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身在永乐间

第十三章 风闻

身在永乐间 隐剑迟 2865 2024-07-06 15:33

  南京皇宫,乾清宫,朱棣在批阅奏折。

  朱棣已经45岁,面容坚毅,英气逼人。每日经内阁票拟需要批红的奏折很多,好在朱棣是个很勤勉的皇帝,每日花数个时辰来处理。

  下首站着位男子,着蟒袍,戴玉带。此人乃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年方三旬。纪纲此人心智深沉,有勇有谋,善于揣摩圣意,深得朱棣宠幸,掌管亲军和主管诏狱,同时负责收集百官和民间信息,每日汇报给皇帝。

  朱棣通常在边批奏折的时候边听取纪纲的汇报。纪纲有时候也会挑选些民间趣事汇报给皇上,这就是纪纲此人聪明的地方,知道在合适的时机逗乐一下皇上。

  朱棣自即位以来,为了加强统治,重用锦衣卫机构。一方面隐秘查探建文帝下落,尽管建文帝自焚于宫中,朱棣仍有些多疑;另一方面监察百官,谨防建文余党。一直以来,建文帝的生死都是朱棣的内心隐患,今年让“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的同时亦有查访建文帝下落之意。

  “皇上,解缙、黄淮、杨士奇三位大人求见”,小黄门踩着小碎步轻声来报。

  “哦,正好。宣!”朱棣没有抬头,继续批阅奏折。

  解缙,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为内阁首辅大臣。才华出众,永乐元年与姚广孝、王景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

  黄淮,翰林院侍书、中书舍人,与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六人同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黄淮专掌制敕。

  杨士奇,翰林院侍讲,詹事府左中允,同参文渊阁机务。

  “臣解缙(黄淮、杨士奇),叩见皇上。”解缙在前,黄淮、杨士奇其后,朝朱棣跪拜。

  “三位爱卿快快请起。”朱棣抬起头来,目光深邃。

  “谢皇上!”三人起身。

  “三位爱卿同来,所为何事啊。”朱棣语速很慢,语气亲切且威严。

  三人侧目扫了要垂立一旁的纪纲,未作声。朱棣知道,这是顾忌纪纲在这呢,朱棣知道文臣和纪纲之间一直不对付。纪纲也知道三人不待见他,谁让自己统领的锦衣卫找过文官的麻烦呢。但纪纲一动不动,也不说话,表现出一副毫不知情的样子,皇上没开口让走就不走。

  朱棣开口,“无妨,纪爱卿同众位一样也是朕的心腹,大家不妨说说,也好一起参详。”

  杨士奇:“皇上,臣近日有耳闻,皇上有易储之意,不知当真否。”

  朱棣一听,原来这几位是为这事的,其实朱棣确实有想过换太子之事,只是内心有些犹豫,所以一直没提,不知道怎么就泄露消息了。

  朱棣一共有三个儿子,皆是皇后徐氏所生。长子朱高炽性格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处事机敏,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永乐二年在大学士解缙、黄淮的极力要求下立为皇太子。二子朱高煦勇毅过人,生性凶悍,善骑射,有大将之才。三子朱高燧行事乖张,多任性。

  朱棣内心是有想改立二子朱高煦为太子的,因为他觉得朱高煦最像自己,是员勇将,且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他于危难之中;但祖宗立法皇储应立嫡立长,朱高炽是嫡长子,也确实多才干,是个太子的好人选,只是身体太差,朱棣便有了另立之心。

  “杨爱卿所言之事,纯属子虚乌有,此时休要再提。”朱棣有些怒意,打算拖一拖。

  杨士奇打算上前再言,瞥见一旁解缙给他打眼色,便止住了。

  朱棣见三位不再言语,便笑呵呵道:“今日恰巧有件趣事与众位分说。众位可曾留意坊间出了叫'家多宝'的凉茶。“朱棣指了下桌案一角的两个青花瓷瓶,示意了下。

  “臣等略有耳闻。”

  “凉茶朕喝过了,确实还不错。不过朕真正感兴趣的是上面的两首词。”朱棣缓缓念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写的极好,朕读之亦感慨万千。再看看这另一首《木兰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又是一首可传千古的好词,让人回味无穷。坊间传闻两首好词都是解爱卿所做,爱卿果然大才。”

  解缙内心瞬间明了,想来定是纪纲刚才汇报给皇上的,此举看似在捧他,其实是在给他上眼药。《大明律》明确规定,四品以上的官员禁止经商的,虽说解缙身为内阁大臣,即便真和经商有些关联,只要不是太过分,皇上应该也不会追究,但这无疑会影响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再者商人乃贱籍,解缙是士人,经商有自降身份的意味,纪纲摆明在恶心他。

  解缙很淡定:“启禀皇上,臣虽自诩有几分才华,但诗词一道,臣汗颜。这两首词皆是当世佳作,臣听闻这两首词的时候,也细细品味,佩服作词之人才华。”

  “哦,竟不是解爱卿所著,可惜了,朕很想见见是哪位诗词大家。”朱棣有些惋惜,转而向纪纲:“纪纲,回头给朕查一查,到底是何人所著。”

  “臣,遵旨。”纪纲躬身领旨,内心跟明镜似的,皇上是动了招纳之意。

  朱棣即位才三载,此时正是急需贤才用人之际,在他即位后不久便出了诗词大家,也可侧面彰显其在位清明,统治有方;同时给士人创造一种惜才、爱才、纳才的良好形象,挽回登位初期大肆屠杀前朝士人的影响。

  朱棣:“没有其他事情的话,你们便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几人一起退出了大殿。

  路上,解、黄、杨三人结伴而行。“大绅兄(解缙的字),刚才为何不让我继续劝皇上?”杨士奇发问到。

  “士奇兄,难道看不出皇上是何意?”解缙回道。

  “怕是皇上真有易储之意,故而拖延罢了。”一旁的黄淮轻声回道。

  杨士奇也是精明之人,一下便反应过来了,“自古立嫡立长,岂可轻易改之。”

  “此事关系重大,我等回去暂且保密。”解缙亦是满面愁容。

  “三位大人,还请慢行。”纪纲从后头追了上来。

  众人回身,杨士奇道:“纪大人,有何事?”

  “解大人,刚才都是纪某的不是,误信了坊间传言,解大人还请勿怪。”纪纲笑容和煦,语气诚恳,让人感觉有股书生气,这可能也是纪纲之前是秀才有关。

  若是不熟悉纪纲的人,定然会被他的气度折服,然而解缙老神在在的回答:“纪大人言重了,此乃你的本职所在,你我同朝为官,何来怪罪。”解禁回答的很客气、很平淡。

  “哈哈哈,大人果然海涵,勿怪就好。纪某就不打扰几位大人了。”说着,纪纲笑着转身离去,转身后脸色的笑容已消失。

  三人望着纪纲离去的身影,沉思,眼神中有些担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