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任到通州担任知州的人选,是统计司的科长关山。
在清查田地的过程中,关山展露出了优秀的才能,得到了洪承畴的赏识。
洪承畴便保举到吏部,替关山要来了知州这一个官位。
从正七品的科长升任到从五品的知州,一下子连跨三级。
而在进入统计司之前,关山只不过是刑部下面照磨所的一个正九品的检校而已。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关山获得了跳跃式的升迁,在大明都算是极少数的例子了。
但这件事情带来的影响是卓越的。
首先是统计司下属各科的科长科员,一个个比之前更加认真拼命做事了,谁都想成为下一个关山。
大部分人对于升官这件事都是抱着热切渴望的,毕竟在更高的位置能实现更大的抱负。
统计司内悄悄流传起了一句话,“位卑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而另外一批深受感触的是原先属于通州衙门的胥吏,在清田工作中表现优秀的都被调入了统计司当正八品的科员。
不入流的胥吏想要获得品秩升迁,在大明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在统计司这里,获得小规模的实现。
面对这个结果,一开始偷奸耍滑,糊弄了事的胥吏则垂首顿足,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他们恨不得扇自己几个大嘴巴子。
不过幸好,洪承畴回到通州之后,又带来了新的任务,这让这些没有获得升迁的胥吏又看到了希望,一个个跃跃欲试。
关山升任知州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主持对原先失去土地的佃农们,重新分配土地。
这些土地并不是平白赋予的,,需要佃农们掏出真金白银来赎买,作价为原先真实价值的一半。
但就算只是一半价钱,对于佃农们来说依然是非常昂贵的价格,他们没有能力购买。
不过这一点困难,关山已经考虑到了,解决的办法是允许佃农们赊账,让他们利用每年土地的产出的一到二成来偿还,直到付清为止。
之所以不直接赠予佃农们土地,是因为关山记得洪承畴说过的一句话:
“平白获得的东西,这些人是不会珍惜的,唯有付出相对沉重的代价,他们才会誓死捍卫自己得来的土地。”
对了,这句话是上次某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崇祯皇帝不小心说漏嘴提到的,洪承畴牢牢记在了心里,转而在统计司的集体会议上传达了这句话的精神。
能够分期偿还,佃农们便没有了任何顾虑,纷纷到通州官府派到村里的胥吏队伍那里认购土地。
胥吏会根据佃农家的丁口总数来确认他们能够认领的土地亩数,不至于出现“有人没地耕,有地没人耕”的现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多领一两亩土地,这些农夫恨不得把自己的七十老母和三岁稚童都算在丁口的数量上,没有一个隐瞒或者谎报的,因为这两者都会受到惩罚。
如此一来,在分田的时候,胥吏们顺便把这些农夫的资料登记在黄册上了,如此又完成了通州的真实人口统计。
田地来源是之前通州皇庄管事太监王顺私下侵吞的三万亩土地,以及农夫们通过各种手段投献到士绅名下,企图逃避粮赋的土地。
这些土地的总数超过了十万亩。
至于士绅那些原先朝廷赏赐或者合法手段得到的土地,洪承畴是一亩都没有多占,不在这件事情上留下一丝把柄。
面对统计司拿出来的证据,以及随时出动的通州卫军卒,这些士绅尽管私底下恨不得将洪承畴剥皮拆骨,但明面上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明的暗的手段都使上了,没有任何效果,最后只能默许。
但士绅没想到的是,更狠的一条在后面。
给佃农的土地分配完毕后,通州衙门贴出了公告,规定拥有多余土地租给农夫耕种的,地租不能超过一成,若有违反可以向官府告发。
有识字的胥吏将这个公告传达到各个村,确保每一个农夫都知道。
至于占据了大量土地的士绅,则被知州关山请到了衙门谈话。
所有的士绅都对这一条规定提出剧烈的抗议,这等于将他们的收入砍掉了大半。
原先收三成租、四成租的屡见不鲜,现在只能收一成租,他们不闹翻天才怪。
关山也不着急反驳,等这些士绅都抗议结束之后,才拿出了洪承畴交给他的圣旨,对众士绅说道:“土地降租是陛下的旨意,包括皇庄在内的土地,同样只收一成租,难道各位想违抗陛下的命令吗?”
众士绅互相对视,一时间沉默。
拥有土地最多的李家和黄家,在此之前已经被抓了举人李茂仓和黄礼向,至今都还在牢狱里面蹲着,没有放出来。
李茂仓和黄礼向已经是这两家功名最高的人了,他们还指望被放出来继续参加春闱,哪里会在这个节骨眼上闹事。
如此一来,士绅们尽管心里不满,但没有人领头出来反对,降租这件事算是被强行通过了。
知道这件消息的农民彻底欢腾了起来,既分田地又降租,他们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了盼头,一个个干劲十足。
这还不算完。
通州衙门很快又发了一条新的告示,在每个村落成立一个合作社,官府预先购买农具、耕牛和良种放入社内,由里长和甲首负责调度安排使用。
等到土地收成之后,由合作社的农夫平摊这些农具、耕牛和种子的花费,还给官府。
另外,合作社有一个重要的职责是帮助农夫提高土地的粮食产量。
由经验最丰富的老农教导其他农夫一起耕地,并且还需要组织农夫一起疏通河道,兴修水利等。
在这样的基础上,合作社内产出粮食最多的农夫将会得到官府的奖励。
而另一条规定是,通州下属的每条村落的粮食总产量将会放在一起评比,前三甲的徭役将由倒数最后三条村的农夫来承担。
所有知道这些规定的农夫,心里是鼓足了劲,只等来年春耕后开始拼命劳作。
毕竟村里农夫最爱的就是面子,谁也不愿意落后给别人笑话。
除了合作社以外,人口达到百户以上的村落还必须成立学堂,学堂的教书先生由官府聘请。
不论男娃女娃,每个农夫都必须将自家在6-8岁的孩童送到学堂内读书认字。
如果违背这条决定的农夫将会受到官府的严厉惩罚,不仅没收分配给他们的田地,而且他们不能使用合作社的耕牛和农具。
当然,想让孩童干活,不遵守这条决定属于少部分人。
自家孩童能够有读书认字的机会,是大部分农夫打破脑袋都抢不到的好事情。
更别说现在还不需要付学堂的束脩,所有花费都是官府出的,这样的好事傻子才不干呢。
分田地,降地租、办合作社、建学堂等,所有事情都是洪承畴以皇帝陛下的名义来做的,自己不揽一点功劳。
这样利民的措施实行下来,朱由检在通州收获了民心和崇高的威望。
通州的百姓对皇帝朱由检自然是感恩戴德,家家几乎都供起了朱由检的长生牌位,每日香火不断。
而在曹化淳嘴里知道这些消息的朱由检,脸上虽然没有任何表现,但心里还是十分得意的。
这样就像建设根据地一样,到一地就牢牢掌控一地。
通州的改革一旦初见成效,朱由检就准备推向整个顺天府,稳步一地一地推进,先搞定北方,再推向南方。
为百姓做实事,能够让百姓过上好的生活,是朱由检穿越当上皇帝后的最大心愿。
为此朱由检将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想阻挡这件事情的敌人。
朱由检有这个底气,因为百姓将会成为他最强大的后盾。
而洪承畴在通州的动作依然没有停下来,改革仍然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