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股倭寇来自日本九州最南端的萨摩(今日本鹿儿岛县)。日本九州战事频仍,战败的武士沦为浪人,这一股倭寇就是到中国沿海当海盗的萨摩浪人。
好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不过萨摩州民俗却不一样。谁犯了大罪,官府不需要囚禁他,只要告诉他,你罪大当死。那么这个人答应一声就回家剖腹自杀,没有任何犹豫。倒不是他们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他们的风俗中,不把死当回事。不是他们的精神伟大,是他们的神经都有病。
神经病很难搞,特别是以打劫为工作的不怕死的神经病。你没办法和他们讲道理、谈条件,威胁、恐吓、杀鸡给猴看等等都没有用。唯一的办法是把猴变成死猴。
幸好,把神经病的猴子变成死猴的方法有很多种。
当第一个冲到二门的倭寇倒下的时候,第二个跟着就冲了进来。给弩上弦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等上了弦搭上箭,倭寇完全有时间冲到正房的门前。史健的策略是,每个窗口下都放了七八张上了弦的弩,可以快速更换射击。
大家纷纷低头放下手中弩的时候,一声弦响,一支弩箭由正房射出,正中第二个倭寇的胸口。
“哈!这个是我的!”史凡生兴奋地叫了起来,“第一个是你们八个的,第二个就完全是我的了。”
原来,史凡生预料到第一个倭寇出现的时候,大家都会射击,于是把弩箭留给了第二个倭寇。
第二个倭寇踉跄了一下,摔倒在第一个倭寇的身边。也许他们曾经发下了“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于是上天没有亏待他们,实现了他们的伟大愿望。阳光照耀着他们黑不溜秋的大腿和黑不溜秋的兜裆裤,仿佛是对他们携手赴死的赞美。
外院里还有一个倭寇,本来用弓箭压制房顶上的公孙冶,现在也不射箭了,躲在墙后边哇啦哇啦大喊。想必不是为了死者念经超度。
“又有倭寇来啦!”房顶的公孙冶喊,“这回很多,有几十个!”
齐师爷心想,怕是这一股倭寇全部到了。他手持长矛,在屋子里来回乱转,不知道干什么好。
“岳父大人,”史健给齐师爷解围,“房顶上道士一个人怕是看不过来,你上去帮着多观察。特别留意东西两边,提防倭寇从东西院翻墙进来。有空的话,还可以帮道士给弩上弦。”
齐师爷答应一声,刚要走。史健又招呼他:“岳父,到伍耕那里要一个头盔。他们现在不大用得上,你在上面用得着。我们一共就三个头盔。”
伍氏父子在西厢房,齐师爷到西厢房找了伍氏父子。伍纪把头盔给了齐师爷,齐师爷带着沉重的头盔,转过三弯两转的正房后门的栅栏,顺着梯子往上爬。
老实说,史健过高地估计了齐师爷的身体素质。在明朝,五十岁可以正经地算作老头了,史健把他当做26世纪五十岁的人了。
齐师爷两腿打着颤往房上爬。就算是年轻个二三十岁,齐师爷也是不敢往这么高的地方爬的。现在重任在肩,不得不上,心里又琢磨着把女儿嫁给这么个不靠谱的铁匠,到底对不对。
头盔不但重,而且还遮挡视线,齐师爷双手都要死死地抓着梯子,实在没办法用手拿头盔,只好就这么一级一级地挨上去。等到了房顶,爬到围栏里,齐师爷不亚于完成了万里长征,又好像始皇帝登上了泰山,简直想提笔在围栏上记录下来自己封禅于史铁匠家正房屋顶。
“齐师爷,你怎么上来啦?”公孙冶随口问道。
“我来看看倭寇的动向。”
“师爷,您戴着头盔就好办了。只要把脑袋稍微伸出去一点,眼睛刚刚露出围栏就好。倭寇的箭拿我们没办法。”说着,公孙冶示范性地把脑袋露出围栏。
齐师爷跟着也伸出脑袋。他看到,前院里已经站满了倭寇,大约有五十来人。他们身材矮小,衣衫破烂,面目凶恶,手中武器大多是倭刀和弓箭,也有几个倭寇手里拎着盾牌。前院的地上扔着大小包裹,想必是倭寇从各处抢掠的财物。
原来射箭的倭寇正对着几个倭寇说着什么,应该是说明刚才进攻受阻的情况。
“齐师爷,您会不会使用弩?”
“不会。”这时候当然不能瞎吹牛。
公孙冶蹲下来,拿着一个弩给齐师爷讲解:“这个弩用起来很简单。把箭这样放上去,手扣动这个扳机,箭就射出去了。射的时候要瞄准,这个准星、这个照门和倭寇脑袋之上三尺三点连成一线,就成了。”
“就这么简单?”
“你家女婿做的弩,就这么简单。来吧,下面那么多倭寇,闭着眼睛都能射中。这样的便宜不占那是王八蛋。”
齐师爷和公孙冶各悄悄地拿着一张弩向下面瞄准。下面的倭寇围在一个人周围,听他发号施令,显然是倭寇的首领。齐师爷作为人间的老狐狸,当然懂得擒贼先擒王的道理。
“道长,你射中间那个头,我射头后面的那个人。我数到三,我们一起射。”齐师爷对自己的准头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要把重要目标留给有丰富经验的人。要说整个院子里,用弩经验最多的,当然是公孙冶,他一共射出过4支箭,射中了一人,那人还在前院地上抽动呢。
“好嘞。”
“一、二、三!”
“嗖!嗖!”两支箭直奔倭寇们而去。
倭寇的大统领正在布置战术,讲到关键步骤,颇有些慷慨激昂。众倭寇聚精会神地听着,充分体现出他们是紧紧地团结在大统领周围的集体。大统领拔出倭刀,挥手向上,正在高呼口号,公孙冶的箭正射到大统领的右胳膊上,箭头穿臂而出,箭身留在了大统领的胳膊上。
大统领“哎呀!”一声叫,倭刀掉落在地。
“真他妈的倒霉!”公孙冶骂道。他这一箭本来瞄得挺准,不成想大统领这时候一挥手,保住了自己的命。
大统领身后的二统领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浸润官场多年的齐师爷,准确地猜出来他的地位不低,同时经过公孙冶根据实战经验的指导,这一箭射中了嘴。二统领特别地忠心耿耿,在大统领喊口号的时候,跟着喊的劲头特别足,嘴巴张得特别大。于是他人生中的最后时刻,就再也闭不上嘴了。
两支弩箭像是捅了马蜂窝,倭寇们来不及按照大统领的布置排列队形,一窝蜂地向内院冲去。
“倭寇们冲进来啦!”公孙冶大喊,“前面的三个拿着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