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李渔三顾金华山

十、紫霞栖真 六洞周天

李渔三顾金华山 李因上 7956 2024-07-06 15:29

  “爹,此人醒了!”

  “甚好!”这是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快喂他喝热稀饭。”

  “好嘞!”

  一位身手矫健的后生从屋中窜出,急忙向后厨跑去。屋中只剩下一位老者和一个躺在床上的人。

  不一会,后生就打回一碗热稀饭,扶起床上那人喝下。

  “爹,我好像在家乡见过此人。”后生见此人身体虚弱,便未过问。

  “正巧,我也好似见过此人。”

  床上这人喝完一整碗热稀饭后,脸色稍稍回复红润,大口喘气回复体力,问道:“此为何处?”

  “涌雪则泡沫飞花,紫霞则丹气成幄,白云迎旭而吐吞……”后生吟诵起赵志皋之《灵洞山房赋》,说道:“此地为兰溪六洞山中栖真禅寺。请问公子大名?”后生问道。

  六洞山的叫法始于明代,古称灵洞山、六洞灵山,又名洞源山、洞岩山、上洞山。据史载,因有白云、紫霞、涌雪、无底、呵呵、漏斗等六洞而得名。山呈长方形,为金华山西行之余脉,具有后枕层峦,前俯平川的壮观气势。

  “鄙人名叫李……李笠翁……”

  “李笠翁?李笠翁……”后生摸着后脑勺,问道:“你可是李仙侣?”

  “啊!你认得我?”李仙侣腾地一下起来了,看这位后生比自己大概小了八九岁,亦是似曾相识。

  他又看向身边的这位老者,满脸憔悴、布满皱纹、双腿悬挂在床边,身边放着拐杖,脸上气色与年纪明显不符。他确信也见过这位老者。

  “你是……徐霞客先生?”

  “正是,你我在双龙洞口相遇。你还记得我。”徐霞客也回忆起李仙侣,脸上皱出吃力的笑容。

  李仙侣不敢相信双眼,才过去两三年时间。徐霞客先生就已经如此憔悴。

  明崇祯十三年(1640),徐霞客已“两足俱废”、心力交瘁,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正好路过此地留宿。

  “霞客先生何苦来哉!”李仙侣心疼地看着他已残疾的双腿。

  徐霞客回答道:“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徐霞客自诩为史上四大旅行家之一,心中却是雀跃。

  “仙侣兄!”

  “这位是我儿子李寄。”徐霞客向他介绍身边的后生。

  “李寄?我正巧有一位族弟,亦名为李寄。前些年,伯父在家信中提到过……莫非……”李仙侣一头雾水。

  李寄向李仙侣诉说缘由,道:“伯父所言,正是我。我母为周氏,初为父亲之妾,方孕而嫡嫁之,以育于李氏,故名李寄。名为李家人,实为徐家血脉。仙侣实为我族兄,无咎!”

  李寄眼神中流露出对徐霞客生活的憧憬,说道:“我幼时,就已听闻父亲远游的故事,设法借读到父亲西游时所撰的一些文章抄本。广读博览又使我拓宽了胸怀,早早便立下远游秦中,射猎贺兰太白之志向。但养父母在,仍需尽孝道,终于未能成行。我和父亲素未谋面,所幸在此受江阴官府派送,前来接引父亲,遂心愿矣!”

  李仙侣恍然大悟,没想到这位族弟的身世如此曲折,又问道:“贤弟为何不在家中静候家父?”

  “当我读到家父日记时,就知道不虚此行。”李寄讲述了一个关于徐霞客日记中的故事,至今也让徐霞客心中愧疚。

  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李仙侣见过一面,随行徐霞客进双龙洞的静闻和尚。

  明崇祯十年(1637),静闻和尚因身体不适,留宿于广西南宁的崇善寺中,反复索要徐霞客给他买鞋和茶叶,态度非常恳切。徐霞客拒之,称自己定会回来接他,不必现在就索要此物。

  徐霞客乘船而走后,心想此事蹊跷。静闻反复要鞋和茶,是希望身体重生后,就可前往鸡足山,不用等到我返回之时。若我回,他已走,非我心愿;若我回,他已死,来是取之遗骨,非静闻所望;倒不如就把鞋和茶给他,作为永别。徐霞客离开七十五天后,返回崇善寺,得知静闻和尚在他走后第二天就已圆寂。他只得一瓶遗骨、戒衣和经卷归……

  李仙侣微颔之,敬佩李寄的孝举,问道:“但为何,我会在此?”

  “我继父亲后尘,探涌雪洞,意外在洞深水源处,寻得仙侣兄正横躺在河岸上。仙侣兄何故在洞中?”

  “噫嘻!说来话长。”李仙侣便将自己失足落下金华山仙瀑洞经过,皆告诉给了徐霞客和李寄。

  三人一推算,时间已过三日。李仙侣竟沿金华山地下河顺流而下,经九龙、玲珑岩、鸟巢岩、西山寺、白坑,意外漂流到兰溪境内。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我要回金华山,仙瀑洞门口两个武僧还在等我。”李仙侣强行起身,却感浑身疼痛。

  “仙侣兄,你身体虚弱,可在此寺中养伤。”

  李仙侣心想,事已至此,还是照着李寄所说,先养好伤再回金华山。

  夜半,李仙侣睡梦中听闻有女子笑声如银铃,呵呵作响。他寻声而见伊人,过问女子。女子曰,自己被人以乱石相压在山脚,只得天天欢笑取乐。

  翌日,李仙侣梦醒,却见智者寺相现和尚。四年前,相现和尚已为栖真禅寺住持矣!统领全寺,常回智者寺挑选精干沙弥,来此为僧。他将此梦问于相现和尚,和尚推而不语。他待相现和尚出门,转而问向李寄。

  李寄解梦道:“寺后秃山丛里,有呵呵洞,因洞中有瀑布,呵呵作响,故名。但因呵呵洞之笑声引来好奇游人众多,相现和尚不堪其扰,便用石头湮塞洞口。我与我父皆未探之。仙侣兄所梦女子,应为呵呵洞所化。”

  李仙侣便在屋中,听门外徐霞客和相现和尚说佛学,谈中土佛教的来源。

  相现和尚侃侃而谈道,大乘佛教虽由玄奘从天竺取回,但佛教的“东传”,亦有天竺自身内部的原因。

  天竺婆罗门有一位伟人叫做商羯罗,指出佛教唯识宗中阿赖耶识的错误,并提出薄伽“梵”的概念,类似于道家的“炁”。主张类似道家思想的不二论。而后,“梵”普遍存在于婆罗门教、佛教和瑜伽思想中。

  婆罗门教赶走了佛教,但却延续继承了佛教的思想。佛教静待来玄奘大师,不得已越过雪山,奔大唐而去。

  后世佛教大抵分为两派,汉传禅宗讲究顿悟;藏传瑜伽行派讲究渐悟。用我们现在的思想反观两派各有各的道理,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既要讲究顿悟,也要讲究渐悟。渐悟是量的积累,顿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未渐悟,哪来的顿悟;未顿悟,渐悟只能小步向前,修行无大意义。

  李仙侣没想到,相现和尚还是有两下子的。听他继续津津乐道佛教种种概念,有佛教之三十三重天,恒河沙数三千大世界,一百三十四亿年大劫……

  徐霞客道,综上所言皆为景观。正如孔孟以象数推八八六十四卦,自成一套宇宙观,亦为景观。

  这不就是观景先生所说“景观主义”?原来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宗教当中。宗教为追求大而全,为解释每一个教徒提出的问题,不得不建立一套自己的世界观,以自圆其说。这一套宗教自成体系的世界观,便是宗教景观。

  宗教景观可以延续上千年,后人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建造新的景观。景观可以引导教徒去追求景观中的美好世界,尽管这些景观是虚无的、不存在的,只可给人生活之乐趣、生存之勇气。

  若无人去推翻古人堆砌的景观,创造新的景观。景观就犹如千层高塔,摇摇欲坠,亦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西洋思想传入华夏,对本土宗教体系,实则是毁灭性的打击。

  李仙侣心中暗暗惊叹徐霞客先生,对宗教理解之深刻。待他用完早餐,顿觉气力大增,便勉强下床行动,游览栖真禅寺。

  徐霞客称栖真禅寺为“上洞寺”,创建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相传旧有僧人如契貌似泗洲(即观音),常咏“泗洲菩萨”,善治病。一日林莽中觅一洞穴,其下有泉,僧酌泉洒枯木,三天后枯木敷荣,如契遂在此建寺,始名“灵洞寺”。宋大中祥符年间,有人认为如契灵异,疑为观音真身,寺院改名为栖真。

  栖真禅寺,奇依岩谷,松竹葱秀,阴与烟漫。寺前有池方丈,水澄碧,大旱不竭,曰天池。去池数步,为赵志皋太史读书之室。往时楼榭,今皆圮已。寺右有石矗起数十丈,作苍黑色,曰飞来峰。寺僧见余来,𠱷以茶,茶香冽,天池水也。寺有明人刻字,铺饰佛座侧。

  苏林《观音阁记》载:兰溪邑东二十里,有山名曰灵洞,栖真院据其巅。乔松龙蟠,怪石虎踞,古木参天,修竹拂云,山势环抱,奇峰屹然。循岭而上,左顾右盼,领略之不暇。

  后殿有藏经楼,藏有大明《大藏经》。万历年间,笃信佛教的陈太后欲将《大藏经》颁藏诸名山,首辅赵志皋为兰溪人,上疏奏请,领经书六百余箧,入栖真寺珍藏,妙寺“栖真”,至此名副其实。

  行至此,李仙侣又感腹中疼痛难忍,俯视之,却见三轮幽光相生相克,一轮为金色、一轮为青色、一轮为黑色。他从未见过自己腹中竟有黑色幽光,疼痛更是加剧。他遥想已仙逝的达达道长,心中顿已明了几分。

  李仙侣受李寄指引,历铁帽峰,左转达紫霞洞。此地为当年黄初平修身养性,参禅悟道之处。洞位于六洞山西麓南坡,因元隐逸诗人“轻举乘紫霞”之句得名。洞中广而口隘,长十二丈,宽八丈,高二丈,可布十数席坐,容百余人。石乳倒垂,莹光奇目,石柱立其垂唇,若狮张口欲吼,忽啮其齿。洞厅由此“界为内外两重”,分为前厅与后屋。徐霞客赞之为“琼窗翠幄,处处皆是,亦敞亦奥,肤色俱胜”。

  洞右壁有篆体“紫霞”二字,为宋人于石所写。于石为洞源人,相貌古怪,形如罗汉,生性刚强,自负甚高,与栖真寺诸僧来往甚密。赵志皋尝赞之:“翠壁青萝洞穴寒,石妆锦幛起仙坛。试观岩窦留霞色,犹是当年炼液丹,郁葱紫气自南来,晓映晴峦锦嶂开。此地餐霞谁是主,谪仙曾住小蓬莱。”

  末句“谪仙曾住小蓬莱”绝了,与李仙侣的字“谪凡”正好对应。李仙侣在此打坐,腹中疼痛渐消,渐而枕石入睡。李寄见状便不再打扰,折回寺中。

  不知过了多久,李仙侣忽觉得有人在推自己,不由得睡梦中惊醒,仍身处紫霞洞中。

  “你是何人?要带我去何处?”李仙侣睡眼朦胧,看不清来人,又不自觉起身尾随。

  引路人身姿飘逸,似浮在空中。

  “达达道长?”李仙侣觉得是自己想多了,便改口问道:“敢问先生姓名?”

  “贫道姓黄,名初平。”引路人一甩拂尘。

  “黄大仙!你如何知道我在这?”李仙侣心想,这岂不是还在做梦。

  “嘻!这洞为贫道修仙之处。贫道常来故地重走。”黄大仙笑声在山谷中回响。

  黄大仙转过紫霞洞,沿溪水向东走,途经溪边之山岩已被削去一半,光秃秃地耸立着。两人来到山岩下。黄大仙在悬崖峭壁间腾空而上。

  “大仙引我何去?”李仙侣艰难攀爬陡崖。

  “寻你心中之物。”

  “我心中之物!功名?”李仙侣似懂非懂地问道。

  黄大仙颔首,便不再多言,转身向山上走去。

  “等等……等等……”李仙侣加快爬山速度,忽觉浑身轻巧许多,似内功之力。

  他在山间草木间摸爬滚打,少说也有三四里路。

  “你已修炼《太乙金华宗旨》,在金华山暗流下打通小周天。体力已非比寻常。”黄大仙称赞道。

  “大仙,为何带我至此停住不前?”李仙侣气喘吁吁,确实感到自己体力甚好。

  “入洞。”黄大仙拂尘向前一挥。

  “洞?何处有洞?”李仙侣向前看去,只是一片杂草丛生。

  黄大仙将拂尘横着用力一挥,所起一阵疾风,将面前杂草齐齐斩断,只留下一朵朵孤零零的草根。洞在山崖壁复现。

  “此为何洞?”李仙侣心想此洞僻远,非常人可至。

  “无底洞!”

  “无底洞?深不见底?”

  “未曾有凡人探底。涌雪洞通金华者也,来游者以紫霞、涌雪而止,其他诸胜,非好游而足力强者不能至。”黄大仙刚言毕,便飞入洞中,消失不见。

  李仙侣观之,慌神,赶忙呼唤道:“大仙,大仙,你在何处?”

  回声在洞中回荡许久。他以石块掷入,循声仍不见底。

  “大仙,我……就不进去了。洞太深了……”李仙侣非常犹豫,洞中无大仙回响。

  “大仙,你方才说。此洞,凡人是到不了底的。我只为一介凡人也!”李仙侣凝视洞中,依旧无异样。

  “大仙,我走了。你自己多加保重。非常有幸,与你相见。”李仙侣转身而回,心中仍旧念念不忘。

  他想起自己在金华山上度过的岁月,虽未考中功名,但所幸在金华山上遇到如此多名士。人的一生到底是为了自我的提升而存在,还是为了功名利禄而存在。既然已经寻访老子思想,学成大半部《太乙金华宗旨》,那为何不把此学表现到极致?

  “我李仙侣可非凡人,我乃仙之侣,天之徒……”李仙侣心一横,又转头折回洞外。

  无底洞地处栖真禅寺东南侧山体鞍部,洞口朝向北西,为单一洞口。洞口呈拱形,宽约两丈,高约四到七尺。李仙侣攀岩而下,入洞后有一洞厅,空间大如庭院,近九丈高。洞内有一座像帷帐般的石幔,高度有二丈左右,纹理多变,岩壁上有闪亮的结晶。石幔因渗流水下,矿物沉积而成。

  无底洞的地貌属侵蚀岩溶地貌,为岩溶发育区,局部因溶蚀作用形成切割较强烈的溶槽、溶沟、石芽等。洞中地下水类型为岩溶水,以裂隙溶隙水为主,水流量较小。

  洞壁上有蝙蝠飞出,李仙侣受之惊吓,缓过神后,却见双手已不见五指。

  “大仙,你在何处?我亦下洞矣……”声音仍旧在洞中回荡。

  他见黑暗深处有一光亮,便摸索前行。谁知,前方又是一个支洞。他脚下一滑,顺洞中岩壁流水而下。

  “啊……”洞中传来李仙侣悠长的叫喊声。

  他下滑速率愈来愈快,心想,此时万一落地,还不摔个粉身碎骨。他用内力撑起身子骨,以衣物和足底触岩壁,作减速缓冲。黑色幽光从腹中流到左脚,青色幽光从腹中流到右脚;金色幽光居中,与前两者相制。

  不知过了多久,他再次落入一深潭中。此潭集金华山西峦之暗流,山中泉水多汇于此。他拼命想抓住潭壁上的野草,因水流太大,只得顺水而下。待水势稍减,徒手攀岩而上。三轮幽光,再次回归腹中。

  他明了,自己在四天前,便是落于此潭,顺流而下,至涌雪洞。

  此时,他又见一洞口。洞中幽光忽明忽暗。

  “此为传说之玉露洞乎?我听闻玉露洞与呵呵洞一同,已被相现和尚封住洞口,不曾想在此还有支洞。”李仙侣借幽光步入胜景,洞壁上生长珊瑚状、鹿角状、针状石的石花。

  玉露洞因明代王世贞《灵洞房花烛记》有“四壁皆石钟乳,莹白如雪,滴沥在线听书,霏霏若露屑,则名之曰玉露”一说,故称。洞边往西,洞厅宽阔,洞体倾斜,河谷终深;主洞分双层,界为下洞厅与上大厅,石笋、石柱、石塔、石林、石幄、石瀑等琳琅满目,形态各异,气势恢宏,厅旁有支洞多个,占地面积约十几亩。

  洞尽,黄大仙正立于此,笑曰:“贫道本以为,你又要晕厥于此。没想到你功力提升神速。”

  黄大仙解说《太乙金华宗旨》,李仙侣既能顺光于此,必定已通宗旨第十章“性光识光”和第十一章“坎离交媾”,遂讲起第十二章“周天”要义:“周天非以气作主,以心到为妙诀……”

  李仙侣不惧艰险,是心已到矣!

  “贫道修仙,平日在紫霞洞中打坐,修心;穿行于山中后六洞,修身。”黄大仙说道。

  “无底洞、涌雪洞和玉露洞相通乎?”李仙侣问道。

  “此三洞互通。白云洞、漏斗洞和呵呵洞,亦在洞底相通矣!”黄大仙说道。

  李仙侣想起达达道长常在双龙洞和仙瀑洞练功,问道:“为何要在洞中修仙?”

  黄大仙论之,其因有三:

  其一,因求“返璞归真”。过度开发土地以兴室宇,是伤害大地母亲的恶行。万物皆为道化生而来,只有复归于道,与母体为一,才能获得永恒。要回归于“道”,就要从万象纷纭的宇宙中把握它的母体。

  其二,因为“道法自然”。炁为先天所有,需以道辅之,炁方得以强化。在“人”“地”“天”“道”之间构成一种张力关系,人要达到回归于道的自然状态,需要长期回归自然,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三,因乃“洞天通天”。“洞天”“福地”皆为通达天神之地。所谓“洞天”,实即“通天”,身居其中,就意味着回到与天地父母一体的状态。

  黄大仙言毕,身体又生幻化,竟变成达达道长。

  “达达道长?你岂非黄大仙乎?”李仙侣诧异问道。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黄大仙将炁传于我,我又将炁传于你,此刻你便是黄大仙!”他刚言毕便消失不见,只留下洞中黑暗空气。

  李仙侣听完后,若蛟龙沿地下长河出洞。

  涌雪洞,又名水源洞、下洞、地下长河,约形成于五十万年前,长达五里。其中,已探明两里,源头至今尚未探明。此间洞中有河,河中有洞,贯穿始终的地下暗河常年川流不息。正如“断崖怒涌四时雪,虚壁寒凝六月霜。倚树老僧闲洗钵,碧桃花落涧泉香。”(宋·于石《小三洞》)

  泉自石罅喷涌而出,激湍怒泻,潴而为池,遇石溅若飞雪,故南宋著名理学家吕祖谦将其洞命名为“涌雪洞”。洞中冬暖夏凉,李仙侣行未满两里,换舟而渡。舟行其中,宛若置身仙境。镇洞之宝“穹凌雪钟”立于水中。其通体晶莹剔透、洁白如玉、形若大钟,是国内溶洞中最白、最大之“活”钟乳石,高七尺,粗五尺。徐霞客书之曰:“洞口垂石缤纷,中有一柱,自下属上,若擎之而起;其上嵌空纷纶,复辟一窦,幻作海蜃状。”乘舟顺水而下,忽得开明见日,洞口既出,一泓碧波荡漾。

  他回到栖真禅寺中,见徐霞客父子正在收拾行装欲乘车回江南。他出门迎送后,回寺中,食斋饭,寻思日后定到江阴当门拜访徐霞客先生。

  饭后,他迫不及待询问相现和尚,白云洞何在?和尚指寺右山路,他便循山路只身一人上山寻洞。

  自寺右攀径而上,可一里,东折有冈,极目一望,婺江风帆,出没奔涛中。而田畴阡陌,纵横如画。循冈东行,皆樵路。约半里,得白云洞于乱榛中。

  白云洞口有一巨石横覆,约三四丈长,一二丈宽,似还巢飞燕。进洞数十步,路途曲折,炬火而行,略斜向下。洞身最宽不过两三丈;洞顶约有二三十丈,遍布白色钟乳。钟乳层纹,如云烟也,故谓之白云洞。

  入五十丈,是㡳咕咕有声,盖泥沙塞洞,而洞尽矣。

  李仙侣为探地形,出洞,寻旧路,又得漏斗洞,更险。

  漏斗洞因洞口形如漏斗而名,盘旋沿斜壁而下。入洞,从石隙攀草根而下,落四五丈,见有一厅,平坦而宽敞,四壁布满大小钟乳石,形态各异,颇具特色。再往下则黑无光,以小石投之,声半响始绝,似无底洞,顺洞壁而下。

  半晌,又闻水声咕咕,复得暗流,顺流而上,约三丈,有松软沉积泥沙。以槊捣之,洞复通,现白云洞。如若顺流而下,又得呵呵洞矣!

  李仙侣便长期在后六洞中穿梭,不觉得饿,反倒渐感功力增强。腹中三轮幽光,聚于一处,得一轮三色之金华。等到他再回到栖真禅寺中,却知时间已过一个月。他自知功力已有大成,便告辞相现和尚,从西麓返回金华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