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忆梦长安

梦长安中;长安奠定史第四章;巩卫汉兴

忆梦长安 孤王崔卫东 5196 2024-07-06 15:41

  一位刘氏皇族中默默无闻的诸侯王,因机缘巧合,而继承帝位,却就此开创了一段盛世。

  一段长达二十余年的无为而治,让后人啧啧称赞。

  为什么没有野心的代王,反而登上了令人垂涎三尺的皇帝宝座?他是如何克勤克俭,兢兢业业,创造了一个王朝的盛世。

  公元前180年8月,执掌汉帝国最高统治权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太后吕雉病死。吕后一死,备受打压的的刘姓皇族迅速向吕氏家族发难。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璋)等,设计夺取(吕禄)的兵权,齐王(刘襄)又起兵相应,内外一心。长安城内充斥着杀戮的气味,这是汉王朝建立以来,最为血腥的一段时期。很快就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

  吕氏家族被消灭后,摆在大臣们面前的问题是;拥戴谁来继承帝位?面对众多野心勃勃的刘氏诸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最终把目光投向了远在代地的代王,年芳二十三岁的(刘恒)。

  刘恒是刘邦第四子,八岁时被封为代王。其母薄姬因不受宠爱,故在刘邦死后没有遭到吕后的迫害,并被送往刘恒的封地,母子团聚。

  他远离政治中心,与汉族的权力斗争没有多少牵连,又具有一定的执政经验,也是继承皇位最佳人选。

  而代王此时,则面对一个艰难的选择,来自长安的使者给刘恒带来了一封书信,书信中的内容让他喜忧参半,信中表明;诸吕之乱即将平息,国家急需有皇帝来主持大局。而年龄为长,且待人宽厚的代王刘恒,无疑是接掌帝位的不二人选。

  是回到长安,成为万人之上的天子?还是留在代国,做偏安一隅的诸侯?刘恒迟疑不决。

  去往长安,前路未卜,风险难测。而另一方面,从小缺乏关爱的刘恒难以理解;这万人敬仰的帝王尊位,为何会落在自己的身上。

  刘恒的母亲(薄姬),是汉高祖刘邦众多嫔妃中,备受冷落的一位,凄凉的后宫生活一直伴随着薄姬。但她与刘邦的相识却颇具戏剧性。

  公元前203年的一天,刘邦偶然来到纺织间,在这里遇见了长相绝美的的织女(薄姬),看到刘邦的到来,织女们都惊慌失措,唯有薄姬容姿大方,袅袅婷婷,还在静心的工作。也许正是这份安静淡定打动了刘邦,他将薄姬纳为妾室。

  但这段情缘,却就此戛然而止。自从那次偶遇之后,刘邦再也没有宠幸过薄姬。如果不是第二年薄姬生下了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他们之间,也许就只是一夜夫妻。(后葬于今陕西西安白鹿原东北)。

  对于刘恒而言,自己的身世充满了巧合与无奈。母亲是生活在冷宫之中的妃子,而自己,也没能得到父亲刘邦的青睐。在他八岁那年,年幼的他被父亲封为了代王,封地代国贫瘠荒芜,远在长安数百里之外,与宿敌匈奴相接壤,这与发配边疆别无两样。

  作为代王,他在皇子当中地位相对低弱,得到父爱的关怀也比较少。此时的刘恒不由得感叹命运的多变,原本自己仅仅是汉高祖的一介庶子,饱受冷落。但如今,却被委以如此重任,这令他难以置信。

  他不知道祸福,更不知道是一种怎样前景,而且,刘恒又是一个特别谨慎的代国领导人。

  公元前180年,二十三岁的代王刘恒,最终,回到了阔别十五载的长安城。在未央宫里,在臣民的一致拥戴下,刘恒加冕,成为了西汉王朝的第三代帝王,史称;“汉文帝”。

  对于刚刚即位的汉文帝刘恒,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远比担任镇守边地的诸侯国艰难的多。秦末战争的创伤至今尚未痊愈,国家贫困,民生维艰。

  内有实力强劲,却又政令不通的诸侯国,外有虎视眈眈,并且不讲信义的匈奴单于。

  在刘恒即位以后,同汉王朝和亲的匈奴仍然时常侵扰边境,由匈奴点燃的战火,甚至曾经烧到了咸阳塬上的甘泉宫。面对匈奴骑兵的骚扰,汉王朝往往只能被动防守。想要稳定政局,完成父亲的遗愿,刘恒迫切地需要帮助。

  于是,刘恒下令全国,要求每一个高级官吏都要负责寻贤,为国家寻找贤能人才的责任。

  一位青年儒生(贾谊),创作了名为“过秦论”的千古绝唱,很快被刘恒所知。他兴奋不已,对这个年轻才子充满期待。

  几个月后,刘恒终于见到了贾谊。改革经济,削弱诸侯,重视边患,贾谊的政治主张,让刘恒感到相见恨晚。

  在未央宫里,两个年轻人成为了知己,而与他们同样年轻的汉帝国为此即将生机盎然。

  汉文帝时代的帝国版图由中央集权所控制的二十四个郡,以及分封给刘姓皇族的诸侯国所组成,史称“郡国并行”。到了文帝即位之时,各路诸侯因为实力的强大,拥有了对抗中央的经济实力,分分各自为政。

  皇帝对诸侯国法律的层次,并不严厉,于是,就造成了诸侯们不仅有钱,而且缺乏管理,久而久之,各诸侯国们越来越膨胀。

  在诸侯王中,令刘恒最为不安的正是当年与刘邦缔结盟约的吴王(刘濞bi)。刘濞主政的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治所广陵。(今扬州市)。吴国面朝大海,背依铜山。

  刘濞吸纳流民来到吴国,在东方煮海水造盐,在西边开采铜山铸钱。吴王刘濞私铸钱币,曾一度统治了汉初的货币市场,史称“吴邓钱,布天下”。吴国也控制了东南经济,从而,白业兴旺,富甲一方。

  其他同姓诸侯王中,同样有自己的实力,发行钱币,铸造,开山,采矿等,也不乏有政治野心,政治抱负,梦想取而代之的诸侯王。

  日渐富强的经济实力,让吴国的宗亲开始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而当时的皇太子(刘启)因为游戏误杀吴王的独子(刘贤),就是后来叛乱的导火索。

  当时,吴王的独生子刘贤在长安参加朝会期间,与汉太子刘启博戏。在对弈中,两个年轻的贵族发生了争执,被激怒的皇太子刘启,无法忍受这种僭越,他顺手提起博盘砸向了刘贤,刘贤当场毙命。

  得知独子死于非命,激化了吴王刘濞心中的仇恨。此后二十多年,刘濞开始秣马厉兵,几乎与中央王朝抵抗的力量逐渐形成。

  诸侯国的骄纵,已然对中央构成了威胁。贾谊看出了汉文帝刘恒心中的难处,他提出了削藩的政策,在贾谊看来,削弱诸侯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大国拆分成小国,分散他们的势力,这样,诸侯国便无法再与中央抗衡。

  细化就是,多封一些诸侯,将诸侯的儿子全都封为王,封土也就随之被割裂,被切碎了。这样一来,他们每一个诸侯的势力就会削弱。

  只有不断的削藩,刘恒才能向汉帝国的统一大业逐渐接近。然而贾谊的方案一经提出,就引来了开国元老们的强烈反对。在这些功臣们的眼里,裂土分封的政治格局,才是汉王朝统治的根基,于是他们告诫皇帝,如果采用了贾谊的主张,国家就会陷入动荡。

  生性温和的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如果坚持采纳贾谊的建议,那么势必会触动诸侯王最为敏感的神经。最终,迫于众臣和诸侯门的压力,刘恒不得不暂且放弃了贾谊的主张。

  出身卑微的刘恒知道,自己还没有与宫臣和诸侯对抗的实力,这场暗地里的政治斗争,最终因为文帝的忍让,而画上了句号。

  贾谊被贬到了长沙,从而远离中央,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目送着贾谊的离去,刘恒沉默不语,此时,他真正理解了父亲刘邦为实现帝国理想,而一再隐忍的心境。

  被迫流放贾谊的无奈,让刘恒久久难以释怀,但他非常清楚,想要一举了却诸侯王的威胁,自己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后盾。

  汉帝国建立之初,民生凋敝,高祖刘邦曾颁布禁酒令,凡是三人以上无故聚众饮酒,就要被处以高额的罚金,这是因为酿酒的多少与粮食的产量息息相关。曾经作为代王的刘恒,经历过物资匮乏的艰难时期,他深知自己的国家处在贫弱的境地,因此,便将改善民生经济,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公元前183年,汉文帝在位的第十三个年头,刘恒下诏;免征全国百姓的田税,这就意味着免去了一位农夫,绝大部分的经济负担。

  无为而治,得以继续推行,汉帝国因此出现了转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大大提升。百姓家有余粮,安居乐业。而这一切的渊源都要归结到文帝经济改革的成功。整个国家的经济,粮食逐步的产量,社会富裕的程度,人民安居的程度,丰裕的程度,都达到了历史上一个全新的高峰。

  可以想象,当时全国民间拥戴皇帝,拥护汉王朝的呼声,会是何等的强烈。就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刘恒相信;终有一日,汉王朝会继承秦始皇留下的帝国遗产,一统天下。

  此时此刻,文帝却在怀念一位自己的臣民及朋友(贾谊),自己之所以颁布废除田税的法令,着力推行经历改革,很大程度上,便是受到了贾谊的民本观念的影响。

  只可惜,这位最忠于自己的天才,在一年以前,便已郁郁而亡终,年仅三十三岁。

  这时的刘恒相信,自己已初步实现了贾谊心中的期望,而他的帝国也开始渐渐崛起。就在刘恒为帝国的繁荣而感到欣喜的时候,一封书信的到来,却让他察觉到了国家潜在的危机。

  公元前183年的一天,未央宫中的刘恒收到了一封上书,书中的字体稚嫩且清秀。上书者,是一个来自齐国的小女孩,名叫;(淳于缇萦)。女孩的父亲曾经是齐国的名医,因为渎职而获罪,按照汉代律令;作为官员获罪,将要被押解至长安受审。身为小女儿,淳于缇萦愿意跟随父亲西入长安,而这里等待着父亲的将是摧残身体的肉刑。

  肉刑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刑罚,是将犯人鼻子割掉,或者脸上刺字,字里面填上墨水,或者将犯人手脚剁掉,经过肉刑之后,犯人基本上是半残废了。

  淳于缇萦在信中对于肉刑的恐惧,深深触动了文帝刘恒,他很清楚肉刑给人类带来的,不仅是不可复原的肉体损伤,更是终身无法抹去的耻辱印记,残忍的肉刑让国家失去的,不仅仅是大量的劳动力,更是普天之下的民心。

  为了帝国基业的稳固,刘恒废除了那些沿袭自秦代的酷刑,取而代之的是;剃发,足枷和杖责,这就是汉文帝的仁政,也是中国刑罚史上巨大的进步。

  它免去了囚犯肉体上的烙印,给了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也是后来文景之治,非常重要的举措。作为一种德政来说,自然会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

  文帝的仁政,自然受到百姓们的认同,对文帝的欢呼声,可想而知。

  文帝在位的二十二年当中,没有新建任何宫廷楼阁,还经常撤销旧有的宫室,并将土地赐予平民。甚至还规定;宫廷人员身着布衣,皇后妃嫔,衣裙不得过长的拖到地上。

  有一次,文帝打算修一座露台,工匠预算说要花费百金,这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资产,文帝听闻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由于文帝政治清明,予民休息,深受人民的爱戴。

  文帝时期,恢复经济的同时,继续实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由于最高统治者强调教化,量刑宽大,所以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不求细苛,这就缓和了专制政府对民众的压迫。

  但是,这并不代表汉初法律的废弛,据史料记载;太子刘启与弟弟梁王同车入朝,不下司马门,遭到弹劾。于是,文帝免冠谢罪,教儿子不谨。后来还是薄皇后下诏赦免了太子与梁王。

  可见汉朝法律实行的是,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律思想。整年的全国刑事案件,只有几百件,社会治安几乎达到了西周时期,盛世的状况。这同秦末血雨腥风,人嘶马鸣的残酷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对恢复发展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封建统治更加巩固。

  刘恒也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但对于北方匈奴的侵扰,汉帝国虽然无法以武力相抗衡,难以能够有效的防止匈奴的深入,对于北方边境仍采取防御战略。刘恒在坚持和亲的同时,加强了军事要地的防守,后来又接受大臣的建议;移民充实北部边区,鼓励臣民向边境输送粮食,解决了军需的供给制,同时还提出了;“募民徙塞屯田”的主张。也就是令大批内地人迁往边疆屯田,增加了边境的自卫能力。

  在汉帝国国势蒸蒸日上的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加重。为了巩固统治,刘恒又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王,而这之前分封的诸侯王实力已经逐步增强,势力日益膨胀,开始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面对这种状况,富有远见的君臣已经洞察到潜在的危机,并将危机消除于萌芽阶段,社会经济依然井井有条,安居乐业。

  公元前157年,执政二十三年的刘恒,去世于未央宫,享年四十六岁,葬于霸陵。(位于今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即今霸桥区席王街办毛西村西,当地人称为“凤凰嘴”)。

  正是这位推行仁政,忧苦万民的汉文帝刘恒,在他的努力之下,汉帝国成为了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的人间乐土。

  他为后人留下的帝国,也正在蒸蒸日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