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北宋一大家

第三十八章 到底谁的错

北宋一大家 大仙语录 4627 2024-07-06 15:30

  宋泽的物质生活并不是与身俱来的富裕。

  没有当上官的宋庠兄弟两个,日子过得也是分外的落魄。虽然不至于,像范仲淹那样一天就喝一碗粥,但也没有欧阳修那般富足。

  年幼的宋泽亲身经历了,伴随着自己父亲和叔翁两人在科考路上越考越好,自家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的转变。

  当自己阿爷顺利的“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被授予“大理评事、同判襄州”,母亲钟氏笑得嘴都合不拢。立刻又传来,破格升为太子中允、直史馆,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再迁左正言。意外的升官,却并没有给父亲宋庠和叔叔宋祁带来愉悦,反而引起了宋庠两兄弟深深的忧虑。年少的宋泽并不明白。只是懵懂的跟着母亲钟氏一起开心。

  父亲宋庠虽然留在了京师,但是叔翁宋祁却被绶官为”复州军事推官“,远离了开封。

  虽然不久之后,宝元二年(1024年),在西北边境战事财政都吃紧的情况下,叔翁宋祁写下了关于“三冗三费”的上疏。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三费是道场斋醮、多建寺观、靡费公用。他直言朝庭应该精兵简政,节约财政等。

  这篇关于三冗整改的提议,应该是在赵祯(仁宗)时期最早提出的,即便在宋朝,也是第一个正式在朝堂提出的。

  仁宗赵祯,是真宗唯一的儿子,也是老来得子。而登基的时候才十二、三岁。

  所以从仁宗的第一年号--“天圣1023年—1032年”,将近十年的时间,都是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的年代。

  而刘娥这个人,当年对于朋党是很严厉的控制,虽然也没控制得很好。

  历史上就记载,王銍(南宋)《默记》:章献太后智聪过人。其垂帘之时,一日,泣语大臣曰:“国家多难如此,向非宰执同心协力,何以至此。今山陵了毕,皇亲外戚各以迁转推恩,惟宰执臣寮亲戚无有恩泽。卿等可尽具子孙内外亲族姓名来,当例外一一尽数推恩。”宰执不悟,于是尽具三族亲戚姓名以闻奏。明肃得之,遂各画成图,粘之寝殿壁间。每有进拟,必先观图上,非两府亲戚姓名中所有者方除之。

  所以,就算宋庠宋祁两兄弟是靠真才实学考上进士当上官,在当时的朝堂环境,也是被皇家所忌讳的。

  简单来说,就是有宋庠在开封当这个京官,他亲弟弟宋祁就永远的不到重用。尽管才学和能力上,宋祁都比宋庠腰高明不少。

  因为作为后宅妇女的刘娥完全不明白“能者上”的管理学道理,她只能接受“长者为尊”的伦理思想。就好像1024年的按年纪长幼来分配状元一样!

  我们纵观历史就知道,刘太后的家庭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程度都不高。她比较擅长的是内宅和后宫那套耍心眼的套路,所以,她也能提出简单的预防朋党的方案,就是“一家人不要同时占高位”。然而,对于吕夷简后期“门生”、“座主”类朋党的成功,却并没有预防或者对策。

  所以,能考上状元的宋家两兄弟,即便一开始是不了解朝堂的风气,混了几年之后,他们也完全能明白整体高层的尿性。

  宋泽作为宋庠的儿子,年幼的时候,并不懂“一荣俱荣”是针对一家就只出“一荣”的道理。单纯的认为,只要读书好,就能当大官,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能体现自己的能力,能在朝堂呼风唤雨。

  直到多年后,他学得小成,准备去考试。

  父亲宋庠却以各种理由拖延,直到叔翁宋祁有一日在书房于他点明事情原委。

  真相宛如晴天霹雳!

  ○| ̄|_

  这是妥妥的现实,逼着一名有志青年走向纨绔子弟的道路!

  从此之后,宋泽经历了迷茫,困惑,放纵……

  就算父亲宋庠被贬官,作为儿子的宋泽甚至感觉到了一丝希望。

  这一丝希望,激励着宋泽前往上河村想找自己的好友范纯祐倾诉。也让他一路都在心里模拟自己跟范纯祐分析“一荣俱荣”的理解之后,范纯祐会表现出来的不信、反叛、和迷茫。然后,他又能在学识和经历中,狠狠的鄙视对方一番。

  然而,现实却并没有发生上诉脑补的剧情。

  经历爬山涉水、路匪欺诈等事,再见范纯祐等人之时,所有人都忙得一逼,完全没人来听宋泽讲诉心路历程,也没有人跟他分析人生阅历。

  宋泽的内心十分无奈!

  为什么你们不按剧本出演?

  为什么你们要在意这种县城土地主?

  朝堂和自己的未来,不是更应该关注吗?

  被忽视的宋泽就这么一日复一日的在上河村游荡。直到今日……

  吃完早饭的宋泽,看见范高沁最小的妹妹提着一个小布包,里面装得鼓鼓囊囊的,缩头缩脑东张西望的沿着上河村边缘走着。

  宋泽凭着多年偷摸溜出家门玩的经验判断,这小娘子肯定是要离家出走!

  作为无聊分子,加上看热闹不嫌事大。

  宋泽并没有制止,也没有提醒任何人,而是带着自己的书童,偷偷摸摸的跟着。

  走着走着,就发觉不对。

  原以为是往村外或者山里走,结果却是走到上河村靠山边的一家人家。

  难道是小小年纪,私会情郎?

  ヽ(・ω・`)ノ=з=з快跑快跑!窜天猴上天了!

  十岁的范玉荷要知道宋泽的心里话,估计能一巴掌呼死他!

  专业看热闹,非专业隐藏探查情报人士,宋泽,没一会就被那家的小娃娃们给抓了个现行。

  被一帮身上就挂了块破布条的小孩子围着,宋泽也很烦躁。

  逃又逃不掉!孩子太多

  打又打不得!小屁孩都很瘦弱,感觉推一把都能要命。

  三方就这么在院门外吵闹纠缠着,直到屋里的病号发声,把小孩子们的父母从地里找了出来。

  在被救助的人家的坚持下,一行人又痛哭流涕的向范家老宅走来。

  好在这家人住的比较偏,一路上的动静也就引来了几个闲在家里的老人家的观望。并没有发展成那天马车事件的壮观景象。

  饶是这样,待到范老太太出现,那大堂也聚集了几家人。

  一是,这家被救助的人家—林二柱。

  二是,林二柱他爹和他大哥家。

  三是,上河村村长

  四是,万能黄老汉。

  自家小姑娘有善心,送点白面馒头之类,范老太太真不当一回事。

  反倒是,村长和林二柱他爹的脸色有点奇怪。

  范老太太怀揣着疑问,非常形式的接受了林二柱家的感激,又例行公事的让女使给他们再带了点杂粮,便安排他们回去。

  留下的黄老汉,这才把林二柱一家的情况缓缓道来。

  林二柱呢,小的时候不小心脑子摔到了石头上。所以人变得有些呆,不聪明,理解事情和生活能力比较差。虽然家里一直对他有所照顾,但是长大后也很难娶一个好媳妇照顾他。

  虽然林二柱力气大,人也听话,但是洗个衣服能把衣服洗破,做饭烧火能把厨房给烧了。用黄老汉的话说,得有个人看着,要不然事情总能办成坏事。

  最后,林二柱他爹只能给他在山里找了个相熟的流民家的闺女。

  山里的闺女,也不嫌弃林二柱,又能吃苦,一家子的小日子,过得也是有模有样。

  刚开始,林二柱一家子跟着阿爷和大哥住,互相体谅着,村里人感觉不错,林二柱后半辈子算是安定了。

  但是,山里人的一些个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和观念,跟村里人差别还是很大。

  日子久了,林二柱的大嫂和弟媳妇就扛不住了。老二家媳妇虽然不偷懒,但不讲卫生呐,眼里也没活。主动收拾屋子什么的,根本没这个意识,吃的用的工具也是干活地在哪里,东西就摆到那里,根本不会收拾回原来的地方。吃的东西也是紧着自己吃,再多就紧着林二柱,她自己生娃都不怎么照顾。更别提侄子侄女了!

  最后不得已,林老爹只能把老二林二柱一家给分了出去。

  林老爹媳妇还在的时候,经常还去老二家指点指点老二媳妇干活,老二家归置得还有模有样。林二柱家的大闺女林大娘,和大儿子林顺就是林老太一手教出来的。

  这家过的像模像样,山里闺女还能生,十几年愣是生了五个儿子,三个闺女。

  老太太眼都不敢眨的,带着两个孙子辈的照看着,八个儿女都没夭折,也算是村里一大奇迹。同时,另外几个儿媳妇对此很多怨言,觉得老太太偏心,也越发不待见老二家。

  直到老太太年岁大了,功德圆满归天了。老二家这管家权掉到老二媳妇手里,又变得日子难过起来。

  用黄老汉的话说,就是林老二媳妇不会算计着过日子。有粮就敞开肚皮吃,没粮就饿着。

  ⁽⁽ƪ(ᵕ᷄≀̠˘᷅)ʃ⁾⁾ᵒᵐᵍᵎᵎ

  范老太太听得也是一头汗。

  这哪里是不会过日子。

  这是缺心眼吧!

  作为一个母亲,她的生活习惯和教养,会直接影响到家里每一个小孩未来的习性,那家小孩子的将来也是蛮无语的。

  范老太太心里想着用这件事情,正好来锻炼锻炼家里的这堆闲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于是,古代版头脑风暴开始了。

  十岁的范玉荷,心思简单。

  范玉荷觉得林大娘那么能干,家里还吃不饱饭,肯定是因为她大弟林顺病了,家里值钱的都拿去看病了。自己省几顿口粮,或者少买几件首饰,就能帮到小伙伴,她肯定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至于会不会变成“小恩养贵人,大恩养仇人”,范玉荷根本没想过那么深远。

  对于宋泽来说呢,他觉得家庭教育跟家庭环境,就是直接影响到了一个小孩的一个成长教育。真的帮助他们,就应该是去教导他的这些知识,而不是用物质上面去做一些帮助救他的。宋泽的个人经历教导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读书,家庭状况永远都只能是这么贫穷,没有一个上进的一个渠道。

  对此,范安立刻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家人现在吃饭都吃不上,肯定首选是找一个让他们家能够自力更生吃得上饭的活计,再考虑日后。学习知识或者是做一些工匠的那个技术活,这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范安基本在“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这个观念上,发表看法和提议。

  包缢给的意见呢。很符合宋朝人的思维,他觉得林二柱家,应该是把林大娘卖给范家做几年仆役,然后他们家银子,再给林大郎去看病,读书。而不是靠别人去捐助或救济。

  他关注点在于,“救急不救贫帮困不帮懒”。

  最后,李章很接地气的表示,要先调查下林二柱家的人能干些啥活,才能帮到他们家。

  范老太太很满意。

  每个项目实施之前,都是需要做市场调研的。不做市场调研就拍脑袋做事,那就是耍流氓!

  于是,范老太太,他们各自说意见和建议,给他们几个人成立了一个“改造计划”。

  让他们先去了解为什么这家人会把日子过成这样,然后,去问这两夫妻对于子女的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梦想。接着,再根据上河村和范家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个可实施方案。

  其中,范安还要把他们在方案中预计支出的费用和时间,列清楚。

  旁听范老太太教导孩子的董氏,对于整体布置和安排连连感叹赞叹不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