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偶尔飘下一点儿细雪,但并没有寒风。
东莞城北郊外,一大片空旷的原野当中,一群人正拥挤在那围观。
人群中央,正有几十人在操练。
侍卫首领胡长恩在前边带队,带着所有人进行着一系列的现代军训基础列队动作,也就是站军姿、正步走、立正、稍息等等。
这些东西,当然是朱聿锷教给胡长恩的。
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朱聿锷发现胡长恩这人虽然能力平平,但办事认真非常听话,对军队方面的东西也比较熟悉。
于是朱聿锷就把那套现代军训的东西教给他,让他负责带队训练。
不得不说,胡长恩似乎天生就适合干这个,他花了一天时间先教会所有人需要训练的各种动作,接着第二天就开始了正式训练。
今天是正式训练的第三天。
虽然这支几十人的队伍暂时还不太成样子,但已经勉强可以看了。
“接下来,是半个时辰的站军姿时间。”
胡长恩的话刚说完,他自己就先走到队伍前站直身体,挺胸收腹,以作表率。
此时,围观的人群中开始响起各种议论声。
“你看你看,他们又要罚站了。”
“怎么每天都要罚站,他们是犯了什么错吗?”
“不知道,好像罚站就是他们的训练。”
“罚站有什么好练的?”
“这帮人本来就莫名其妙,之前又是转来转去,又是踏步而行,人都转晕了,也没看出来有啥用。”
“那边打着旗子呢,上面写着复明军,说是要恢复大明河山。”
“既不练劈砍,又不练骑射,就靠这样的训练想恢复大明河山,恐怕难啊……”
“听说他们领头的是个二十岁的小王爷,年轻人嘛,总是异想天开……”
以古人的思维,他们确实不认为那套现代军训的东西能有什么狗屁作用。
现代军训最大的作用,就是训练大家的纪律性、服从性,培养集体意识,协作意识。
简单来说,就是往令行禁止那个方向发展。
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只要做到了令行禁止,那战斗力基本都不会太差。
等到半个时辰的军姿结束,胡长恩又带着所有人高喊口号。
“驱除鞑虏,复明河山!”
“驱除鞑虏,复明河山!!!”
……
就是这雄伟的声音,吸引了人们前来围观。
※※※
此时,朱聿锷正从东莞县衙出来。
“孟县令,以后的事情就要拜托你了。”
“殿下放心,下官一定全力配合。”
这几天的时间,张家玉联系乡里搭桥牵线,终于说服了东莞县令孟良友,让他全力配合朱聿锷募兵。
这样的话,明天开始,东莞城外就会竖起复明军的招兵大旗。
回到张家园子,朱聿锷又和张家玉谈论起兵源的问题。
“芷园,只靠这东莞一地,恐怕也招不到太多人吧。”朱聿锷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殿下放心,下官在附近也算薄有虚名,我会安排人去附近州县宣传殿下招兵之事,想来可以有些效果。”
张家玉倒是早有准备,当初朱聿锷提出改道东莞募兵时,他就已经在思量对策了。
“尤其是附近的惠州府,那是东南进岭南的主要落脚点,那里的流民应该会很多。”
谈好之后,张家玉就去安排事宜,让人去附近的惠州府、增城县、新安县等地宣传复明军招兵的事。
说起来,兵源不成问题,还得一定程度感谢满清。不然岭南还未受到战事波及,恐怕愿意当兵的人还真不多。
今年五月的时候,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眼看南明弘光政权轻易被灭,天下的汉人势力全都不堪一击,满清一统天下之大势已成,于是就颁布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剃发令。
剃发令毫无疑问的激起了一波民间抗清运动,但都陆续被镇压了下去。
抗清运动可以镇压,但民间百姓的私自迁移他们却止不住。
现今天下还没有落入满清手里的,就只有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于是很多有条件的百姓都在往这两个地区迁徙。
尤其是东南地区的百姓,他们经历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屠城、昆山屠城等等屠杀,很多人都对满清避之不及。
而由东南进入岭南,自古以来的交通大道就是路经江西。
江西是连接东南和岭南的交通要道,所以长久以来江西都是华夏大地上的膏腴之地,异常繁荣。
等到真正的海运时代到来之前,这种情况都不会改变。
东南百姓从江西进入岭南之后,最早到达的地方就是广东韶州府和惠州府。
如果能在那里打开局面,想来不会差兵源的。
※※※
明朝的军事制度,其实应该是卫所制。
卫所制刚建立的时候,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按照朱元璋的说法,就是“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可是这种制度也有非常多的缺陷,等到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之后,卫所制就逐渐沦为了标准的垃圾制度。
明朝中后期军队战斗力直线下滑,就是卫所制带来的祸患。
也是因此,明朝中后期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制度,其实已经暗中变成了募兵制。
所以,大明百姓对于朝廷募兵是并不陌生的。
要募兵,就得有钱粮。
目前朱聿锷手里只有二十万两银子和少量粮草,他想要招兵练兵,还得想办法解决财政问题。
现阶段朱聿锷的军队还没拉起来,所以暂时就依靠募捐来积累一点儿资本。
张家玉考中进士当了官,他老爹张仲彦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了地方上的著名乡绅。
最近这几天,张仲彦也跟着到处忙活,四处拜访乡绅,向他们陈述满清之凶残,剃发令之舍本忘祖,当然还有南阳王殿下的拳拳救国之心。
于是复明军的招兵大旗才刚在东莞城外树立起来,就有地方乡绅前来献礼,以助朝廷抗清。
朱聿锷待在张家园子里,也抽时间接待了这些乡绅。
他们有的捐钱,有的捐粮,虽然都不算多,但一一积累起来,也算数量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