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朱万侍的长兄——朱万化,领家眷盛情款待李仙侣。
朱万化年过四十,为金华府中幕僚。听朱万化所言,朱父名为朱大典,官至右佥都御史(正二品)兼山东巡抚,常年在外平息叛军,帐下有吴三桂、刘良佐两位偏将,好是威风。因常得罪朝中大官,朝不保夕,故将儿女托付在金华老家。
言毕,餐桌八婺名菜轮流上桌。
第一道菜是金华扎肉。李仙侣细观之,见其色泽红润;尝之,肉质酥烂,汁稠味浓,油而不腻。他对其赞不绝口,便问何法所做?朱万侍答之。此菜采用两头乌猪种,精多肥少,肉皮细嫩;又用寿生酒焖肉,用酒代水再加冰糖进行焖制,以保猪肉鲜嫩入味。经历代厨师沿袭和改良,流传至今。
相传朱元璋打天下之时,以红烧两头乌配铜锅饭,为行军将士饮食之便。此吃法最早源于永康铜匠,趁烧铜打铁之时,顺便把饭和肉都一起放入铜锅在火上一并煮了,简单又美味。
第二道菜是萝卜肉圆。雾气散去,在蒸笼里整齐摆放的萝卜肉圆露出丰满体态,萝卜与肉的气味蒸腾而出。这让李仙侣回想起,父亲在世时的温馨场面。
相传金华山盘前村一带,原产有鲜美爽口的白萝卜,有一年外来的一条恶龙呼风唤雨引起山洪暴雨,把山上的肥土都刮尽冲走。村民们种下萝卜后,萝卜再也不会变大,并且又干又瘪又多筋,无法入口。金华山赤松宫黄初平得知此事后,用“吹灰成土”术,把香灰引来肥育土壤,铺及整个山坡谷地,让村民继续种萝卜。从此,种下的所有萝卜不仅白净光滑,肉质细密,还脆嫩多汁,鲜甜可口。为感谢黄初平赐方施法教村民种萝卜之恩,金华一带城乡百姓都有用金华山萝卜做萝卜肉圆来庆祝节日的饮食习俗。
第三道菜是金华胴骨煲。两位家丁一前一后进场,前者将一只炉火烧得通红的煤炉,置于餐桌中间的圆洞中,后者将一只胴骨煲架在煤炉上。煲内的汤不一会儿便翻滚起来,千张,笋干,豆芽在沸腾的汤水中翩翩起舞,似乎正接受的胴骨检阅,而漂浮在上头的红枣、枸杞、香葱则随着乳白的汤汁上窜下跳。金华的风味小吃以“煲”最为著名,而胴骨煲又是“煲”中精品。
李仙侣小心舀起一碗汤,噘起嘴唇轻轻吹拂,一股淡淡的清香顿时漫开来。信手从煲中捞起一条长千张,似乎比豆腐丝更厚实,渗入的鲜汤更多,入口鲜咸绵软。最好的胴骨是两头乌的后腿骨,骨味自然更甘香。
第四道菜是东阳土鸡煲。泥瓦罐端上来,家丁撕开上面那层薄薄的锡纸。香气满溢的瞬间,李仙侣手中的筷子便不听使唤了,轻轻触动,整只鸡如花般绽放。咬一口不嫩不老的鸡肉,喝一口泛着油花的鸡汤,一股醇香留在口中,久久不散。
第五道菜是大仙素包。其主料是“大仙菜”(落汤青)。相传晋代兰溪瘟疫盛行,黄初平种了许多菜,用治病救人后的药渣作肥料。菜生长迅速,采之不尽。全城百姓皆食之,病速愈。为感念黄初平恩情,兰溪人遂将这种菜,命名为“大仙菜”。
将清香糯软的“大仙菜”洗净切碎,配上有名的兰溪青大豆做的农家盐卤豆腐干,再加入新鲜的冬笋、猪肉,裹上薄如蝉翼的兰溪豆腐皮,再细细地捏成一吊吊铜钱的长条状。当油锅里“铜钱包”炸到两面金黄,便可起锅。李仙侣虽为兰溪人,却从未吃过如此松脆可口的素包。
第六道菜是兰溪风肉。杀猪一口,斩成八块,每块炒盐四钱,细细揉擦,使之无微不到。然后高挂有风无日处。偶有虫蚀,以香油涂之。兰溪转轮岩山麓下最优质的风肉。和别处风肉不同,精选兰溪花猪肉,风干时,并不需用盐腌制。夏季东南风,被金华山阳挡;冬季西北风,被龙门山阳挡,余风经冠山进入转轮岩,再次被金华山拦截,使之在墩头盆地回旋。长风,使得山脚下悬挂于屋檐风肉长久不坏。此为山风、阳光和时间共同造就的美味。
此物常以进贡。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曾转战转轮岩一带,对风肉赞不绝口,称帝后就把它作为贡品。“糖蘸风肉”为宫廷御宴之珍品,后宫贵妃尤其爱之,争相食用……
随后,浦江牛蹄煲、艾糕、东河肉饼、烟熏豆腐干、兰溪蜜枣糕、养生野猪肚、兰溪三两半炖鸡、汤溪葱花肉、的卜等菜陆续就位。
李仙侣逐一品尝后,对每道菜都赞不绝口。他对美食颇有研究,语出美食之道:“蔬食之美在鲜,鲜为至味;谷食之美在一,一则少害;肉食之美在补,补益贵精。”
“谪凡兄弟的美食理念,源于老子美学观念。”朱万化称赞道:“引东坡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价。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老子也谈美食乎?”李仙侣问道。
“孔子、老子之流皆谈美食矣!老庄持戒、食素、养生;孔孟仁心、远庖厨。凡与人有功的牲畜应尽量不杀、忌食,飞禽走兽等须慎用。”朱万化抚须道:“民以食为天。儒道皆以民生作为普学大计。”
李仙侣颔首,右手持箸夹菜,左手持胴骨,道:“今日在朱府尽享天下美味。素宜白水,荤宜肥猪。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己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
“素食之鲜,为百席之首矣!明日上山,路过智者寺,谪凡兄弟可享素餐矣!”朱万化为李仙侣倒上寿生酒,小酌一番。
酒过半晌,李仙侣借酒劲吟诗。
朱万化亦是一位喜好吟诗作对之人,与李仙侣一见如故,对他大为赞赏。李仙侣对朱万化以兄长相称。
第二天清晨,朱万化早已为两人备好上路盘缠。五经童子李仙侣和御史公子朱万侍踏上游学金华山之路途。未到晌午,朱家马车已经罗店镇,至金华山南麓。山关之下,赫然为一座巍峨雄伟寺庙,占地约三百余亩,煞是壮观,曰智者寺。
兹地曾栖菩萨僧,旃檀楼殿瀑奔腾。
因知胜景终难到,问著人来悉不曾。
斜谷暗藏千载雪,薄岚常翳一龛灯。
多惭不及当时海,又下嵯峨一万层。
——唐·贯休《游金华山禅院》
据说寺中僧人不多不少刚好一百单八,其中,有年轻武僧三十六人,依次为天魁、天罡、天机、天闲等人,组成阴阳两极十八罗汉阵,两阵互为犄角之势,借三十六天罡之说,合阵为三十六天罡阵。
“御史公子亲临鄙寺,相现和尚有失远迎。”光头中年和尚身着袈裟,双手合十鞠躬,对马车彬彬有礼。
“有劳相现师父!”朱万侍先下车,显官宦之威。
李仙侣亦随之下车,却被眼前阵势所镇住。唯见道路两边排满接驾武僧,不多不少刚好三十六人,手持念珠整整齐齐,想必这就是三十六天罡阵。此般接待盛景,为李仙侣此生未遇。
“微薄之力,不足挂齿。斋饭已备好,请两位大人入寺用餐。”相现和尚鞠躬引客入内。
李仙侣紧随朱万侍身后,向相现和尚鞠躬回礼。相现和尚见李仙侣是首次光临,便向他口述智者寺之前世今生。
“该寺又名智者广福禅寺、智者圣寿禅寺,俗称北山禅院或北山禅寺,得‘智者国师’创寺,而一举成为江南名刹。”
李仙侣兴致油然而生,问道:“智者国师为何人?”
“南朝梁代楼约法师。”相现和尚娓娓道来:
楼约因其母梦吞金像而生,降生时身白如雪,因名灵璨。儿时聚沙为佛塔,垒石为高座。七岁时,楼约便能制丝织品,但不食鱼肉类腥膻之物。”
南朝宋明帝泰始四年(468),楼约十七岁剪发于上虞东山寺出家为僧。南朝齐昌隆元年(494),楼约随新上任的东阳郡(郡治在金华)太守沈约,同到金华,游金华赤松涧(黄初平修炼之地),经年断谷,结庵北山以局。
梁天监十一年(512),楼约时已五十一岁,为梁武帝召至京城,为其受菩萨戒,梁武帝“延约于内殿,请见化身”,唯见楼约双目微闭,双掌合十,人已不见。梁武帝以目四下搜索,见楼约不知何时已身入龙案上的一小小玻璃瓶中“成五彩云台,结跏趺坐”。武帝见后惊讶不已,欲再看时,瓶中的楼约法师已然不见,不知何时出瓶立在他的面前。楼约对梁武帝说:“贫道入澡瓶,弗使外人知。”梁武帝见楼约佛法精深,敬佩有加,“于是亲执弟子礼”,敕封楼约为“智者国师”。
楼约辞还金华,一日行至芙蓉峰西麓谷口,倏见北边滚钟山一带数道白气冲天而起,便惊喜道:“慈地三宝当兴!”于是,向梁武帝奏请建寺。梁普通七年(526),梁武帝敕建智者寺。
言至此,三人已走过寺内石桥,三十六位武僧依次散开,整齐排列在左右两边廊道。李仙侣对寺内风景煞是好奇,人造景观规模之浩大,见所未见。
“谪凡兄,这庙后山坡上,便是楼约大师舍利塔,刻有《智者约法师碑铭》。楼约大师圆寂于梁大同元年(535),碑铭是东阳郡太守王揖之子王筠为他写的。”
“御史公子好记性啊!”相现和尚称赞道:“本寺宏刹雄立金华山后,得历代官方乃至朝廷的呵护和垂青。唐代,增建祝圣放生池、草堂、双清堂、雷音寺等设施。宋太宗淳化年间,得御书共一百二十卷。万历十年(1582),寺院乃受金华知县汪可受主持重修。”
“家父常带我来此观摩历代文人雅士著作。唐代吴道子,在游寺后成画《童真观音像》《释迦牟尼像》《世友(势友)像》。南宋陆游,撰《重修智者广福禅寺记》《与僧仲几八札》,均刻石勒碑。待饭后随谪凡兄一同观摩。”朱万侍对此处已熟门熟路,指引李仙侣进客堂用餐。
客堂匾额上书“灵源胜地”四字,落款为南宋王埜。墙上又挂一诗,为宋代谢翱作书,曰:“流水北山北,芙蓉峰影长。看花春到寺,数竹午过廊。崖石侵衣壁,山云沐发香。老僧呈佛骨,看毕下胡床。”
再往屋内走,首首赞美智者寺之诗词,如乱花映入眼帘。宋·喻良能作词曰“潦收池净见鱼行,木落山空鸟语鸣”;宋·苏简作诗曰“佛刹在山麓,清净非人间。三峰耸而秀,一水清以环”;元·许谦作诗曰“白云千载寺,黄叶四山秋。地胜楼台接,林深虎豹游。”
寺中饮食皆需止语,以享素食之鲜。饭后,李仙侣大谈饮食与养生。
“止食一物,乃长生久视之道也。人则不幸而为精腆所误,多食一物,多受一物之损伤,少静一时,少安一时之淡泊。其疾病之生,死亡之速,皆饮食太繁,嗜欲过度之所致也。”李仙侣道出简单饮食,是长寿养生之基本。
和尚应和道:“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
“油腻能堵塞心窍,窃门既堵,以何来聪明才智?”朱万侍亦示认同。
“两位大人何以明知这些道理?”相现和尚问道。
李仙侣答道:“我畅读四书五经,孔子说,时时要从生活常识中悟出处事之道。以椿头之味虽香而淡,不若葱、蒜、韭之气甚而浓。浓则为时所争尚,甘受其秽而不辞;淡则为世所共遗,自荐其香而弗受。吾于饮食一道,悟善身处世之难。”
李仙侣继而以蔬菜论人情人性,如韭芽,清香是其孩提之心之未变也;萝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以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
“谪凡大人可真谓是美食家,吃得形神皆备,吃出兴观群怨、情趣盎然。”相现和尚称赞道。
“谪凡兄这般饮食至味,意味无穷,岂是那些极力搜奇豪奢的饕餮之徒所能领悟之美?”朱万侍赞不绝口。
李仙侣随朱万侍和相现和尚游览全寺,窘于时间紧迫,不得已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界构住持在否?”朱万侍立于方丈室门口,见房门紧闭,期待熟悉身影出现。
“师父正闭关,寺中事务由我处理。御史公子若想见,待我通报一声。”
“不用,不打扰界构住持矣!”朱万侍转身往回走。
李仙侣却见方丈室中隐约传出赤色幽光,不知是为何物,眨眼再看,幽光又消失不见,便没作细想。
“轿子已备好,两位大人可随时上山。”相现和尚指向大门口外朱红色轿子,比一般人家轿子要气派很多。
“坐轿子?我们上山还坐轿子?”李仙侣此生尚未坐过轿子,这大户人家爬山都还需坐轿?
李仙侣心中忐忑,觉得坐轿子爬山是多此一举,但又很想尝试下坐轿子。
相现和尚道:“山背有善使辟邪剑法之妖人,特派天魁、天罡、天机、天闲四武僧护送大人前去。”
“谪凡兄,和尚说得对!这山路崎岖,倘若遇土匪之流……”朱万侍言至此,故意降低音量道:“此抬轿工钱已施舍。智者寺上下僧人一百单八,总要给武僧一口饭吃。”
李仙侣看向四个轿夫,皆为身体壮硕之大汉。
“武僧以食肉养身……”朱万侍凑近李仙侣耳语道。
“和尚亦能吃肉?”李仙侣心想,顿顿食肉尚非自家财力可承受。
朱万侍手扶李仙侣肩膀,转身说道:“规矩唯吃饱穿暖后之消遣耳!武僧第一要务乃看寺护院、惩恶扬善、保家卫国。食素之举,唯得道高僧现身说法、感化世人之态度。”
“世人多被世间现象所蒙蔽,末能理解佛法的深刻内涵,却只将寺庙当作迷信许愿场所耳!”相现和尚为两人送别,说道:“贫僧法号相现,意为用主观想法,看清现象之本。”
李仙侣重新审视眼前朱万侍,得知高官贵族后裔待世与常人不同,颇有高度,便半推半就朝轿子走去,问道:“贤弟,你对世界竟有如此感悟,为何还未成家?”
“城中美艳女子多数已被我伯叔舅兄所收。我此次上山,亦是想探寻山中不带脂粉之纯色女子。”朱万侍言毕,狡黠笑之,一头钻进轿子。
李仙侣微颔之,在武僧搀扶下进轿,观山随即念诵:
远策追夙心,灵山协久要。
天倪临紫阙,地道通丹窍。
未乘琴高鲤,且纵严陵钓。
若蒙羽驾迎,得奉金书召。
高驰入阊阖,方睹灵妃笑。
——南朝齐·沈约《游金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