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今古学派之争
一出函谷关,尽是杨氏官。
蔡琰、高顺与关羽合兵一处一起前往西凉,并组织青壮维持秩序,打击如韩福一般的浪荡子十数支,为关羽、蔡琰赢得无数掌声。
而蔡琰也展露掌控江东商会的能力,将向各地郡府、士族募集而来的粮食统一发放,又将妇孺老弱统一用征调朔方商会、江东商会车辆运送,使得流民的速度快了不止一倍。
蔡琰每至一地都要跟关羽拜会当地长官及士族,当地官吏及士族言必称杨氏。
蔡琰才明白四世三公的强大,好在杨氏极力支持流民迁移,这才使得在隆冬季节少死许多。
“公子,咱们出粮出力,得名的却是那王德容,为何呢?”
一个博领深袍的弱冠少年看着进退有序的流民久久不言,其身旁一位衣着华贵绸缎的苍头不解的问道。
弱冠少年盈盈一笑,道:“杨氏四世三公皆依帝王而存,又依帝王兴,今乱世将起,杨氏也该重新寻找主人了。”
弱冠少年目光随着一道靓丽的身影而转移,又道:“大人传信:伯喈公之女易装前往西凉,又言江东商会实际掌权人是个女子,恐怕就是那个女人。”
“公子,那不是蔡虎公子?他是女人的?”
苍头突然明白:“他是蔡公之女,如此某这就去查探清楚。”
“不必,有些事情不必弄得那么清楚,知道就好。”
弱冠少年谓然一叹,又低声道:“杨氏之书,吾已读尽,听闻朔方学院多奇书、奇术,吾该去看看。”
“喏!”
弱冠少年整了整衣衫,跟着苍头随从大步走向蔡琰。
高顺见少年疾步而来下意识握剑防范,弱冠少年脚步不停,他身旁身着华贵衣袍的苍头目光一凝,下意识摸了摸右手拇指哥上玉扳指。
弱冠少年在离蔡琰十数步外施礼,道:“华阴杨修见过蔡世兄。”
“杨修,你是文先公的嫡子。”
蔡琰感受到杨修话里的别意顿时明白杨修得知自己的身份,还礼后道:“杨小弟为何至此?”
杨修对蔡琰应对很满意,道:“不瞒世兄,吾得到消息:华山贼郑甘闻听蔡世兄携金带银而来,欲下山劫掠。”
高顺闻言皱眉,问道:“流民经弘农入长安已是常事,商队也曾打点过郑甘,郑甘为何突然下山?”
杨修正色道:“据说是受人之托。”
“受人之托?”
蔡琰有些好奇:郑甘到底是为谁?自己吗?
杨修不再卖关子,道:“听闻守宫令携家带口欲至西凉,恐怕是为他而来。”
“守宫令,荀彧。”
高顺提醒蔡琰道:“明公曾言:文若乃王佐之才。”
蔡琰不解:“难道文若先生有仇家吗?”
杨修摇头:“恐怕是因为王公那句王佐之才,才为文若先生招来杀身之祸。”
“啊?”
高顺跟蔡琰都是一脸不解,杨修亦不再解释,道:“故此修特来求见文若先生。”
荀氏乃颍川豪门且其族中英才辈出,正是一个上升期家族态势。
“好。”
高顺看向蔡琰,他已习惯以蔡琰马首是瞻。
蔡琰略做考虑便答应,那夜小夭母女就是荀彧族人,关羽杀了韩福惊动荀彧,双方一见,叙说关系才晓得都跟王玢有关系,故结伴而行。
关羽跟蔡琰在抛头露面,实则是荀彧及荀氏子弟在背后出谋划策。
蔡琰带杨修去见荀彧,荀彧正在授学,为打算旅途上的舟车劳顿,荀彧及荀氏子弟都会在空暇时教授流民中的孩童学文识字。
“哦!没想到彧的命这么值钱。”
荀彧自嘲。
蔡琰想不明白,荀彧只一转眼便想明白其中的关节,是有人不想自己投靠西凉。
汉代经学有今古文之分。
秦始皇焚书后,汉代有一些老儒生凭记忆背诵出来一些经文,用当时通行的文字记录并整理出来,叫做“今文经”。
西汉成、哀之世,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了一部用古籀文字书写的《春秋左氏传》,再加上由孔壁所得的《仪礼》、《古文尚书》,和当时尚未立于学官的《毛诗》,便成了古文经的主要经典。
研习今文经的,叫今文学派,修读古文经的,叫古文学派。
今古文经不仅经文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其解说和观点差异甚大。
两派各按自己的观点注经立说和收徒讲学,渐成水火不相容之势,发展到相互指责、论辩,相攻如仇。
后来古文经也被立于学官,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两派的斗争更加经常和激烈了。
到东汉时今古文经并行,古文学派的影响迅速扩大。
郑玄进入经学界,正是处于今古文学派激烈斗争的形势之下。
经学讲究“师法”和“家法”:严守经师之说毫不走样,叫做师法;同一经师的不同学生又各自为家,故师法之下又讲家法,在遵从师法的前提下才能成一家之言。
故师法是追溯渊源的,家法是对师说的引伸与发展。
如此“疏不破注”,叠床架屋,致使一经就有数家,一家又有若干说,各讲各的一套,谬误百出,使后学者不知所从。
繁琐、支离、教条,成了经学的突出弊病。
郑玄起初从第五元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是属于今文经学派的。
后来他又跟张恭祖学习《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这是属于古文经学派的。
可见他并不专守一师之说,尊一家之言,而是博学多师,兼收并蓄。
他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善而从。
在受禁锢的14年中,郑玄遍注群经。
郑注出现以后,原来各守门户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便逐渐不再为人们所信了。他在当时不仅集古文经学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
郑学的出现,使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变化,它使经学进入了一个“统一时代”。
而王玢在朔方大肆传播新学,中原诸士族遂明面上坐视不理,可骨子里却深为抵触,臧洪因此才疏离王玢。
这也是十常侍特别青睐王玢的原因。
如今的袁氏、杨氏都受益于古文经学统一,自然不愿再有新学起。
郑玄所注的古文经学费氏《易》流行,而今文经的施、孟、梁邱三家《易》便废止了;郑注《古文尚书》流传,而今文经的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尚书》便散失了;郑玄笺注了古文经的《毛诗》,而今文经的齐、鲁、韩三家的《诗》也就不显。
古文经学统一,使得许多士族上升的趋势一落千丈。
最显名的就是大学者何休被称为学海,17注《春秋公羊解诂》,被郑玄一一辩倒,公羊学从此落寞,古文学的《孝经》、《论语》、《周易》、《三礼》、《尚书》得以传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