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文。
韩信的这番话显然是镇住了众将,他们感觉这次不是闹着玩的,是规规矩矩地要拜个正经的大将了。刘邦看在眼里,暗自点头,看来韩信能镇住自己手下这些个一向自视甚高的兄弟,还是有些本事和魄力的。一个大将军,尤其是一个初来乍到的大将军,要统御三军,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君主放心,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值得将三军托付于自己。于是刘邦和韩信就有了那次历史上很有名的谈话“汉中对”。这也是刘邦与韩信的第一次正面交谈。
把历史课本往后翻四百年,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时,也曾在隆中有过“隆中对”。这两个的性质差不太多,都是君主求贤,贤士分析天下大势,提出大战略,从而带领主公走出困境。我们起来看看这“汉中对”。
对话从刘邦韩信两人纷纷落座开始,简单客套寒暄后,刘邦问道:“丞相多次向寡人举荐将军,将军大才,不知何以教寡人?”
韩信首先反问道:“大王若要东归争衡天下,最大的敌人不是项羽吗?”
刘邦点头:“是。”
韩信又问:“那大王自察论兵力强势程度,手下将领勇猛程度,自身的仁德这三方面,可以与项羽比较吗?”
刘邦沉默良久,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最后鼓起勇气说:“不如项羽。”
韩信起身,向刘邦深施一礼,说道:“大王所言极是。不光大王,臣等也觉得您比不过项羽。但是项羽并非牢不可破,他也有许多弱点。臣曾在项羽手下任职,且听听臣对于项羽的分析。”
刘邦很感兴趣,往前探了探身,只听韩信说道:“项羽大吼一声,吓得千人胆战心惊,不敢动弹。论勇猛,项羽天下无双。但他不能任用贤能之人,所谓的勇也只是一种匹夫之勇罢了。
项羽待人和气,谁家要是有了难处,或有了病患,他也会流泪,也会分出自己的钱财和食物。但他手下人一旦立了功,他却舍不得封赏功臣,把官印拿在手里摆弄到四角都磨圆了也不肯交给别人。这样,项羽所谓的仁也只是一种妇人之仁了。
项羽不肯王关中,迁到彭城这个易攻难守之地,放弃了关中这个易守难攻之地,他有非常狭隘的地域观念。
他违背怀王之约,驱逐义帝到郴县,还派人暗杀了他,使得那些诸侯也效法驱赶自己原来的主公,占据肥美的土地。这些诸侯都是项羽根据自己的喜好分封的,他的亲信都被封为王,而那些不是项羽的亲信,但也立下过战功的人没有得到什么东西。这就引来了许多诸侯的不满。即便是得到了利益的诸侯,他们也并非完全忠于项羽,只是趋利避害罢了。
项羽为人残暴,军队所过之处,无不生灵涂炭,满目疮痍。百姓们怨声载道,不愿亲近项羽。
虽然名义上项羽是天下的霸主,但他早已失去了天下的民心。眼下虽然是楚强汉弱,但楚汉之间的强弱是可以转换的。
倘若大王能够任用勇猛善战之人,何愁攻不下城池?每攻打下一个城邑,将它分封给有功之臣,何愁人心不服?若能召集反对项羽的士兵共同讨伐,返回故乡,借用他们的东归之心,何愁打不垮敌人?”这是韩信给刘邦制定下来的大战略。
眼下,刘邦最想知道的是如何突破三秦,夺回关中王的位置,这也是眼下最困扰刘邦的问题,他急于打开面前的困境,自然免不了要询问如何还定三秦。
关于怎样还定三秦,我们熟悉的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由于史书的失载,我们只能简单地从《史记》中了解到这一部分的计策。
韩信说:“三秦王章邯、司马欣、董翳,率领关中子弟在外征战多年,死伤无数。后来诓骗手下投降了项羽,被项羽一夜间坑杀二十万人,只留下了这三个人。关中的百姓们是恨他们的,只是迫于霸王项羽的武力表面上服从罢了。而大王入关之时废除秦朝苛法,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百姓们都盼望着您成为关中的王。怀王之约约定好了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百姓们也知道。项羽强迫您左迁汉中,百姓们也为此愤愤不平。您只要出兵东征,仅凭一纸文告,三秦不战而降。”
《史记》记载的汉中对到此结束,刘邦茅塞顿开,认为自己与韩信相见恨晚,从此对韩信言听计从。不过有史学家认为,汉中对的内容肯定不止这些,单单说如何还定三秦,具体的战略计划,《史记》中的汉中对中没有具体体现,这场经典战役的战略计划究竟是怎样的呢?后文书我们会结合汉中的地理条件来仔细讲述。我们来说汉中对还有一个潜在的命题,那就是关于韩信所提出来的从军队制度上采用秦国的制度,及“申军法”的提出。
秦所以能一扫六合,除了国力逐渐增强,历经几代君王的辛勤努力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秦国军队的强大。而军队的实力依赖于一个好的军队制度。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就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军队制度体系。秦国的军队制度以二十级军衔为主体,分为编制训练、征发动员、奖惩激励、旗鼓通讯、退役抚恤等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韩信建议刘邦沿用秦国的治军之法,这样方能训练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沿用了秦军的治军之法,保留了秦军的等级划分,也方便了秦国人加入进而融入汉军。为什么秦军会在楚汉相争中拼了命地帮着刘邦打项羽呢?除了秦人与项羽那深入骨髓的恨以外,刘邦“沿袭秦法”的做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给予了这些秦人很多文化和政治上的归属感。后来汉帝国建立,都城就在长安。在秦朝,长安就是咸阳。不但都城还沿用秦国的都城,刘邦还废楚制用秦制。刘邦也是楚国人,他的军队从一起兵开始就打着楚国的旗帜,穿着楚国的衣服,唱着楚国的歌曲,用着楚国的制度。韩信是刘邦集团里第一个提出沿袭秦制的人,首先从军队制度上进行改革。在大家还没有想到更先进的办法之前,秦国留下的一系列制度就是最先进的制度,也是最有效、最高效的制度。
说到这里,我们又要说一说秦朝。秦朝是一个十分令人感慨的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国家,它的缔造者秦始皇也曾编纂着千秋万代的春秋大梦。但我们往前翻历史课本,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带给秦朝一个大飞跃。这一系列变法,无疑是给秦国这辆战车打上润滑油,才使得它能够从西方一隅来到中原大地,纵横驰骋,最终让秦国的黑色旗帜插满了九州。我们前文书讲过,秦的统一不会长久,因为这个润滑油使得这辆战车无法停下,最终冲下悬崖,粉身碎骨。秦,只在历史长河中停留了十五年,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持续了三千年之久。这就源于秦国的制度,令后人高山仰止。后代无数王朝制定出来的制度五花八门,可他们都愿意从秦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单说紧跟在秦朝后面的汉朝,如何在秦的废墟上重建新王朝,这个免疫系统的更新,若是推翻前朝的一切制度,不但不能保证国家能否长治久安,而且还会被社会免疫系统的排异功能产生反应。沿用秦制,也是汉朝建立在秦废墟上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