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文
项氏叔侄杀殷通,干净利索,还成功地拿下了会稽郡的首府,在会稽郡组织起了有生力量,夺下了会稽郡的政权,迈出了革命的第一步。但这件事在后世被人评论为不仁不义,殷通是想要拉着项梁一起反秦,要成为反秦同盟,但项梁却把这个盟友给杀掉了。从表面上看,项氏叔侄杀了自己的好友,是不仁。杀了自己的同盟,是不义。而且没了殷通这个盟友,项氏叔侄的起义将直接面对外部风险,是不智。
这都是常规思维,像项氏叔侄这样的伟人,他们的思维会和常规不一样,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项氏叔侄杀殷通是必然的。
首先,他们的立场不同。殷通是秦朝官吏,而项氏叔侄是六国之后,他们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别看之前项梁百般的与殷通交往,但那只是为了在吴中这个远离自己家乡的陌生的地方寻找保护伞,不然,一个外乡人是很难在外地立足并发展起势力来的。可项梁已经有了一部分力量,这也源于郡守的庇护,甚至于项梁就是为了将来的起事而刻意与殷通结交。但在老百姓眼里,项梁与殷通交好,那就是与秦朝官吏沆瀣一气,那是百姓们所不能容忍的。因而为了明确自己的立场,与殷通划清界限,获得民心,项氏叔侄必须杀掉殷通。
其次,项氏叔侄考虑得很长远。他们是楚国大将军项燕之后,倘若按照殷通所说一起造反,项氏叔侄这两个没有一官半职的小人物和殷通这个郡守比起来,自然是要跟在殷通屁股后面做事的。这会引来楚国人的笑话,堂堂楚国大将军项燕之后竟然跟在秦国官吏后面做事,这会使得项氏叔侄的影响力大减,搞不好还会出现别的意外。而殷通当初邀请项梁一起起兵的原因,除了需要项氏叔侄的军事才能以及势力外,还需要他们的影响力。为了保持他们在舆论上的大旗不倒,项氏叔侄必须杀掉殷通。
第三,项氏叔侄杀掉殷通是为了夺取政治与战略制高点。有一个成语叫“先声夺人”,谁先在会稽起兵,谁就占据了会稽的制高点。就算他们联手,那也是殷通先占据了会稽的制高点,因为是他现提出起兵的。故而,项氏叔侄必须杀掉殷通。
项氏叔侄在杀掉殷通后,迅速占据了会稽郡,并在此发展起了六七万的有生势力。但这些还不够,用这六七万人去对抗强大的秦帝国无异于鸡蛋碰石头。项梁得知消息,在距离会稽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名曰涂山,山上隐藏了一股不小的势力,这股势力的领头人物是桓楚和余英二人。这两个人,项梁知道,两个人都颇有胆略,敢在涂山这个险恶的地方带着一股势力隐匿起来,在乱世中有一片立足之地,足见二人之能耐。
他们的势力隐藏在涂山自立山头,当上了山大王,还当得很悠闲。能在这个鱼龙混杂的乱世安安稳稳的在山上安身立命,那也是不容小觑的。因而,项梁马上派项羽和季布、钟离昧一起前去招降桓楚。
项羽与季布、钟离昧前往涂山,一路上有说有笑,无非是谈论桓楚余英这两人。项羽也是踌躇满志,心想自己终于可以单独完成一项任务,让叔叔刮目相看了。这么长时间以来,项羽一直都处于叔叔的保护下,他迫切地渴望一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次任务就是个很好的机会。项羽知道桓楚和余英两个人不容小觑,都是有血有肉的汉子,既然在涂山自成一家称山大王,招降他们可能不太容易。但这并不会难住项羽,任务越难才越能体现自己的能力,才越应该努力。项羽快马加鞭,在秋天的细雨中疾驰着。
却说项羽骑马来到涂山下,只见路口有两个壮汉手持长矛站立着,见项羽过来,两人把长矛一横,充满戒备地问;“来者何人?”
项梁在项羽临行前嘱咐过他,要待人随和,因而项羽微笑答道:“两位壮士,我乃江东项羽,他们是我的好友季布和钟离昧。听闻涂山上有两位英雄,桓楚和余英,今特来拜访。”
自从项梁起事,项羽的大名就传开了,项梁的威风也是项羽给打出来的。其中一个壮汉一听是项羽,连忙说道:“少将军稍等,待我前去通报。”项羽拱手,目送壮汉离开。
片刻后,壮汉来到桓楚和余英的营帐,禀报项羽与季布、钟离昧求见。桓楚和余英都知道项羽,也知道他是楚国贵族项燕之后,是个壮士,从小就有图秦的志向。但桓楚和余英商量着,此时的项羽和项梁已经在会稽起兵,这次项羽来显然是来招降的。桓楚和余英都表示并不想掺和到这场乱世的角逐中,况且两人也并不是十分认可项梁。但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项羽来了,见还是要见一见的。因而桓楚说:“快请项羽将军和季布、钟离昧二位将军上来。”壮汉领命而去。
项羽带着季布钟离昧随着壮汉来到桓楚的营中,见桓楚和余英的大营布局严谨,军纪严明,项羽很是佩服,看来自己来对了。转眼间来到中军大帐,挑起帐帘进入帐中,桓楚和余英两人已经静坐等候了。项羽见此,先上前一步施礼道:“江东项羽,今日特来拜访桓楚、余英二位将军。”身后的季布、钟离昧二人也拱手施礼:“见过二位将军。”
桓楚余英也回礼道:“久闻将军大名,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项羽不多寒暄,直接说道:“方今天下大乱,人人痛恨暴秦,意欲除之而后快。您拥有一万之众,应顺应民意,与起义军一起驰骋疆场纵横乱世推翻暴秦,怎能偏安于一小小山头呢?我项家虽有六七万之众,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还请二位将军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共图暴秦!事成之后,我等共分天下,裂土封王。”
桓楚为项羽的豪情所感染,但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少将军言之有理,但我并不想掺和到这潭浑水中,只想在此安居,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余英也在一旁说道:“是啊,人人痛恨暴秦,但着天下本已经让暴秦折腾得千疮百孔,所我们再掺和进去,带给老百姓的只有生灵涂炭。”
项羽并没有气馁,继续说:“我来时见二位将军营中军容整齐,军纪严明,不像是安居之人,更像是怀志图大事者。将军不肯加入我项家,无非是担心我项家不是可成大事者,可对?”
这一点说到二人心里去了,保着一家成事,那也要看看这家是不是成事的主啊。桓楚和余英相视一眼,并没有说话,项羽哈哈一笑:“二位将军不必怀疑我项家的实力,我叔叔项梁深明大义,英明果决。二位将军也可考察考察我的本事,以此看看我们军的实力如何。”
桓楚眼珠转了转,笑道:“好。听闻少将军力大无比,不知少将军可愿随我到一个地方?”
项羽信心满满地说:“有何不可?还请将军带路。”说着,由桓楚、余英二人带路,三人以及季布、钟离昧二人一同来到半山腰的一座庙前。
这座庙乃是禹王庙,是供奉大禹的寺庙。庙前有一大鼎,足有千斤之重。桓楚对项羽说:“少将军,你能否将这大鼎一次性推倒三次,扶起来三次?若能,我便带领我们的全部人马归顺于你;若不能,那就请回吧。”
项羽活动了一下手腕脚腕,自信地笑着说:“有何不能?看我的。”
这大鼎的分量,不用掂也知道,把它推倒三次扶起来三次,那可不容易,于是季布钟离昧上前拦住项羽,压低声音道:“少将军,凡事要量力而行啊。”
项羽不以为然,说道:“无妨,我不光要把大鼎推倒三次扶起来三次,我还要把它举起来,不然枉我项羽之名!”
季布连忙说道:“少将军不可!昔年秦武王力大,所举之鼎尚不如此鼎之大,结果大鼎失手坠落,砸伤武王双足,最终不治而亡。若少将军出了点什么事,我们也无法交代啊!”
项羽不听季布的,边走上前边说:“秦武王是秦武王,我是我,他办不到的事,我就能办到。”说着只见项羽轻轻一推,看上去并没有很费力地就把大鼎推倒了。接着又把大鼎扶起来,又推倒。如此反复三次,看得桓楚余英二人是目瞪口呆,连季布和钟离昧也吃惊不已。
桓楚余英两人也是习武之人,平时哥俩经常比试举这个大鼎。但无论输赢,谁到了第二次推倒大鼎就已经精疲力尽。然而,让桓楚余英二人更吃惊的在后面,项羽把大鼎推倒三次扶起来三次后,竟然把大鼎举了起来,高高的举过了头顶!桓楚余英这个激动啊,待项羽轻轻地把大鼎放下,上前握住了项羽的手,说道:“少将军真乃天神也!我等愿随少将军共同灭秦!”季布钟离昧也是高兴,项羽见招降之事已成,便率领着桓楚的部队,缓缓地向会稽开进。
项羽禹王庙前举鼎一事多有文学加工,但这件事彰显了项羽力大无穷的特点,远远胜于之前的秦武王。项梁得到了桓楚这一支有生力量,无疑是如虎添翼。但仅仅凭着不到十万人的军队去与秦帝国做抗争,不但不可能干一番成功的大事业,恐怕连起义军都看不起,会被这些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在相互吞并的过程中被吞掉。因而项梁还在不停地招兵买马,吸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