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问题
统一了,怎么治理天下,这是个问题,得有个大章程。
有人说,刚刚灭掉天下诸侯,人心不稳,离咱们根据地比较远的地方,比如原先的齐国、楚国、燕国,应该派遣始皇帝的至亲儿子们去做那里的王,这个意见得到了几乎所有朝臣的赞同。但李斯却有不同的见解,他以史为鉴,列举了周朝的例子。说周朝实行分封制,把至亲、功臣、贤臣这些自己觉得可靠的人全部分封出去,以巩固周朝的统治,结果最后这些封国之间相互攻杀,杀了几百年,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而周天子却不能禁止他们,最后更是失去了天下,这个前人犯过的错误,我们不能再犯了。始皇帝支持李斯的见解,觉得他说的对。
始皇帝觉得天下之所以大乱,就是因为天下有诸侯王,如果没有了这些自己有地盘有军队有赋税的诸侯王,那天下就不会再起刀兵,就会天下太平。其实李斯的意见,就是始皇帝本人的意见,如果没有始皇帝的支持,李斯根本不敢提出那样的意见。李斯就是始皇帝的代言人。这点大家可以学习学习。如果将来你们有什么话不方便说,可以先找个代言人,让他去说,然后你再支持他,这样如果真有问题,还有个缓冲,还可以回旋,这是个小手段,但确实很管用。
现在我们来想一想,这两种策略,哪个是对的。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其实前者更有道理。秦国大臣提出来的分封制,与周朝的分封制相同,这个相同,指的不是形式上面的相同,形式只是表面上的,我说的是实质上的相同。他们相同的地方都在于,他们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当时的形势,来制定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李斯的策略,也就是秦始皇本人的策略,就有一些理想化了,有些脱离实际了。
秦国用暴力灭掉六国,只用了十年的时间,时间太短,还没有时间来得及消化,人心不附。秦国对整个天下的控制力还不是很强。秦国控制力最大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秦国的故土,关中之地。秦国是以关中一地取得的天下,其实这个后世也有例子,比如当年称霸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也仅仅是起于英伦三岛,所以不要因为“地方小”就小看人家,竞争力强不强,不在于那个,思维不要僵化。离秦国故地最近的地方就是原先魏、赵、韩的三晋之地,由于离自己的大本营最近,方便控制,如果出了问题,直接从自己根据地发兵,很快就能够解决问题。所以秦国大臣讲分封,并没有考虑将这三个地方分出去。秦国大臣讲的分封,就是要分曾经的楚国、齐国和燕国这三个地方。因为这三个地方离自己的根据地太远,如果出了问题,有些鞭长莫及。所以需要派可靠的人去镇守(秦始皇的儿子们),同时要给这些人足够大的权力(把这地方给他,你自己的地方,难道你不出力去保护它吗,有积极性)。这样如果地方出了事,地方就可以自己解决,地方实在解决不了,中央再进行干预,这样最起码地方还能够给中央争取到一些缓冲的时间。我以为,这是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后最实用的策略。
至于秦始皇担心的事情,他怕以后天下会像周朝一样,因为有“个体户”而出乱子,其实那是以后的事情了。未雨绸缪虽然是好的,可是立足于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当下的问题都不能解决,却要去解决以后的问题,这不是很可笑吗。生存都没有了,还谈什么能够活得好。摆在眼前的问题,永远有很多个,一定要找到那个最迫切的问题,之后解决他,再之后用与时俱进的策略再去解决新的最迫切的问题。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但是能不能做到,那就因人而异了。
有人会说,这是不是太苛刻了,要求太高了吧。没错,我也觉得有些苛刻,但问题是,如果你想要一直赢下去,你就只能这样,根本没有别的选项。你觉得那,反正我是这么认为的。
始皇帝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个郡都设有管理人员作为皇帝的代言人,消灭自主的封国变成中央直辖的郡县。同时将天下铁器全部收缴融化,弱化民众的反抗能力。有人说,最上等的策略是弱化人们的内心,使其根本没有要反抗的念头。而具体实现的手段,就是要通过教化来实现。所以始皇帝让天下百姓都没有可以造反的武器,这是不高明的手段。但是个人以为,这个世界上有能够被教化的人,就一定也有不能被教化的人。如果只靠一种手段,想要让天下长治久安,估计不太行。
本人以为,不让民众拥有武器,这个策略是正确的,没有什么不对,最起码老百姓斗殴时,手里没有家伙,不容易出人命。秦国后来灭亡,与收不收缴武器也没有什么关系。
将天下富豪都迁移到首都咸阳,我觉得这个挺有意思。富人手上有钱,有钱就能支配许多需要钱的人,这就自然会形成影响力,从而形成一定的权力。要是把这些人放到地方,对其放任自流,用不了多久,这些人就会成为地方豪强。一旦天下有变,这些地方实力派很可能就会站出来闹事。把这些人放在首都,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方便控制。要是想要闹事,分分钟钟就能收拾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