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光熹疑云:第二节 博弈·引狼入室
何进已经被眼下的这种局面搞得焦头烂额。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妹妹何皇后是站在宦官一边的,连同何皇后的同母兄何苗也是倾向于联合宦官,如果自己再加入宦官势力,那么外戚和士族势必会彻底决裂,而第一个为这种决裂祭旗的很有可能就是自己。
虽说这些士族集团的子弟很多都投靠在自己这里,但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监视呢,如果自己在政治上做了违背他们利益的事情,这帮人可能立马就会对自己亮出屠刀。
要继续保持和士族的合作,那就要按照士族们的要求肃清宦官。但是这样就会和宦官集团翻脸,宦官集团可是掌握着禁军,自己之前就差点被他们干掉,如此一来更是必死无疑。似乎自己俨然已经走到了一个死局当中,横竖都是死了。
正在何进苦苦思索着到底应该走哪条路的时候,转机忽然就来了,有一个人向何进提出了一个似乎可以拯救他与水火之中的计谋!那么是什么人向何进提出了什么样的计谋呢?
根据史书记载,正是袁绍向何进建议召地方军阀进京勤王。这个建议一提出,何进估计是立马拍案叫绝!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何进心里有没有想过这个方案,但即使他考虑过这种方案,在那种情况下也不可能自己提出,不然有可能死的更快,因为这个方案明显是既不利于宦官集团、也不利于士族集团。而现在不同了,是士族集团的重要代表袁绍给他提出了这个方案,这可是正中何进的下怀!
那么这个方案对何进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他如此愉快的就接受了呢?首先,何进现在的处境是被夹在了宦官和士族的中间,宦官要他向左,士族要他向右,无论他朝向哪边,都会和另外一方彻底翻脸。而翻脸的结果就是他可能立马被干掉,因为他在朝廷并没有很深的政治根基,因此不管哪一方,想要除掉他都比较容易。所以此刻何进迫切的需要第三方势力进来搅局,把自己这种两难的选择交给第三方,而自己从中斡旋,这样局面就会对自己有利。其次,当前自己之所以受制于人,无非就是因为自己手里没有过硬的枪杆子,宦官们掌握着禁军,而外朝的政治系统则在士族的控制下运行,自己完全没有什么可以依仗的优势资源。而如果召地方军阀进京,就会大大加强自身的武装力量,这样局面就会由于各方角力而趋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而对何进的利益来说,稳定压倒一切!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何进也必须要防范一件事情,那就是地方军阀进京之后是否还可以受他何进的控制,要确保地方军阀不会和宦官或者士族们搞到一起,否则自己的处境就会更加危险。
要避免这个风险,就需要在进京的人选问题上非常小心,一旦出了什么纰漏,那结局就是引火烧身,所以何进和袁绍针对进京人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且制定了一个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非常关键,那就是袁绍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要知道这个建议可是明显对士族集团不利的,本来士族集团的权力竞争对手主要就是宦官势力,而如果再征召地方军阀进京,那就是说又多了一个人要参与进来分蛋糕,本来现在就是狼多肉少的局面,袁绍作为士族集团的代表怎么还会继续往里拉人,这似乎不符合袁绍自身的利益。
在很多的分析中,都是很简单的认为袁绍比较愚蠢,所以就提出了这个建议。事实当然不会如此简单,作为后人,我们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所以总是会居高临下的评判古人的所作所为,然而如果真正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就会发现每一个决策都是那么的理性,那么的现实。
要看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来看看袁大公子的处境。袁绍是名门之后自然无需再多说,而此时他的叔叔袁隗也已经官居太傅,并且朝廷已经在名义上形成了一个何进加袁隗的辅政格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辅政格局仅仅存在于“名义上”而已。前面已经提到了,皇太后深居宫中,而且偏向宦官,皇帝年幼,没有自己的决断能力,那么所谓的何进和袁隗共同辅政其实就是一个空头支票。因为,皇太后、皇帝都掌握在宦官的手里,而且宦官还掌握着禁军,所以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袁氏家族虽然参与辅政,然而却处处受到宦官的节制。
面对这种局势,袁绍作为袁氏家族的后起之秀,未来的家族代表,自然要想办法为家族争取到最大的权力,这当然也是为他自己谋取政治利益。而召地方军阀进京,就是他面对这种局势所走出的一招险棋,也完全可以算是一招妙棋。
我们总说,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那么这些门生、故吏到底都有谁呢?其实,袁绍这次向何进建议的入京人选就是袁氏家族的“故吏”,这个人就是董卓。董卓曾经给袁绍的叔叔袁隗担任过掾吏,而且后来还获得了袁隗的推荐,担任了地方大员,所以董卓和袁氏家族其实是关系十分密切。当然了,在召谁入京这个问题上,袁氏家族应该还有更好的人选,但是他们必须要考虑到何进的想法,如果他们所提出的这个人何进不认可,那么计划也是无法实施的。
而董卓这个人选之所以也可以获得何进的认可,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何进本人曾经参与凉州平叛的军事行动,董卓也曾经是何进的下属,所以何进和董卓是有故交的;其二,何进和董卓出生都不显贵,董卓的父亲只是在地方上担任过县尉这样的小官,因此以当时中央朝廷这些士大夫们的门第情节,绝对不会结交董卓这样的卑微粗野之人,所以董卓和士族们就很难联合起来;其三,由于凉州之乱这样的历史原因,导致凉州系的军阀和宦官们是势同水火,难以相容,尽管董卓私下里也向宦官们行贿来换取功名,然而从大的政治立场上来说,双方始终都是对立的状态。
基于以上的种种情况,何进和袁绍都认可了由董卓作为进京勤王的主要人选。当然了,何进和袁绍对于召军阀入京这步棋往后的走法实际上是各怀鬼胎。袁绍想要借军阀之力壮大自己袁家的势力,同时也可以消灭宦官,这样就会让袁氏家族利益最大化。而何进则是想凭借地方军阀的势力来搞平衡,实际上何进根本就没有想要彻底肃清宦官,因为一旦宦官被肃清,那么士族集团,尤其是袁氏家族必然会权倾朝野,自己也将完全丧失对他们的控制。所以,对于何进来说,征召地方军阀入京,是一个谈判筹码,而谈判的对象则不仅仅是宦官集团,也包括了士族集团。
那么,召地方军阀进京的方案是否有人反对,又是以什么样的理由反对呢?正如前文所说,由于这个方案是明显不符合广大士族成员利益的,所以这个方案一经提出,朝野之中可谓是一片反对之声,主簿陈琳、侍御史郑泰、尚书卢植等人都劝谏何进不要召外兵进京,认为何进身居要职,手握重兵,要诛杀宦官,只要当机立断即可,不必引进外兵,而且董卓进京必为祸乱。
这些反对的士族们和何进的意见不同是很正常的,而且他们的说法也很有道理,但是因为大家分属不同的政治集团,所面临的处境也各不相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同。而他们反对何进的同时其实也就反对了袁氏家族这样的老牌资深士族成员,这就体现出了士族集团在政治斗争中的一些特点。
特点一,相对于宦官和外戚,士族集团离权力核心较远,因此在利用最高权力的名义方面,有一定劣势,可以看到这些士族只能是反对何进的提议,尽管他们的反对理由可能的确合理,然而他们却无法决策,因为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他们很难以天子的名义发布什么决策;特点二,士族集团由于人数众多,派系林立,因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往往是几个大家族彼此协调、达到一种政治平衡,这一点从其他士族成员反对袁家就可以看出来。特点三,中央的士族集团和地方士族集团存在天然矛盾,这里所说的中央、地方并不是行政概念,也不是区域概念,而是一个实力概念。一个家族,如果实力强大,自然会想办法进中央做官,而不会满足于偏安一方,因此,中央朝政,就会把持在几十个大家族手中,而实力较小的士族家族,则只能龟缩在一郡、一县里,因此,这种矛盾实际上是大家族想保持自身利益持续和小家族想要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的矛盾,这也就是这些中央朝廷的士族们反对征召地方势力进京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这种中央士族与地方士族之间的实力对比,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也开始发生变化,经过了凉州之乱和黄巾起义,许多地方士族开始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渐渐的不再听从中央的调遣和安排。
而此时,由于士族集团的这些特点,导致其内部的矛盾开始激化。袁氏家族在考虑如何扩大自身政治势力的时候,就不仅仅是想要去抢夺宦官们的政治利益,而是把其他的士族成员也列为抢夺的对象,而招募董卓这样的“故吏”进京勤王,其本质就是为了增强自身家族的势力,好在接下来的权斗大战中占据优势。
尽管除了袁氏家族以外,朝堂上的其他士族成员对于征召外臣入京的方案是一片反对之声,然而这样的反对只会更加坚定何进召董卓进京的念头。对于何进来说,所谓的诛杀宦官只不过是忽悠这些士族们同意他征召外臣的一个幌子,何进征召外臣入京的真正目的还是增强自身的武装实力,并且让自己可以在几派势力之间搞平衡,玩弄权术。在何进看来,这些士族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手握重兵,纯粹就是胡扯,因为这些权力都基本只停留在名义上,如果自己真的手握重兵,又怎么会受制于你们这些士族和宦官。所谓当机立断诛杀宦官,那更是这些士族们的阴谋而已,这帮士族逼迫自己诛杀宦官,无非就想要借助他何进的名义去扩展自身的政治版图,而一旦自己和宦官翻脸,导致外戚宦官们鱼死网破,那这些士族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简直是不要太阴险。所以何进完全不理会这些士族的反对之声,他最终还是联合袁绍向董卓发出了橄榄枝,召他进京勤王。
于是,董卓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