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孟子·尽心下》)
尔汝:先秦时代两个最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按照古代的习俗,只有尊长称呼晚辈或地位在自己之下的人,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通常情况下,平辈之间相互使用敬称。如果平辈之间用第二人称代词,则含有轻视鄙薄的意味。
餂(tiǎn):探取,诱取。
不想害人、不肯偷窃、不愿被别人轻贱,这些都是普通人的平常心。如果能把这样的平常心扩充开去,那么也便称得上仁义之人了。
儒生的理解:可以和人说话的时候不和他说话,这是用不说话偷取什么呢?呃,我要发现自己的优点然后培养它。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孟子·尽心下》)
糗(qiǔ):用米、面炒熟或焙熟做成的干粮。茹:吃。草:此指野菜。《说文》:“菜,草之可食者。”
儒生的理解:我要追求自己的德行,因为品德是我能控制的事物,而荣誉、金钱是我不能控制的,所以我不应重视它们。对于我能控制一部分的事情,我渴求自己做到把目标内在化。比如:把“使Ta爱我”这个外在目标转变为“我值得被Ta爱”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大意是说:对利考虑周全的人,荒年不会丧生;而在道德方面考虑周全的人,即使身处乱世也不会乱来。这实际是承认利对于生活的必要性。
儒生的理解:从早上到晚上,一直在追求善。一些追求利的行为都可以变为追求善,即只改变自己的心——为社会做贡献,在此同时,理论上获得的利不会比原先少。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界定“忍”的语义是“能也”。清代段玉裁指出,“能”本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凡敢于行曰能,今俗所谓能干也”,这个意思比较容易理解;二是“敢于止亦曰能,今俗所谓能耐也”。
儒生的理解:听说权力会腐蚀同理心,虽然我没有权利,但自认为比别人强,高人一等,或许也会损害同情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放:丧失,丢掉。
许多人在后天“放其良心”,原因是天生的良心“失其养”。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良心“得其养”呢?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意思是说,心这个器官的功能是思考,思考就能得到善性,不思考就得不到善性。所谓“思”,用孟子的话讲,就是“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儒生的理解:每天要对自己内心中的隐含假定进行分析。嗯~就至少两次吧!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3]“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孟子·告子下》)
强:坚强有力。
知(zhì)虑:智慧和谋略。
闻识:知识;学问。
优:充裕。
訑(yí)訑:听别人意见时不耐烦的声音。
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诬陷和挑拨。谄(chǎn):奉承。面谀(yú):当面恭维,当面用不实之辞奉承人。
儒生的理解:自我警惕:我有没有出现以上的坏毛病,出现了要明白,它们不是不可战胜的。不信,可以一星期内做几次证伪试验。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自暴者:自己糟蹋自己的人。
自弃者明白公义和正道,却以种种借口选择邪路。自暴者任性,自弃者对自己不负责任,都是由于贪欲和自私。
儒生的理解:根据80/20法则”,应该追求只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我如果没有这样做,是因为贪欲还是因为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