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苦恼的曹化淳
崇祯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当时兵部尚书陈新甲负责跟清军谈判的主要事宜,双方协定之后起草一份和议密信,一份送给崇祯皇帝过目,一份他保留在家中,不料他有个小书童非常勤快,给他收拾书桌时无意间发现了这封信,书童认为这是一份普通文件,便跟其他文件一起,交给书吏抄录,结果一下子泄密,整个朝廷引起轩然大波。
就这样明朝与清兵议和的事情告吹了,辽东战场烽烟再起。
崇祯朝号称众正盈朝,他们大多都是夸夸其谈之辈,说到用兵打仗百无一能,但说到忠孝廉耻却口舌如簧。
仕人集团的口水纷纷吐向陈新甲,这群文臣都是清流党,他们大骂陈新甲卖国,批判他的无耻行为,看见这架势,而崇祯皇帝为了面子,也不敢出来解释。最终只好把陈新甲当挡箭牌。
不久之后,陈新甲便以“失陷亲藩”的罪名被处死刑,但熟知内情的都知道这是崇祯皇帝为了诛杀陈新甲,堵住清流之口罗织的罪名。
本来有不少老成持重的大臣都在考虑巡幸南京,以策万全。见崇祯为了面子竟不愿出声,进而为讨好清流,处斩了一心为他办事的陈新甲,虽然陈新甲有贪污的行为,但能力尚可,且一心一意为他办事。
这些大臣心中都泛起了丝丝凉意,后都明哲保身,不愿为崇祯的事强出头,以免不小心招来杀身之祸。
这位钟御史最后说道:“打陈新甲事件后,凡是跟皇上沾边的事都要三思,以免落到陈新甲的下场。特别是这种当出头鸟的事,很可能被当做替罪羊。”
胡御史和众人点头称是,接着他们又聊了聊其他生意便各自打道回府。
天津卫曹家庄
原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东厂提督的曹化淳很是头疼,他刚收到宫里传来的消息,要他为崇祯皇帝巡幸南京秘密做好准备,锦衣卫和东厂听后调遣。
曹化淳作为曾今的秉笔太监之一,虽然他已离京五年多时间,在京城的消息依旧很灵通。
他已经知道王承恩已经找过不少文官,即使丢官去职,也没有文官愿意配合。不得已,崇祯这才找到他。
曹化淳是真的不想趟这浑水,他也是崇祯皇帝潜底的人,这么不知道崇祯的性格。他在身居高位的时候急流勇退,回乡养老,就是看到这朝廷局势越发艰难,而崇祯又如此刻薄寡恩,在呆下去,恐难得善终。
但世事难预料,这件棘手的事又找到了他,他还没有人可以商量。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弄的生死族灭。
曹化淳一生几起几落,他与许多文人相交莫逆,又有许多文人视他如仇敌。他明白崇祯巡幸南京之事不是这么简单。
说起曹化淳,可能是历史上最冤的背黑锅的者。后世的影视剧中往往最大的反派就是曹化淳,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为李自成打开了北京的城门,但实际上曹化淳是一位颇具能力和眼光的太监。
天启年间,魏忠贤为独霸司礼监,害死了一直与他针锋相对的大太监王安,曹化淳作为王安一系的得力干将,也受到了牵连,被赶去了南京,一呆就是七年。
这期间,他认识了许多人,也见识了江南的文风鼎盛,也意识到仕绅、豪商是如何骄奢淫逸。
直到崇祯上台,曹化淳才被召回北京,负责平安魏忠贤时期的冤假错案。先后有两千多件案子被拨乱反正。受到不少正直文官的称赞。
但魏忠贤所办的案子也不都是冤假错案,有相当一部分的案子是有真凭实据的,这些大多是东林党人所犯下的。曹化淳对这些案子就没有平反,这些人就对曹化淳怀恨在心。这也是曹化淳被黑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依照这些年的见闻,曹化淳明白,江南乃是江南仕绅的江南,不是崇祯皇帝的江南。这些仕绅在江南大量兼并土地,且不交税,不纳粮,逍遥无比。现在朝中东林当道,他们是江南仕绅在朝中的代言人,他们岂能让崇祯巡幸南京,染指于此。
崇祯让东厂和锦衣卫配合曹化淳,曹化淳曾经提督过东厂,自然明白东厂不过徒有虚名,仗着皇权作威作福。现皇权式微,东厂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
锦衣卫毕竟从明朝开始便存在,倒还有些实力,但由于兵饷不足,很多军士都去干了其他营生,实力也不如从前。
如此局势下,这两个组织自然是毫无保密可言,曹化淳只要一借助了这两方的力量,就等于告诉了全天下人他在操办此事。
情况如此复杂,但崇祯交待下来的事不得不办。
曹化淳分析了几条南下之路,最方便的当然是骑行致天津,然后由运河南下;路况最佳,但可能途中会遭到攻击。
一条路是走陆路直接由中原南下,这一路要进过李自成的控制区,最是凶险。
另一条路是由天津上船,走海运到达松江后再到南京。
思来想去,曹化淳觉得还是走海运最保险,而且中间环节最少,便于控制。由于曹化淳的关系,曹家一跃成为天津的大户。家里也开始做海贸生意,对海运不陌生,他叫来了他的大哥曹化雨在他耳边耳语一番……
四川
刚回到盐城,王永川就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张献忠彻底攻占了夔门,正在向重庆进发。
这也是李自成攻占西安带来的连锁反应,明朝在黄河流域成建制的精锐部队都已经被打光了,现在能有一战之力的就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但他是在山海关驻守防范满清的,不能轻易调动。
趁左良玉去陕西围剿李自成之际,张献忠占领了夔门,但西安失陷后,左良玉回到湖北,他没有再追击张献忠。
这好似他们达成的默契,明朝眼看不保,天下即将大乱,左良玉也没有心思去追击张献忠,任由张献忠进入四川,而他自己就趁机经略湖北,大肆招兵买马,什么地痞流氓,强盗土匪,一概来者不拒。很快,兵力就达到了二十万,但其中他能直接控制的兵马也就五万左右,剩下的就是各大小兵头控制的。
这些各大小兵头驻守在湖北的各个地方,左良玉是不发兵饷的,全靠他们自己在各地自筹。这些个大小兵头自筹粮草时可不会只满足这点军饷,而是使劲的搜刮地方。各地乡绅只得与这些兵头周旋,求助朝廷,朝廷自身难保,哪有时间来理会。
朝廷的无能让左良玉看了个明白,这使得左良玉更加变本加厉在湖北招兵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