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丈只看到了这一纸诉状,因何却说此事与安乐宫府有关联?”杜钦放下状纸,小声问魏县令。
“小皇爷可还记得老宫爷的病?”魏县令没有回答杜钦的问话,反过来问杜钦道。
杜钦点了点头。
自己第一次见到这位国舅姥爷的时候,就发现他的病不轻,一直到自己离开,也没见到他好转。
“记得,不过,这和这件案子有何关联?”
魏县令笑了笑,站起来,对着堂下跪着的安福摆手,道,“安福,本县已经收下了你的案子,不过,此案多有谜团,杀人者恐也已经逃出此县。破此案非一朝一夕之事。你可暂且回去,本县定会尽快查证,早日抓到凶手,替你妻子报仇雪恨。”
“多谢魏大人,小人只求还小人一个公道。”安福叩头说道。
“你回去后,请先不要急着将你的妻子埋葬,我二人一会儿就去你家里。此事,也不要过于生张。”魏县令叮嘱道。
安福答应着离开了。
魏县令又吩咐几名衙役也暂时出去,这才坐回到座位上。
“不瞒小皇爷说,这样一尸两命的案子临近的两个县里也曾发生过,而且都是最近的事情。我怀疑,此事都是一家所为。”
“姐丈,你还没有对我说起这和国舅姥爷的病有什么关系呢?”杜钦有些焦急。
魏县令的神情显得有些紧张,压低声音说道,“小皇爷,下官前日曾经找来城里的一位姓章的郎中给下官治伤。换好药物之后,下官留下他用饭,席间,这章医生多喝几杯,无意间说出了一个秘密。”
“快讲。”杜钦来了兴致。
“那章医生说,国舅姥爷也曾经找他看过病,只是因为他的病积存太久,若想治愈非一日之功,所以,他只是开了几服药。不过,当时他听到了安乐宫府的郎中说了一个偏方,据说可以治好老宫爷的病,并且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姐丈说话真个啰嗦。”杜钦不耐烦了。
魏县令却并不着急。
“小皇爷,此偏方可是千金难求,也是惨绝人伦的,那就是婴儿的紫河车。”
“紫河车又是什么东西,这样金贵?”杜钦不懂。
经过魏县令的解释,杜钦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紫河车竟然就是婴儿未出生之前的胎衣。
“据说远古时期,就有人喜食婴儿胎衣,其药用价值极其明显,女子服用可延缓衰老,滋阴养性;男子服用则可益气生精,强健体魄。”魏县令解释道。
“姐丈的意思是说,这国舅姥爷会同意这个郎中的说法,派人去寻找紫河车,而且,最近发生的这些一尸两命的案子都和他们有关?”杜钦的额头上有冷汗流了下来。
这样的事情如果查实,恐怕国舅姥爷的这个安乐宫也就做到头了,如此惨绝人伦的事情,估计就连李皇太后也不会再为其辩解。
“下官当时也只是听章医生这样一说,并没有太在意,今天听到安福的妻子被人剖开小腹取走婴儿之后,方才想到。不过,下官只是怀疑,没有证据。想到这国舅姥爷此前对小皇爷的好,下官不敢做主,这才会叫来小皇爷共同商讨。”魏县令说道,一双眼睛却盯紧杜钦的脸。
杜钦浑身都有些发抖。
这魏县令只知道国舅姥爷曾经对自己有多好,却不曾知道他随后给皇帝和李皇太后写信告自己的事情,若非如此,自己岂能被抓进刑部,又何来慧昭公主殴打董恢的事情发生?
只是上次的事情,李皇太后事后已经用一百两黄金补偿给了自己,自己如果追查此案,一旦将国舅姥爷查出,李皇太后和皇帝会不会认为这是自己有意报复?
见杜钦不说话,魏县令的嘴角略略翘了翘。
“小皇爷,如此大案,下官会呈报给滁州知府费庸。”
“怎么,你这位县令还没有这样的权利接手此案吗?”杜钦问道,“在清流县的时候,本皇爷清剿阎王寨,也没有通知他费庸一声,谅他也不敢有何怨言。”
“小皇爷自然不必。”魏县令说道,“只是这件案子牵扯到皇家,我见小皇爷似乎也有顾忌,就只好先行呈报,等待批复后再做决定了。”
“你、你这是怀疑本皇爷吗?”杜钦有些不悦。
“下官不敢,只是见小皇爷面有难色,故才有此一说。”
杜钦看着魏县令。
这家伙也还够聪明,知道自己办不了此案,这才请出本皇爷,又用这样的言语来试图激怒自己,只是自己的苦衷无法和他提起。
“这样吧,姐丈,这件案子你暂时不要呈报,等本皇爷好好想一想。”
“也好,既然这样,小皇爷可否有兴趣和我一同去安福家中,查看一下尸体的情况?”魏县令问道。
杜钦站了起来。
“要外面备马,本皇爷今晚要骑马前去。”
“好,有小皇爷陪在身边,下官心里可就有底了。”魏县令很高兴,吩咐外面的衙役备马。
此时,天已经黑透了。
魏县令不敢过于颠簸,而杜钦也对骑马不是很熟练,两个人骑在马上走的很慢。
有白色的影子从二人的马前滑过,速度极快。
两匹马忽然受惊,差点就要把二人从背上掀翻下来,幸好两名衙役及时赶过来,这才有惊无险。
“姐丈可曾看见什么吗?”杜钦有些惊慌,这影子很熟悉,刚才自己在屋子里所看到的应该就是他。
“何曾有什么东西,估计是这马匹久不骑乘,有些认生吧。”魏县令擦着额头上的冷汗,说道。
杜钦忽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这影子敢是在跟踪自己吗?
努力镇定下来,杜钦再也不敢骑在马上,跳下来,和魏县令一起牵着马步行向前走着。
一走进安福家所在的胡同,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就扑面而来,他家大门口点着两根蜡烛,大门也没有关,院子里还有人的说话声。
杜钦不明白这蜡烛的意思,在古人眼里,这是用来招魂的,寓意人死之后可以回头辨清家的方向。
在一些乡下农村至今还存在这种说法,只是早已经将蜡烛换成了电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