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崛起在西南
第二卷四分天下独占西南
第122章大寿投资基金
蒋道理和王永川密谈了许久,谈话内容不得而知,不过以后商部就收紧了这些特许商品的额度,特别是钢材这些战略商品,一律不许运出控制区。
王永川还在为这么解决王永业的问题而烦恼,王永业只是这个问题的代表,肯定还有亲戚有同样的问题。这时有侍卫通报,枢密院同知冯双礼求见。
“谷大寿?”王永川一是想不起这人是谁。
“谷大寿乃原大西军重庆守将,投降护国军后任枢密院同知,其职位乃是虚职,并未实际到任。”舒绍林这么一提醒,王永川才想起来有这儿一个人。
“他不在城里当他的富家翁,跑来见我干什么?”王永川也猜不透,等人到了就知道了。
“臣谷大寿参见元帅。”王永川对谷大寿无甚印象,现在现在只见一彪形大汉跪在下方。王永川建立元帅府制定了新的礼仪,除了祭祀、大典、新官入职等重要的礼仪场合,都实行弯腰参拜之礼。
“起来吧。咱们元帅府不兴这个?我们这还是第二次见面,你来成都也有两年了,可还习惯?”
“谢元帅挂念,都是元帅治下有方,现在成都百姓是有田种,有活干,有书读,各个安居乐业,我在这吃的好,睡的好。这体重都比以前重了不少。
而且王元帅免去了农民的种田税收,这是千古未有之举措,百姓真是感恩戴德,恨不得当菩萨一样供着。”
王永川知道这谷大寿在拍马屁,心里还是挺高兴。说是免去农业税收,其实就是粮食付钱而已。靠着左梦庚的支持,王永川度过了上次的粮食危机,王永川就改变了原来的税收政策。
原来每人有两亩的免税田,多余的天地每亩根据土地状况收取两到三成的税收。但现在除了两亩的免税田外,原来其余田地的两到三成的税粮不再无偿征收,改为低价收购。税粮之外的部分就按市价收购。这税粮必须得卖给护国军,剩下的粮食是否卖出全凭自愿。当然元帅府付出去的都是交子币。
王永川要完成基础工业的从零到一,需要巨大的工业品消费市场,光靠这些缙绅仕宦是不行的,只有依靠广大的农村人口才行。这些仕绅家庭看起来消费巨大,但是一是他们人少,绝对数量就少。二是他们分布广阔,不利于市场的开发。
但农民一年到头种地,收入有限,哪有钱去消费这些工业品。要让农民作为工业品消费的主力,首先就得提高他们的收入,这才有了元帅府花钱收粮的政策。
这一项政策很快就见到了效果,今年夏粮收获以后,市面上火柴、香皂的销售量激增,很多商人见有利可图,又有大批的作坊兴建起来。
这么做也不是没有副作用,不好的影响就是元帅府的实际控制区域物价有了小幅上涨。但这都在王永川的意料之内,这么多的交子比投放到市面上,物价怎么不上涨。
而且这些交子币很多都是超发的,就是银行里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存银。现在交子币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信用,不担心挤兑。即使有发生了意外,有了挤兑现象,元帅府下面的三大银行也完全能够应付。
实际交子币超发量控制在百分之十大百分之三十之间,直接受王永川控制的各项产业中就占了原来交子币发行两的百分之五十。即使超发量达到最大,也只占现银存量的百分之八十。只要这些产业还受王永川控制,不去参与挤兑,就没有问题。
王永川虽然以前读的是理工科,但他还是知道,在经济面整体向好的时候,适量的超发货币,有利用刺激消费,实现良性发展。
谷大寿见自己的马屁有了效果,就接着说道:
“虽然臣每日能酒足饭饱,但还有很多以前跟着我的老兄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们中有许多都身有残疾,还有许多孤儿寡母臣,都无意为生。臣虽有微博家产,经常接济他们,但只出不进,也不是长久之计。
臣就想现在市面繁荣,臣手里也有些钱财,就想拿出来做些生意,现在有个新名词叫投资,现在还勉强能动,还能找口饭吃,以后老了不能动了怎么办,这样做也好为将来做些打算。
我的这些老兄弟当初都是当初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才举旗造反,这么些年来也死亡大半,只剩下这么些人。以前当流寇吃不饱饭劫掠之事肯定做过,但是烧杀、奸淫之事可都没干过。”
谷大寿说完悄悄的看着王永川,看他是什么反应。
“你到时紧跟潮流,这公司是准备开始工厂吗?”王永川问道。
谷大寿察言观色,他愿意是要做些投资,然后开些工厂,见王永川这么问,明显对他们开设工厂有些忌讳,就改口说道:
“臣这公司只做投资,然后分红。其余的都不做。”
“那这很好,你的公司准备叫什么名字?”
谷大寿本想用大西的名号,最后还是没有说说出口:“臣答应就叫大寿投资公司”
“没想到你还是各有情有义之人,既然不敢实业,就叫大寿投资基金吧,你看可否?”
“谢大帅赐名。”
元帅府外
“将军,元帅可否同意我们开公司。”这人叫顾思礼,一直是谷大寿的幕僚。
“元帅没有明说,听他那意思,我们只能做投资,不能开工厂。还起名叫大寿投资基金。你可知这基金为何物,和公司有什么区别?”
“王元帅乃信守承诺之人,不管公司也好,基金也好让做就行,也能为子孙留下一份产业。至少不用担心被人巧取豪夺,不然守着这些钱,早晚也会坐吃山空。”
谷大寿的行为为王永川打开了思路,为解决这些亲戚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王永川已经发出了消息,请他大哥王永全,和老丈人陈亮一同到成都,有要事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