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崛起在西南
第二卷四分天下独占西南
第120章以信为本,以法为准
王永川没有忘记来藏书阁的目的,一边示意把那几个年轻的技术官员叫过来,一面向着工部侍郎问道:“后勤方面可有什么问题?”
这侍郎一看就是典型的文官,不懂技术上的事。
这侍郎早就等着王永川开口,早已准备好的说辞:“这藏书阁采用新式建法,主体部分没有用到一砖一木。每每修建一层,都需耗费大量钢材,现在库存钢材只能满足十日之用,臣每日战战兢兢,生怕耽误工时,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请元帅明鉴。
而且现在是夏收季节,很多民夫都回乡收粮,人员大幅减少。如能征发徭役,想必能征得不少人手,还能省的不少开支。”
现在在王永川治下修水利,开荒地,衙门都会付给相应的工钱,因此现在虽为农忙时节,但工地上还有不少民夫在干活,只是平时少了不少。
这时,那几名年轻技术官员也过了。
“你们几个说说,工地出现人手短缺,侍郎建议征发徭役,你们说说看。”
他们几个一直在读书,以前没有遇到过这种场面,一时都吞吞吐吐,不敢出声。
这时,一位脸色黝黑的小个子站了出来:
“禀元帅,民法上有详细说明,各级衙门不得随意征发民夫。招募工匠、民夫参与营造,全凭自愿,且需按市价给予工钱。
如因战争、天灾等紧急情况确需征发民夫,须有元帅府批准,但也需支付工钱。”
“侍郎,你怎么说?”
“是臣孟浪了,一定仔细学习律法。”这位工部侍郎不停的用手擦汗,本想表现勇于任事,但适得其反。
“为官为民皆是一样,信乃为官做人之本,法乃做官为人之准。不管是修身还是治国,都应该一信为本,凡是承诺之事就该信守承诺,才能让人信服。而做人做事的最低行为准则乃是法,法无禁止方乃可为。”王永川也是有感而发。
王永川自到此处,独自扛起了对抗满清的大旗,但他深知一人难以成事,身边必须有一批人帮衬才行。王家不是王侯将相,也不是世代簪缨,乃一介商贾,不可能一下子就让人信服。
他为了获得别人的在支持与肯定,除了不吝钱财以外,最重视的就是一个信字。只要是答应了的事,无论如何也会办到,这才慢慢的发展壮大。
“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士?”王永川对这个黑小个印象特别深刻。
“学生,臣叫汤百龄。乃是眉山县人士”黑小哥还是明显有些紧张。
王永川又询问了其他几人的姓名籍贯,勉励了他们一番就让他们离去了。而这位工部侍郎也并没有迎来想象当中的呵责。
“材料之事你可与商部多多协调,我会知晓商部,让他们多多配合你。至于民夫短缺之事,既然是为农事而耽搁,就不必太过苛责工期。也可尽量提高这段时间的工钱,让没有回去参与农事的民夫不足他们的损失。”王永川交待一番后就离开了这里,本想去那进士小镇看一看,现在也没有那个心情。
回去的路上,舒绍林几次欲言又止,还是王永川主动问起:
“你似乎有话要问?”
“臣不解,有三点疑问想请教元帅。第一,那工部侍郎所说的话明显有违律法,连那位侍郎本身都以为会遭到责罚,但您却没有。”
“刚才才说了要以信为本,以法为准。那侍郎一看就是以前就有过功名之人,熟读诗书,即使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但他只是向我提出了一个建议,我没有采纳而已,并没有违反官员的操手,何罪之有。这现场次序井然,也算是个中庸之官。只是他不习律法,意识淡薄,需要要加强学习与培训。
如果他没有请示,自作主张去征发徭役,那就发了大错,要依法处置。
如果他采取合法的手段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就是个能吏干员。”
“那第二个问题我也明白了,那汤百龄虽然大胆的指出了那侍郎想法当中的错误,但也只能说明他个人素质较高,因此不能因此获得奖赏。”
“说的不错,你回去之后向吏部通报的两件事一是加强官员的法治教育,并增加这方面的考核。第二就是那汤百龄素质不错,以后可重点考察。你想我问的第三个问题呢?”
“就是这藏书阁攻城钢材紧缺,你为什么没有下命令让商部紧急调拨?”
“现在的这些项目,年初都是在今年的计划之内的。整个用钢计划商部都早已安排好,即使有余量也不会多。如果我下命令强行安排,就必然会从其他项目调集,会打乱所有项目的全年计划。年初制定的项目每个都是十万火急,每个都是必不可少。只有靠他自己去与商部协商,看能否根据项目进度先临时支应一下。”
舒绍林默默的把王永川交待事记在他随身带着的记事簿上。他也把王永川说过的这些话默默的记在了心里。
通过这一问一答,王永川也对舒绍林更加高看一眼,虽然年纪稍大,但悟性很好。
藏书阁现场
“百龄,刚才当着王元帅的面你可真敢说。”
“是啊,看来王元帅马上要升你的官了。苟富贵,勿相忘啊。”其他几位都羡慕的向汤百龄说道。
“哪有,王永川也问了你们的名字。”
“但是,你落了那侍郎的面子,小心他以后报复于你。”也有人善意的提醒道。
……
晚上,汤百龄回到了南门附近的住所,这是一处相对简陋的民居。
“娘,过来吃饭了。”
汤百龄拿出了在路上肉铺割下的半斤猪头肉,并为他娘盛好饭。只有他娘俩儿。
“要是你爹在该多好啊?”汤百龄看着这饭菜不住的感慨。
原来这汤百龄这一家乃是眉山县人,靠着父亲在外帮工养活一家大小。某天他父亲想多赚两个铜板割二两肉回家,活活的累死了。
以后就靠母亲帮人浆洗衣服把他养大。后来张献忠入川,到处兵荒马乱,没人浆洗衣服了,他母亲就带着他逃往盐城。
这时刚好遇到王永川招收学徒,不但管饭每年还给几两银子。就这样,汤百龄就当起了学徒。他并不比常人聪明,靠着一股恒心和毅力,才最终能在众多学徒中脱颖而出,进入格物大学。但进入格物大学后更多的是创造性的东西,汤百龄确实天赋有限,就在第一年的考核就被淘汰下来。
但他还是以格物大学一年级的学历,获得了六品的官衔。但这项政策是刚刚推出,他还没有领到家庭补助和管家服务就肄业(没读完全部课程)了。
但现在汤百龄也不错,收入稳定,俸禄也不少,隔山差五的都有荤菜。但他母亲每每见到桌上的荤菜,总要想起他的父亲,总要泪流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