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西汉长歌

第112集:用人之道

西汉长歌 槿贤 2841 2024-07-06 15:46

  书接前文。

  除了要有站在聚光灯下表演的勇气和自信外,一个优秀的演员最重要的是演技精湛。刘邦演过不少戏,有的是演给敌人看的,有的是演给自己人看的,还有是为天下人看的。刘邦演戏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一个政客,只有抓住了权力,他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刘邦也是个凡人,他也有七情六欲,甚至还有很重的市井之气,但是刘邦最大的能耐就是会压制自己的私欲,始终以政治安全感放在第一位。

  鸿门宴上,他肯屈膝一拜,双手献上先入关中的胜利果实,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脑袋,给自己盲目的勇气和自信买单。

  广武对峙时,面对项羽要煮了自己的父亲,刘邦强做淡定说了那番话,但是刘邦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项羽射中了自己的胸部时,刘邦捂脚喊痛,就是怕动摇了军心。

  刘邦的戏看似洒脱,其实背后是一个政客满满的血与泪。

  刘邦成功的秘诀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他的阵营里,有军事家,有政治家,有谋略家,还有外交家。刘邦的集团成分丰富,为刘邦提供了各个方面的人才。

  能组成这样一支优秀的团队,刘邦也需要一定的吸纳水平。首先,刘邦的集团之所以成分丰富,那是因为他能够容纳下来自不同阵营,不同国家的人才。除了跟着他从沛县打出来的兄弟外,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收揽的人才都是来自不同阵营,不同国家的。比如说韩信,这是从项羽阵营那边过来的。再比如张良,他的国籍是韩国。刘邦这样的海纳百川,最终才能促成这个完美的集团。

  能够吸才,最重要的还是纳才。刘邦对手下人虽然傲慢,但是面对真正的大才,刘邦的态度一向很谦虚。这就是在凝聚人心。而且他从来都不在意臣子对自己的态度,无论手下的臣子说话多难听,只要提出的建议可用,刘邦就用。比如说我们前文书讲过的郦食其,郦食其和刘邦刚见面时,刘邦态度很不客气,郦食其的态度更不客气,但是郦食其提出来的攻打陈留的办法非常好,刘邦采用了,打下陈留就给郦食其记了大功,封他做广野君。

  刘邦用人还有一个特点,不记私仇。刘邦也会记仇,但是在大事,尤其是国家大事面前,刘邦是非常清醒和理智的。比如说王陵。王陵也是当年有可能当上沛县起义军头领的候选人之一,但最终刘邦当上了沛公。刘邦对王陵非常敬重,常常以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王陵,可见刘邦是很欣赏王陵的,王陵也具有一定的才华。但是王陵不买刘邦的账,在刘邦起兵后,王陵并没有加入刘邦,自己拉起一支队伍来单干。这就错失了早早加入刘邦阵营成为老革命的机会,尽管王陵也是沛县派系里的,可他要比萧何、曹参、周勃他们受到的待遇差一些。

  后来楚汉相争开始,天下那么多的武装势力,最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只剩下楚汉两家了,王陵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被其他势力吃掉,这才加入了刘邦阵营。

  王陵虽然加入了刘邦阵营,但是他和刘邦的头号仇人雍齿走得近,对于主公的仇人,其他手下人都躲着走,生怕牵连着自己也让主公讨厌,但是王陵就是和主公的仇人天天凑在一起,不管这是不是主公的仇人,反正这是我朋友。王陵的刚直也就体现在这里了,这份刚直后来让王陵付出了代价。

  等到刘邦打下天下来之后分封功臣时,王陵是最晚被封侯的,险些连个侯爷都当不上,但当吕后问起往后的丞相人选时,刘邦还是把王陵列入其中,让他和陈平一起辅佐朝政。

  此外,刘邦能够做到一点,收放有度。对于手底下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给他权力让他去发展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什么时候应该把权力收回来保证自己的统治稳固。

  古时候的大全无非就是军政两方面,刘邦的收放有度主要表现在他这个集团的军权上。军权在战乱年代很实惠,刘邦也最需要军事实力,于是他放手给了韩信军权,让他去打仗,扩大领地和军事实力。而在此期间,刘邦还“定期抽血”,一旦韩信发展起来了势力,刘邦就马上吸收这部分势力以补充自己,接着让韩信继续发展。这样,刘邦不但保证了自己在战场上能够有和项羽打的资本,还能牢牢地控制住韩信这个不安定的因素。

  天下平定后,刘邦马上把韩信手里的军权收上来,给了自己的政权核心班底成员。虽然这不是什么很光明的手段,但最终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我们提到了刘邦政权的核心班底,也就是我们多次提到的沛县班底,刘邦把自己集团的军政大权都放在了这个班底里。我们看西汉初年刘邦时代的三公就能明白:相国、太尉和御史大夫。相国是行政一把手,太尉是国家最高军衔,御史大夫也就是副丞相。

  刘邦时代的相国有萧何、曹参、王陵、陈平,除了陈平外,其他都是沛县班底成员。

  太尉有卢绾、周勃、灌婴,这些人也都是沛县班底成员。

  御史大夫有周苛、周昌、任敖,他们也是沛县班底成员。

  由此可见,无论刘邦的集团处于什么时代,获得成功还是遭遇挫败,沛县班底永远都是刘邦集团的主心骨。这样,无论其他派系里有谁叛乱,刘邦的政权都不会垮掉。

  手下有一批人才还不够,关键是能否很好的用起来。能否用好人才,首先就是主公的态度和心态如何。

  刘邦对于手下的人才是什么态度呢?那就是扬长避短,发挥这个人才的优势,将其最大化利用,用在恰当的地方。

  他知道萧何很会治理国家,于是让萧何治理汉中巴蜀自己关中的大片土地。他知道韩信很会打仗,于是给了韩信一支军队,打下了汉朝三分之二的疆土。他知道张良陈平擅长出谋划策,就把他们就在身边,遇到问题左右问计,最终化险为夷。

  刘邦虽然对自己手下的人才不存在任何偏见,只要进了汉营大家就是一家人,但我们说过,真正和刘邦是一家人的只有沛县派系,诸侯派系直接站在了刘邦政治安全范围之外,而六国派系,虽然现在刘邦的政治安全范围之内,但是顶多和刘邦是邻居,刘邦和沛县班底成员那才是关起门来过日子的一家人,刘邦临终前托付自己的江山社稷时,义无反顾地把它们托付给了沛县班底成员,即便属于六国派系的陈平也在内,但也只是个辅助。这也就说明了一点,刘邦在招聘人才时一视同仁,但在使用期间会采用分别对待的方式。这个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两条:才华与重用度相对应,能力与防范度相对应。

  刘邦眼里的人才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人中极品,一个是人中翘楚。

  极品一类的就比如汉初三杰,灭楚三杰,他们都得到了大用。翘楚一类的就比如周勃、灌婴、樊哙、夏侯婴等,他们的才华也比较出众,但还没达到出类拔萃,他们得到了刘邦的重用。而能力和才华不一样,能力意味着威胁性,而且都离不开“权”这个字。

  谁的能力威胁到了刘邦的政治安全感呢?灭楚三杰,他们很有能力,有战功,有军权,刘邦不放心他们,打仗时尽管大用,战乱时代一结束,他们也就先后被除掉了。萧何也是因为有权,他被小小的猜疑过。唯独张良,因为无权,刘邦大用不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