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忆梦长安

梦长安下;长安兴衰史第十九章;隋朝覆灭

忆梦长安 孤王崔卫东 3401 2024-07-06 15:41

  隋朝,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它结束了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它又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政治、经济、文化推向了顶峰。

  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却二世而亡,隋王朝繁华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危机,又是什么缘故令帝国走向覆灭?

  据史料记载;公元604年,就在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病重之时,(杨广)谋害了自己的父亲,又假传皇帝诏令,杀害了已经被废黜的兄弟(杨勇),于同年七月,杨广登基称帝,史称;隋炀帝,开始了他波澜壮阔,却又毁誉难定的一生。

  杨广是隋文帝的次子,在隋朝建国之时被封为;晋王,隋朝初期在平定陈朝和抵御突厥的战争中立有大功,并逐渐笼络了一批属于自己的政治人才。

  隋文帝提倡节俭,可太子杨勇却生活奢侈腐化,渐渐被文帝疏远。而杨广表面上生活简朴,不动声色的赢得了父母的钟爱。

  而后,杨广又联络自己的政治势力,多次在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恶意中伤杨勇,终于使杨勇被废为庶人,自己则取而代之。

  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初很有政治抱负,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皇帝,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举措,下令搜集整理大量文化典籍,并建馆收藏,恢复学校,创立科举制,宣布免除妇女和奴婢的赋税,又沿着文帝的足迹继续开通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他还暂停执行十恶之条,废除连坐之罪,重新修订新律。

  此外,他还经略西域,开疆拓土,巩固统一,在执政期间,在全国设立管理周边少数民族的四公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这些措施对隋朝的强盛繁荣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据史料记载,公元604年隋炀帝登基至公元609年统治期间,隋帝国的经济达到了鼎盛。

  那么,把隋帝国推向鼎盛的隋炀帝为何又会导致帝国的覆灭呢,——这与隋炀帝的喜爱奢侈豪华,大肆炫耀的行为有很大的关系。

  隋炀帝继位的第二年,就开始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驰道,修复长城,这些本来都是巩固统治的重大工程,但因其滥用民力和大肆挥霍引发争议。

  单单一个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就每月征发二十万徭役,劳工们日夜不停的施工,建筑所需的高级材料皆是从大江南北运输而来,仅一根柱子就动用上千人去拖拉,南方的奇材异石、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也被输往洛阳,工程进展很快,但也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当一座巍峨壮丽的都城拔地而起时,广大人民却陷入了饥寒交迫的悲惨境地。

  在隋炀帝统治的十四年里,前后被征发的民夫大约一千万人,死者无数。同时,隋炀帝几乎每年都要到处巡游,南至江都,北出榆林,东过涿郡,西抵张掖,每次出行随从无数,舟车仪仗,极尽奢华,所经之地,人民饱受其害。

  此外,隋炀帝为了炫耀自己的富足,诱使少数民族入朝,命沿途州县供其生活所需,却分文不取。

  公元610年,西域使者和大批商人汇聚东都洛阳,隋炀帝设盛大的戏场演奏百戏,又令洛阳点缀市容,商人必须身着华美服饰,甚至卖菜的农夫也需用龙须席铺地,西域人经过酒食店时,店主要请其入座,吃饱喝足却分文不收。用如今的眼光去看,隋炀帝此举属于典型的面子工程,最终坑害的还是普通百姓。

  隋炀帝无止境的徭役需索,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走投无路的农民在隋炀帝征伐(高句gou丽)之时,终于举起了反抗的大旗。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早在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俯首称臣,而高句丽却阴奉阳违,并于598年,先发制人进攻辽西,引发了高句丽与隋朝的第一次战争。

  隋文帝派遣三十万兵士攻打高句丽,高句丽自知不敌,连忙上表谢罪,俯首称臣,于是得到了隋文帝的赦免。

  隋炀帝统治期间,在突厥可汗处发现了高句丽的使臣,开始意识到高句丽是中原潜在的威胁,于是决定彻底消除这一隐患。

  公元612年,隋炀帝以高句丽君主(高元)不肯入朝为借口,宣布对高句丽发动战争。

  为了进行这场战争,隋炀帝动用了全国的力量,为供应军需,隋炀帝命人在山东东莱海口督造战船三百余艘,工匠被迫站立于水中,昼夜赶工,自腰部以下腐烂生蛆,死者甚重。为了制造陆路运输的工具,又命河南、江淮等地的人民制造兵车万余辆并送到河北,以供装载衣甲帐幕,同时,还征发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将百姓口粮征收运往涿郡(今北京)。

  战船首尾相连,长达数千余里,山东诸郡负担尤重,牛车用完又征发人力推车,路途遥远,数十万劳工来来往往昼夜不息,途中尸骨堆积如山。

  大规模的征发和严酷的政令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就是隋炀帝发动的这三次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将隋王朝的统治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公元612年,第一次征伐高句丽,隋朝出兵一百余万人,兵锋直指高句丽的国都(今朝鲜平壤)。

  隋炀帝严令诸将,前线军事行动都应及时向他汇报,等待他的诏令行事,如此一来,因路途遥远以至于贻误战机,兵败如山倒,又加上粮草运输不继,最终,隋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

  公元613年,隋炀帝宣布第二次远征高句丽,这次隋军准备充分,双方于辽东激战,正当高句丽守军危急之时,隋朝贵族(杨玄感)在后方起兵反叛,进攻东都洛阳,隋炀帝慌忙下令撤军,而高句丽军趁势追击,最终隋兵伤亡惨重,再度无功而返。

  公元614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远征,这次隋军进展顺利,准备进攻平壤,高句丽不得不遣使乞降,但这时隋朝境内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遍布全国。在形势危机之下,隋炀帝只得匆匆与高句丽达成和议,班师回国,平息内乱。

  农民起义的烽火其实早在隋炀帝宣布攻打高勾丽时,就已经点燃,山东、河北一带作为出兵高句丽的主要地区,徭役兵役最重,加之当年发大水淹没数十郡,农民起义首先在这里爆发。

  公元611年,山东邹县农民(王薄)反对用兵高句丽,号召农民不要为隋炀帝送死,当时逃避征役的人大都归附于他。王薄起义后,今山东西北部与河北交界一带的农民也纷纷聚众起义。

  公元613年,正值隋炀帝第二次征伐高句丽,礼部尚书(杨玄感)在河南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督运军粮,看到百姓饱受徭役之苦,人心思变,遂乘机起兵,许多农夫因不堪劳苦,参加了他的队伍,一些达官贵戚子弟也纷纷前往归附,一时声势浩大。

  然而,杨玄感在西征关中的途中兵败身死,但他的起兵扩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为反隋势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三征高句丽后的两年里,农民起义由黄河下游向全国发展,迅速扩展到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珠江流域和闽江流域,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多达数百支,各地起义军的人数达到了百万之众,各路起义军由分散作战逐渐走向联合,逐渐形成了由(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三支主要队伍。

  隋炀帝在征集人马残酷镇压的同时,又不顾群臣的劝诫,于公元616年,第三次巡游江都,这时,一些对中央不满的贵族地主官僚,趁机纷纷起兵反隋,割据一方,其中以关中地区为最多,因而中原大乱。

  隋炀帝不敢北归,于是,在今天的南京修建(丹阳宫),欲图拒保江东,但随同将士都是关中人士,因怀念家乡时有逃亡。

  伴随着农民起义汹涌澎湃的浪潮,公元618年,隋朝大将(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缢杀隋炀帝,统治中国仅三十八年的隋王朝到此结束。

  隋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在夜空中划过,虽然短暂,但却灿烂无比。

  隋炀帝杨广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影响深远,他开通的大运河巩固了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联系。

  同时,他奢侈腐化,为追求享乐滥用民力,穷兵黩武致使百姓民不聊生,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隋炀帝杨广一生的所作所为,有人褒奖,有人唾骂,对于这位已故的君主,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对于我本人而言,身为国家君主,不能给普通百姓带来福音,就不是一个好的君王。

  但是,他为唐王朝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不争的事实。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