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西汉长歌

第084集:第一功臣

西汉长歌 槿贤 2780 2024-07-06 15:46

  书接前文。

  我们讲完了三位敌对阵营里的人物最后的下场如何,其实在项羽的阵营里,还有一位大人物,他和季布一样,也屡次把刘邦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他就是钟离昧。钟离昧的下场如何,我们后文书慢慢讲。

  如今刘邦封完了王,封完了侯,解决完了敌对势力的问题,刘邦开始打算给他的功臣们排个座位。那么问题来了,谁是那个领头者?谁是那个第一功臣?

  无疑,谁都想当第一功臣,我们先来一个“海选”,看看如果刘邦选第一功臣,他会在那些人里选。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第一功臣嘛,肯定就是在功臣里选。这是底线,往上抬一抬,我们就会发现,刘邦的功臣里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封王,一个是封侯。

  封王的是有大军功的,其中就包括韩信、彭越、英布之类。在封王的功臣里,我们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刘邦真心想封的,比如说赵王张耳。不过张耳汉五年当了赵王后一年多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张敖继续当赵王,还娶了刘邦唯一一个女儿鲁元公主为妻,是刘邦的女婿。张耳是刘邦的老朋友,是刘邦游侠时代的偶像,后来两个人又成了亲家,关系更近了,这是刘邦真心想封的王。

  第二类就是刘邦半想半不想封的王,比如说韩王信。当年韩王信要去打韩国的这块地,刘邦是通过“许封”的方式调动起了韩王信的积极性,说只要打下韩国的地,你就是韩王,当时韩国的地还在项羽手里。这样,韩王信打韩国非常顺利,这就是刘邦用到韩王信的时候,他想给他封王,也是一种政治手段。但是他当了皇帝后,韩王信马上就被刘邦拆迁走了,从原来的韩国到了代国,去抵御匈奴了。韩国属于中原地带,而且离洛阳很近,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刘邦自然不放心非自己的亲信在那里当王。

  还有一类王就是刘邦打心眼里不想封的王,比如说韩信。韩信求封假齐王的时候刘邦当着韩信的使者的面“掷书于地”破口大骂,原因就是因为刘邦觉得韩信是自己的部下,打灭了齐国就应该带着兵和自己会和,可是自己在荥阳和项羽死磕,韩信来还要谈条件,要封齐王,刘邦自然心里不爽,也十分不愿意封韩信为齐王。齐国是什么地方?韩信又是什么人?刘邦肯定不放心把这个既不是自己的近臣而且能力还很大的人封到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去,但是刘邦又不能不封,不然韩信不来帮忙打项羽。所以刘邦只好违心的在别人踩了他两脚之后封了韩信为齐王。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选第一功臣,那就不会在这些王里选,刘邦封了他们为王,尽管也有信任的和真心封的,可是大多数还是刘邦从战乱到和平年代的过度手段,避免突然取消持续了好几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而引发社会免疫系统的排异现象。秦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秦始皇的做法就触犯了社会免疫系统的排异功能。

  这样,刘邦只会从那些侯爷里选第一功臣了。在这二十九位列侯里,谁进入了第一功臣候选人行列呢?刚刚好是前四名:曹参、张良、周勃、萧何。

  曹参之所以可以进入第一功臣候选人的行列,其一是因为他的食邑在所有的列侯中是最高的。其二是因为他的战功是所有列侯中最多的。其三是因为刘邦对他有着同别人不一样的感情。

  刘邦对曹参首先是信任,再者,刘邦对曹参还有感激之情,感念曹参为汉家天下立下的汗马功劳。后文书我们还会讲,刘邦在把齐王韩信迁到楚国当楚王后,齐国就空了出来,封给了他的庶长子刘肥。但是刘肥没有执政经验,于是刘邦就给刘肥派了一个很得力的相国,那就是曹参。其实曹参不在中央任职而到齐国去当二把手,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就是和这次第一功臣的选择有关。曹参在刘邦眼里,就是一个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的人,他等同于把齐国和他的儿子托付给了曹参。曹参的工作也确实很出色,除了在军事上为汉家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政治上也为保刘姓江山永固提出了长治久安的方略。这些我们后文书慢慢讲。

  张良得以进入第一功臣候选人行列,那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张良是刘邦最喜欢的谋士,他唯独对张良毕恭毕敬,对其他人那基本上就是想骂就骂。

  其二,张良是一个非常让刘邦放心的人物。刘邦作为君主,而且是一个很优秀的君主,他对于他的手下的某些人是一直存有怀疑的,比如说手握军权的韩信,手握政权的萧何,这些手握大权的臣子自然会让刘邦猜疑。另外还有一些性格外露,追着刘邦要加班费的,比如说垓下之战前刘邦打到固陵,被项羽狠狠地反击,躲在城里不敢出来,叫彭越来,彭越不来;叫韩信来,韩信也不来。刘邦害怕了,在张良的指点下,刘邦给他们两个人发了加班费,增加了封地,两个人来了。这些在刘邦屁股后面追着要加班费的,除了得不到刘邦的信任,还会让刘邦怀疑和反感。

  张良是一个谋士,一个参谋,既不能调兵,也不能主政,只是在君王身边动动嘴皮子出个计策,君王采不采用那是君王的事。对于这样一个手里没有实权的人,而且还不张扬,我们说过张良一共有十三件大功,可是张良从来没有明说或者暗示刘邦给自己什么,这也使得张良留下了不慕名利恬淡寡欲的美名。既然如此,刘邦为什么还会怀疑他呢?张良只会得到刘邦大量的信任和喜欢。

  其三,张良的封地是破例自选的,刚开始还说食邑三万户。得此殊荣,唯有张良。

  其四,刘邦对张良也有不同于其他人的感情。刘邦和张良之间存在着一层师生关系,张良教会了刘邦很多,从最简单的读书习字,让刘邦至少能完整地看完一整封信,到让刘邦从求别人封自己,到自己封别人。张良的每一条计策,对应的就是刘邦每一次的麻烦和磨难,这也相应的长了刘邦的见识,让刘邦学会了如何克服称帝道路上的重重阻碍。这也是刘邦对张良如同尊重老师一般的尊重和敬重。

  周勃和刘邦的其他兄弟们几乎有着相同的出身和相同的资本,他为何能脱颖而出呢?

  其一,刘邦对周勃有一个单独的评价,那就是说他虽然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这是刘邦临终前说的话,不过这句话有些问题,刘邦说安定刘氏江山的是周勃,那么他首先要预料到刘氏江山有危机,一个将死之人会预料到自己死后会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吗?未置可否。但足以证明周勃在刘邦心目中的位置。

  另外,刘邦活得好好的时候对周勃也有一个评价,就是我们前文书讲过的,周勃没有多少文化,还瞧不起文化人。每次见儒者,他自己坐在最尊贵的位子上,把那些儒者骂一通,然后说“有话快说”。但是刘邦认为周勃可以委托大事。在垓下之战时,周勃独自统领了左后军参加了这场大战,说明刘邦对周勃还是另眼相看的。

  其二,刘邦对周勃的情感别有一番风味。刘邦对周勃,那是一种信赖,比信任还要高一个档次。临终前,他还把自己的江山托付给了周勃。我们说过,周勃在后期吕氏掌权后的确为汉室江山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负刘邦的嘱托。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