买账了,全当是狗皇帝在放屁。
帝王与天下臣民离心离德,这个朝代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沐钰在他晚年,下第七道罪己诏的时候,沐国以北的西凉道。
由于沐国曾经是属于唐朝,所以境内也就有些地方会和唐朝有些相似,这行政地域省一级的划分便和唐朝一致,用道来划分,“道”之后便不一致了,分别为:府、县、邑三级。
当然这府一级还是与唐朝有些相似,可差异也大,我们就当相似忽略不计。
当沐钰第七道罪己诏方一下达之际,沐国以北的西凉道却是发生了一件大事,西凉道节度使莫鲁达连败两场,大败金军和匈奴,西凉道连丢五座府城。
这事本来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要是放到打败仗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以前,可能最多也就是小石子掉进水潭,顶多激起一小朵浪花,水潭晃悠几下过一阵也就恢复平静。
如今也该是这西凉道节度使莫鲁达倒霉,这皇帝前一秒承认错误要改过自新,后一秒你就送上这么一个败仗,这不是重重扇了沐钰一巴掌么!
现实中也是这样,沐钰还没收到战败的消息,反倒是讥讽嘲笑先一步传入他耳中。
本来沐钰只是生气,对这事也就将信将疑的,反而是逮住那几个讥讽嘲笑他的人大刑轮番伺候以抱胸中的怒气。
可下一秒接到军报切实证明所传非虚之后,沐钰只觉得左右脸火辣辣的痛,一边脸是被莫鲁达这来的“及时”的该死战败消息打的,另一边是他自己扇的。
结果是,沐钰这个六十来岁的老头子也不怕嗝屁,当场气的暴跳如雷。
首先遭殃的是那些个被抓起来的讥讽嘲笑之人,这些人统统被沐钰给凌迟在城内菜市场口。
至于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莫鲁达,沐钰在暴怒的时候本来是想把这人抓到京都也给凌迟了的,可平静下来后,沐钰发现这人手握重兵,这要是逼迫过甚把他给逼反了,岂不是会行兵作乱,到时候说不得会打到京都来把自己这个皇帝给掀下皇帝宝座。
沐钰是越想越怕,越怕越胆战心惊,到最后都有点风声鹤唳。
令沐钰没料到的是,他暴怒之下的一切言行举止在他不知不觉间已经传出宫,不多时就被特意打探京都这边消息的莫鲁达给得知了。
不仅如此,消息传到他耳中的途中,消息又附加了一些其他谣言,使得消息真实性和可怕性,直接就在心中惴惴不安的莫鲁达看来瞬间提升了一倍。
在重重恐惧的环绕下,莫鲁达是越想越怕,当怕到一个他承受的极点之时,莫鲁达瞬间恶向胆边生,把心一横决定起兵造反,打算趁皇帝老儿没下手之前自己先把皇帝老儿掀下皇帝宝座。
于是就在这一日,整个西凉道战马嘶鸣,一队队的沐朝士卒纷纷涌出军营,在各自将官带领之下全都朝着莫鲁达所在齐聚。
不到一日,就已经有近八万士卒齐聚在莫鲁达帐下听命,再算上莫鲁达原本拥有的五万士卒,此刻他拥兵十三万。
造反宜早不宜晚,莫鲁达生性胆小生怕会出现什么变故,于是不再等后续人马到来,强行征调三十万民夫运输物资后,直接就领着十三万人马大举杀奔永宁道。
永宁道守军久未经战事,士卒几乎未曾操练过,这些个人是个个皮肤白的就和女人一样,细皮嫩肉。
这样的守军那会是边军,虽然这支边军就没打过胜仗,但是好歹还是见过血的人,战斗力岂会是永宁道的公子兵可比。
西凉军一杀进永宁道,立马就把整个永宁道给炒了一个底朝天。为此永宁道内最精锐的一支专门用于守卫永宁城的军队,也就是相当于守卫省城的军队,直接就被西凉军给全歼在了永宁城外。
打下永宁城后,莫鲁达为了振奋士气,直接下令一日不封刀,任由手下士卒洗劫破坏整个永宁城。
这一波操作下来,士气是赚够了,可永宁城却是遭了殃,城内活物十不存一,无人施救的大火一连续烧了三天三夜,将整个永宁城几乎是烧成一片灰烬。
西凉军在此地的暴行,不到半日的时间永宁城的遭遇就像长了翅膀一样,立马传遍整个永宁道以及永宁道周边的几个道,使得永宁道内官吏、官兵和百姓全都是逃的逃,躲的躲,反正就是赶紧能离这支西凉军多远就多远,永宁道外的其他道则是吓得风声鹤唳纷纷紧闭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