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祸起中平:第五节 登基·暗流涌动
蹇硕不选择与何进火拼,除了忌惮禁军高层中存在大量的士族成员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蹇硕认为自己依然有翻盘的机会。
谋杀何进的计划失败,标志着宦官内部的分裂态势加剧,再加上外戚和士族的联合,蹇硕已经无法阻挡刘辩成为新任皇帝了。因此,就在汉灵帝驾崩的两天之后,也就是四月十三日,刘辩就继承了皇位,成了新任大汉皇帝,史称汉少帝。
关于这个大汉的新皇帝,前面也介绍过,刘辩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所生,因为何皇后在生刘辩的时候还不是皇后,所以刘辩本来也是庶出,然而母以子贵,何氏因为生了儿子而地位不断上升,最终成为了皇后。
其实,在刘辩出生之前,汉灵帝也有过一些儿子,但都不幸夭折。因此当刘辩出生的时候,汉灵帝为了保全这个儿子,就将他寄养在道人史子眇家里,也不敢叫他的真名,只叫他“史侯”。
刘辩的母亲何氏出生于屠户之家,史书上记载她性格倔强忌妒,再加上又生了皇子,因此宫中的嫔妃、宫女们都很怕她。何氏受宠于宫中之后,她的一些亲戚们也就跟着地位显赫起来。这其中的代表就是何进、何苗。
何进、何苗都是何皇后的兄长,也就是刘辩的舅舅。然而何进和何苗却没有血缘关系,因为这个何苗本来姓朱,是何皇后的同母兄长,只是后来何母又改嫁到何家,何皇后才又和何进有了兄妹关系。后来,由于何皇后的关系,何进担任了大将军的职务,而何苗则担任了地位较低的车骑将军职务。
从何进、何苗这个政治布局来看,何皇后虽然出生卑微,却是一个非常不简单的女人。首先在后宫的政治斗争中,她可以和宦官们联合起来,在宋皇后被废除后得到了皇后的位置。其次在外朝又将自己的两个兄长都推举到军事要职,而且这两个人一个是何家的兄长,一个是朱家的兄长,很难团结起来,这样自己就可以居中调解而不至于大权旁落。从这种政治运作的能力来看,她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手段的女人。然而历史总是带有一点黑色幽默的色彩,她的这种布局在最初成就了她,也在最后毁灭了她。
因为何进、何苗的这种关系,确实十分微妙。在权力斗争的战场上,即使是亲兄弟,也会反目成仇,而何进与何苗的这种关系,本身就是存在裂缝的。因此,这种关系在后来被居心叵测的人反复利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按说现在的局面,不管是刘辩、何皇后,还是宦官和士族们都应该是皆大欢喜。因为刘辩做了皇帝,何氏外戚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外戚”,而士族们所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也得以实行,宦官中那些和刘协有过节的人也不必再担心会被秋后算账。唯一要为这场庆典拿出来祭旗的人,就是蹇硕,只要他一死,那么大汉王朝就可以在当前这种平衡中继续再维持下去,至于那个刘协,给他封个什么王爵,养尊处优也不算亏待他了。
于是,朝廷便开始大肆进行封赏,在拥立新君的过程中出过力的人都获得了嘉奖,刘协也被封为渤海王,受到了朝廷的安抚。而袁氏家族,更是在这一次政权交替中收益满满,袁隗被任命为太傅,和大将军何进一同辅政,参录尚书事。中军校尉袁绍,被任命为司隶校尉,而他的弟弟袁术则继任虎贲中郎将这一职位。
关于袁隗、袁绍以及袁术这三个人所担任的这些官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先说袁隗,他之前担任的是军事官职后将军,现在成为了太傅并参录尚书事。太傅这个官职,始于西周,是当时朝廷的辅佐大臣以及帝王的老师,所以级别是非常高的。到了东汉,从名义上来说,太傅的定义和西周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不过这个时期,太傅这个职位已经成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职,通常不具有实际的权力。当时的朝廷官职序列中,地位最高的是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而这个太傅,是位在三公之上的,事实上不仅仅是太傅,何进担任的大将军也是位在三公之上的,只是这些官职并非朝廷的常设官职,只是偶尔会有,因人而设。虽说太傅这个职位是属于一个荣誉性职位,一般不具有实权,然而这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比如袁隗所担任的这个太傅,就是有实权的,而且权力还不小,因为除了太傅的头衔,袁隗还有一个角色叫做录尚书事,这个录尚书事的职位实际上有点类似于皇帝的秘书处中的秘书长,是协助皇帝处理具体政务的一个职位。袁隗以太傅之身兼录尚书事,实际上就是和大将军何进一同掌控了朝廷政局,算是标准的权倾朝野。再说袁绍,他现在担任的这个司隶校尉,可以算是司隶地区的最高监察长官,与其他州的刺史类似,只不过由于司隶州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一个州,京都雒阳所在,所以司隶地区的最高监察长官不叫刺史而叫做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管理着一支一千多人的部队,可以在京师地区行使搜查、逮捕等权力,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东汉时期发生的关键政治事件,司隶校尉往往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后来看袁术,袁术接替了兄长袁绍担任虎贲中郎将的职位,这个职位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个武官,主要的职责就是守卫皇宫,通常会统领大概200余人的禁军,负责皇宫某一区域的护卫工作。
从袁氏家族这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新君继位是一个大规模权力交接的过程,一大批人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晋升、优待。自然,也必然会有许多人因为这场变动而身首异处。
赏完了之后,就要罚了,罚的对象很清楚,就是蹇硕以及蹇硕的同党,这帮人在由谁来做皇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那必然要追究到底。罪魁祸首蹇硕,也自然是难逃一死,满朝文武似乎都认为应当杀掉蹇硕。然而蹇硕的同党要怎么处理,就比较复杂了,因为要处理蹇硕的同党,就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同党是谁,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处理。
那么都是哪些人可以算是蹇硕的同党呢?
先看外戚集团。在外戚集团中,可以算是蹇硕同党的非董太后莫属,董太后此时准确的称谓应当是董太皇太后,因为他是先皇的母亲,现任皇帝刘辩的祖母。刘协是由这个董太皇太后抚养长大的,因此在立储的问题上,她一直都是刘协的支持者,这就和蹇硕的政治立场是高度一致的,既然政治立场一致,那就可以算是同党了,所以董太后是必须要处理的。
士族集团之中也必然有支持刘协的势力,例如骠骑将军董重,他是董太后的侄子,自然支持刘协继位。也因此可以算是蹇硕的同党了。
再看宦官集团。这个很简单,蹇硕本身就是宦官头目,因此自然是有一帮宦官是蹇硕的同党,而且我们知道,董太后深居宫中,也是由宦官侍奉的,那么侍奉董太后的这些宦官就也会因为自身的政治立场和蹇硕成为同党。
除了外戚、士族、宦官,其实这里还有一股势力非常重要,那就是禁军。在东汉时期,其实并不存在一个成形的军方政治集团,因为军队一旦形成政治集团,就会对国家政权产生非常致命的威胁,所以汉朝政府一直都是通过各种方式分化、压制军方势力,极力避免出现军方的政治强人。然而如果这种分化,压制的体系出现了问题,那事态的发展可能就会完全失控。
蹇硕作为这一批禁军的主要创建人,必然在禁军系统中有许多亲信,而且这一批禁军在政治上还是倾向于刘协的,所以肃清禁军其实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禁军在当时毕竟是雒阳最强大的武装集团,岂是这么容易就肃清的,谁想要肃清禁军,结果可能自己先被肃清了。所以这个问题实在是非常敏感,敏感到大家一开始都不会主动去提这个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莫能两可的处理方式,导致了后来一系列事情的发生。
经过讨论,已经掌握政治话语权的刘辩势力认为要确保刘辩的皇位稳定,就要将蹇硕为代表的刘协势力进行肃清。
首先需要处理的,就是董太后。因为董太后可以算是刘协势力中地位最高的一个人,然而她又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婆,所以先处理她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处理董太后会产生很大的政治影响,又不会招致激烈的对抗。只是董太后由于地位崇高,是先皇的母亲,太皇太后,因此处理方式不能有失礼法。于是,大家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得出的处理意见只是将她从宫中赶了出去,取消了她的一些特殊待遇,让她回老家静养去了。董太后一旦离开了权力核心,其影响力自然就很快消失了。
然后就是相关的士族集团成员,例如董重。这些人要肃清也比较容易,这些人虽然在朝廷中担任着这样那样的官职,但事实上却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只要以皇帝刘辩的名义下一道诏书,那就罢官的罢官、降职的降职。而这个董重,失去了董太后这个大后台,自己虽然担任骠骑将军,事实上也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了。何进带兵围了董重的骠骑将军府,宣布皇帝诏书,免除董重的一切职务。董重也知道大限已到,于是就拔剑自刎了。
没过多久,外戚和士族中的蹇硕同党,就肃清的肃清、投诚的投诚了。接下来就轮到宦官了。但是在如何处理宦官中的蹇硕同党这个问题上,矛盾出现了。而这个矛盾,也就是蹇硕所等待的翻盘机会。
如何肃清宦官集团中的蹇硕势力,在宦官们看来似乎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宦官之中虽说存在各种各样的派系,然而各派势力中的成员又是相互交织的。例如张让,他虽然支持刘辩做皇帝,然而却也曾经服侍过董太后,所以如果严格追查蹇硕余党,那张让这种服侍过董太后的宦官恐怕也要牵连进去,因为宦官势力本来就是一滩浑水,各个派系之间根本没有泾渭分明,所以很难分清楚到底谁是真正的蹇硕同党,而如果肃清蹇硕的问题搞扩大化,那恐怕大部分宦官都要牵连进去。因此,从宦官的角度来看,只要杀掉蹇硕一个人就够了,至于其他人,就疑罪从无了。简而言之,宦官们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就是息事宁人,无需追查,也没必要肃清,坏人只有蹇硕一个。
而对于这种看法,士族集团则非常不认可,他们认为这些宦官简直就是天下祸源,正是这些人在皇宫内部颠倒是非胡作非为才导致江山不稳,因此一定要借助这次机会尽可能肃清蹇硕的宦官遗党。也就是说,士族集团是希望肃清蹇硕宦官同党这个运动扩大化。
再看何家这帮外戚。在如何处理宦官的问题上,何家俨然已经有分化的倾向了,一派是以何皇后、车骑将军何苗为代表,完全支持宦官的建议,只杀蹇硕一人,其他人不过问。而另外一派则是大将军何进,他倾向于士族集团的建议,要在宦官中搞一个肃清运动。何进之所以有这样想法,一方面是因为如果宦官势力过于庞大就会影响到他的权力,因此他想借机削弱宦官势力。另外一方面就是何进不久前刚刚遭到宦官暗杀,至今心有余悸,所以他想要大批肃清宦官,以此来报复宦官集团并树立自己的威信。这样一来,继宦官集团之后,外戚集团也出现了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