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军备
孙登知道,一切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三国时期的武器和装备其实不如唐宋,更不如明清。
从战车到骑兵,再到火器时代,随着时间的更替,确实是愈发先进了,而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军事科技的发展孙登也没有放过,开始大规模的研究和生产,其中有名的骑兵三件套,孙登也准备好了。
其实汉朝时期就有了马鞍和马镫,不过没有马蹄铁,而且具体的形式也有些区别。
不过这些东西对于孙登目前来说,用处不大。
这三件套一旦漏出去,对于东吴的影响不大,毕竟南船北马,骑兵再厉害也不能渡河,没有大用。
不过在北方可就不一样了,会大幅度增加,北方游牧民族和魏国的军事实力,孙登想要统一的角度会更困难。
当然科技是一方面,但是不是最主要,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再牛的科技,人不行也不行。
如今,孙登的重心在于陌刀。
说到陌刀,经常会听到“人马俱碎”这个词。以此为基础,有人甚至提出了陌刀是骑兵克星的称号。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这就要追溯“人马俱碎”这句话的出处。即《旧唐书·李嗣业传》中:
“嗣业乃脱衣徒搏,持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糜。”
由文可见,人马俱碎,是作为李嗣业的定语出现的。也就是说,所谓“人马俱碎”,其实说的是李嗣业个人的勇武,跟陌刀并没有什么关系。既然如此,陌刀还算大唐的神兵利器吗?
陌刀是“骑兵克星”根据《新唐书》的说法,唐军初用陌刀,是在天宝年间,于安西军开始推广。
而军中用陌刀用的最好的,也正是李嗣业。在高仙芝讨勃律的时候,李嗣业和中郎将田珍为高仙芝的左右陌刀将。
唐军平叛安史之乱时,长安叛军将领李归仁以冲骑冲乱唐军,幸得李嗣业领其麾下两千多步卒手持陌刀和长斧如墙而进,一举反败为胜。
也是因为这一仗,后来才会有人说陌刀是“骑兵克星”。作为步兵武器,骑兵并不适合使用陌刀。
不过在《新唐书·李嗣业传》中该段后面还有一句,即“王分回纥锐兵击其伏,嗣业出贼背合攻之”,也就是说,李嗣业只是稳住了被冲乱的唐军,而真正胜利的原因是和回鹘精锐共同夹击的结果。而李嗣业能挡住敌军的骑兵,是因为其勇猛所抬高的军队士气,而并非是拿着陌刀就能砍败骑兵。
再之后,就再难看到有关陌刀步兵和骑兵作战的记录。反倒是多出现在守城战斗中。
《通典》曰:“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高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踊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
除此之外,还见唐军将陌刀和弩箭混合使用。
《通典》曰:“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於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
从这里,就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陌刀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兵种出现,而是一种兼具多种职能的复合型兵种。唐军使用陌刀者,还要会用弩箭和大斧大棒一类的武器。野战时,常以方阵拒敌,先是雁型阵在阵前弩箭齐射。待敌人来进之后像死士一般冲杀过去,如有后退者,斩立决。
陌刀的实质是超越汉代单手武器的双手武器,这也是最大的进步,也是汉代和唐代的区别。
孙登仿制不出真正的陌刀,但是双手大刀总行吧!
当然陌刀的制造成本很高,哪怕是运用灌钢法制造,也非常高。
孙登数年的心血,也只打造出来不到一千把刀,制造的速度可见一般,成本也很高。
也不管是不是,所谓真正的陌刀了,反正孙登就这样命名了。
孙登看完陌刀自然要关注铠甲了,矛盾矛盾嘛。
明光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铠甲,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三国时期曹植所做《先帝赐臣铠表》。泛指甲片已抛光,十分光亮的铠甲。
根据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者杨泓考证,“明光铠”可能是南北朝至唐时期流行的胸前有两片板状护胸的铠甲。
孙登刚开始想搞这个明光铠,结果一问,已经有了。
早在公元222年夷陵之战之后,孙权派遣使者向魏文帝汇报战果。
“权以使聘魏,具上破备获印绶及首级、所得土地,并表将吏功勤宜加爵赏之意。文帝报使,致鼲子裘、明光铠、騑马,又以素书所作典论及诗赋与权。”
所以三国时期是有明光铠的,不过是非常高级的将领才可以装备,远远不是给士兵,阶级用的,想要大规模武装,根本不可能。
打造一副铠甲要最少一二百天,坏了都要四十几个人修理,果然不是一般人穿的,管不得叫明光铠呐!
原来是一身几百个鳞甲都要打磨的闪闪发光,然后只能由高级将领才穿的铠甲。
不过经过了六朝的发展还是渐渐成为了主流。
当然孙登也想要改进,可惜做进度很慢,想要打造板甲的话,前置的科技不太够,只能等待前置科技的发展。
棉甲倒是好搞,而且冬暖夏凉,不惧寒暑,轻易不发霉。
可是棉甲主要防御的是火器,其次,孙登现在棉衣都没有,还想要棉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棉花,想都别想。
刘备他祖宗中山靖王刘胜墓里出土的鱼鳞甲。重约16点5公斤,共由2859片铁甲片缀威。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
这是能大规模装备的铠甲?想太多。
唐朝能够维持铠甲的披甲率可以达到百分之六十,是在天宝年间,已经非常恐怖了,然后安史之乱,就没了。
孙登可以花费大代价,使忠武军几乎人人披甲,才有了恐怖的战斗力,可是这忠武军只有五千人,差点没把孙登榨干。
说实话,孙登不会指挥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孙登明白一点。人多就跑,人少就打。
孙登指挥能力不行,但是人多打人少,还几乎人人披甲,怎么能不胜?
孙登的军粮也保证可以短时间的战斗,反正孙登一次军事行动可以维持在二十天,甚至是三十天(没有补给的情况下)。
孙登看了半天,点了点头,现在也只能如此了,就看时间的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