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崛起在西南
第二卷四分天下独占西南
第117章精英选拔计划
对于派出这些打井队去寻找石油,王永川也没有指望立马就找到,能在一、两年之内打出第一口油井就算不错的了。四川乃是盆地,本身就蕴藏了不少油气资源,只是都不是大油田罢了。王永川给这三只打井队选的地方都是后世有过油井的地方,只是具体位置还得去慢慢寻找。
如果打井队真如蒋道理说的那样能打都地下四、五百米,再努努力能到六、七百米,那应该能打到浅层的油井了,再深了靠现在的手工机械就不行了。
有时王永川也感到很疲惫,自己辛辛苦苦这么几年,也只是刚完成了蒸汽机的理论研究,连模型都没有弄出来。不像其他穿越的前辈,一手靠着镜子,香皂这些商品大捞银子,一手大把的天才少年,很快点满科技树。什么蒸汽机根本不在话下,汽车,军舰那是轻松搞定。
这些年,通过这些新奇实用的商品和发行交子币,王永川银子是不缺的。对那些研究项目他也是不遗余力的支持,但这些研究的进展却远远低于他的预期。
虽然王永川给这些正在研究的项目指明正确的方向,具体过程王永川也不知道,只得靠这些研究员去一步一步探索。往往这个过程会确实最耗费时间的,但好在不会走弯路,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在迈进。
比如与人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纺织业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英国的工业革命就开始与纺织机械的改进。王永川很早就找了一些懂纺纱织布的匠人来改进纺纱机与织机,但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不能说没有进步,但新式机械也仅能提高纺纱与织布的两到三倍的效率,与王永川的预期相距甚远,当初英国人的新式纺织机械可是能提高整整十倍的效率。
不单是在纺织这个领域出现这种情况,在其他方面有的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付出,往往只取得很少的成果。这个纺织机械的改进计划花不了多少银子,但在攀枝花的钢铁厂确实个十足的吞金兽。
高炉炼铁的原理王永川是知道的,就是把铁矿石、焦炭、和熔剂石灰石在高炉里烧结,得到铁水。原理简单,但都炼了几十炉的铁水,才得到到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的合适配比,银子费了不少。
但炼出生铁只是刚刚开始,还要把生铁炼成钢,这一过程就是祛除生铁中的有害元素。通常是把生铁水流入转炉,然后在炉内冲入大量空气,靠铁液本身的物理热和铁液组分间化学反应产生热量而在转炉中完成炼钢过程。
本来这一过程需要冲入氧气,但现在没有得不到氧气,只能用空气代替。为了得到不同性能的钢铁,王永川只能是反复的试验。这炼钢可不比炼铁,无论配比多少,都能得到铁水,最多浪费点材料。
而炼钢如果炼废了,就真的是废了,需要回炉重练。这一炉一炉的试验,花费了王永川数百万两银子,总算是得到了一些常见的钢材配方。
但这并不是终点,随着技术的进步,还需要对炼钢的配方进一步的优化,这几乎是需要永远的进行下去。
因此像钢铁厂这类项目,一般商人是不会去投资的,也没有那个财力去投资,现在王氏银行就专门投资这类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项目。如果有谁能在这些项目上从一而终,坚持到底,带来的回报也是丰厚的,起码富及几代人。
盐城大盐商倪宏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最早是没有加入王永川创办的盐业联盟的,硬生生的少赚了不少钱。以致在后来王永川的每个项目中,他都是众多投资商中最积极的那个,特别是镜面作坊,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但后来王永川退出了这些小作坊,小商品的投资,利用王氏银行的渠道,专做基础性的行业投资。这短期内看不到效益的项目劝退了大量的投资者,一是商人逐利,看不到效益的项目他们一般不去投资,二是大部分人都是财力有限,难以支撑长时间的投资。
只有倪宏生一如既往的跟随王永川,他前前后后也投资了几十万两银子,几乎以前的投资收入都投入了这里面,但他没有丝毫犹豫,随时准备继续追加投资。即使经常被他的对头曾天盛嘲笑不懂做生意。
王永川因此思考为什么投入了这么多,而且指明了方向,见效却是这么的慢,当然基础薄弱是最主要的原因,但这个方面没法改变。王永川觉得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天才。
当然世上从来不会缺少天才,只是缺少发现天才的眼睛。在现有的体制下,不管是南明、满清还是护国军,头脑聪明的人都一门心思的想去当官,这时几千年来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因此,王永川提出一揽子的精英选拔培养计划。
首先第一步就是格物学院为格物大学,建立现代的学科体系,初步的学科只有化工、冶金、机械、建筑四门,以后会更加情况调整。
然后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选拔,现在护国军的统治范围内建立了私塾和官办学校相结合的面向适龄儿童基础教育模式,王永川每年都对这些八至十六岁的孩子进行对应的智商测试,每年选拔前百分之五的孩子进入专门的学校学习,进行精英教育。
这些选拔的学生由专门的老师教学,进行六年的科学通识教育,由王永川亲自编写的教程。每年进行考试,淘汰跟不上进度的学生。
之所以称呼为精英,就是六年只是最长时间,只要你学完相应的课程,考试合格,随时可以毕业。
为了选拔出真正的精英,对能进入精英学校的学生食宿全包,而且每月还额外发放五两银子的家庭补贴银,相当于一个九品小官的收入。而且随着阶段的提升,家庭补贴银也随之深高,对多的是三十两每月。这些都是每通过一阶段的考试,一次性发放。
通过最后一次考核通过后就算毕业,会授予六品的官衔,当然这只是身份,并不是实职。毕业后的学生进入格物大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边学习边研究,这阶段每月都会有相应的俸禄可领,每人配备相应的管家,以照顾生活起居,最大限度的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
大学也是每年进行考核,毕业后直接授予正四品官衔。
后面还可以通过继续学习研究,只要出了成果,还可以继续升官。这样一来,读书学习就相当于做官,完全调动了每个家庭的积极性,相信这样的举措,加以时日,可以寻找到一批天才。
这样的举措,最快也要明后年才能看到效果。为了调动大众创新的积极性,已经面世许久的专利法这次向所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
比如这改进纺织机械的事不需要很多的成本,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脑中的奇思妙想来完成改造。
为此王永川专门向鲁长庚领导的战略忽悠局下达命令,要让专利法人尽皆知。于是战略忽悠员又出动了。
在那些大小城市,总有几个人在那窃窃私语,但声音又足够让周围的人听见。
“老张,你听说了吗,富顺县的张三发明了某样东西,然后去申请了专利,一下子被大商人用一万两银子把专利给收购了。”
“你这算什么,顺庆府的李四发明了个东西,授权给那些商人生产,每年的授权费都足有几千两银子,可以收二十年呢。”
这些对话只要有了专利,几千上万两银子犹如弯腰拾取,无不刺激着周围人的神经,但你去仔细追问,又问不出那些人的具体信息。
在这些忽悠员的努力下,让大部分老百姓都记住了专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