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文。
我们前文书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刘邦的前朝发生了什么,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刘邦的家人和后宫发生的事。
我们讲过刘邦分封了自己的功臣为王为侯,其中有因功,也有因亲。但要论起亲,和刘邦最亲的当然是刘邦的家人,刘邦会怎么对待自己的家人呢?
我们讲过刘邦的封王分为三类:真心封、半想半不想封和打心眼里不想封。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是异姓王,和刘邦不是一家人。那么和刘邦是一家人的,他们被刘邦封为了诸侯王,也就是同姓王。
刘邦最先把自己的儿子封为王,但是刘邦的儿子们有一个通病,就是都年纪太小。庶长子刘肥最年长,他就被刘邦封到了齐国,当这个最大最富饶的诸侯国的王,还有一个非常得力的相国曹参辅佐。刘邦对于齐国那是下了功夫的,就在刘肥要到齐国去之前,刘邦还在全国下了一个命令,凡是能说山东话的都跟着齐王刘肥走,到齐国生活去。人民就意味着生产力,生产力就意味着发展经济,经济影响政治,刘邦的做法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在齐国做大做强。正是因为齐国这片地不容小觑,所以有人对刘邦说过,齐国这片地方,除非是你的亲骨肉,否则不能交予他。齐国后来养出了刘氏三兄弟,各个都很能干,连中央老臣都忌惮三分。
我们前文书讲过曹参不在中央工作,来到了齐国这个最大最富有的诸侯国当二把手。曹参之前也是一个武将,对于治国什么的不是很了解,既然不是很了解,那就要学习。在这里就体现出了曹参两个特点中的第二条:爱学习。
曹参到了齐国后,马上就请了一些很熟悉治国理念的老师们来上课,这些老师都是当地能说会道饱读诗书的儒生。
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讨论怎么治国。但一节课下来,每个老师讲的治国方法都不一样,下课后曹参也没弄明白这节课到底讲了些啥。方法太多,而且每个人都说的很有道理,很难进行取舍。
后来曹参听说在山东的胶西有个学问很深的老先生,名叫盖公,他精通黄老之学,曹参立刻派人请盖老先生来。
盖老先生教给曹参的治国理念只有四个字:亲近无为。现在的天下百姓们正处于战乱过后的重创恢复期,此时不应该做大变革,而是袖手高坐,让百姓们自己慢慢恢复生产,政府少干涉。这就如同一个刚刚做完大手术的人需要静养是一个道理。而且让百姓们自己慢慢恢复生产不是说对百姓不闻不问,还要亲民、爱民、恤民。
曹参一听就明白了,觉得这个治国理念非常棒,于是就采用了。而且对于教授自己亲近无为治国理念的盖老师,曹参特意把自己家的正堂让出来给盖老先生住,自己住在旁边。由此可见,曹参不但爱学习,还尊师重道。
此后,曹参在齐国做了九年的相国,什么事也不干,不去干扰老百姓的自我恢复。九年后曹参离开齐国到中央去任职时,所有的人都称曹参是一个“贤相”。
刘邦的儿子能封王的就是刘肥,再者就是刘邦的嫡长子刘盈,刘盈已经被立为皇太子,不能去封王了,于是刘邦把同姓王的目光投到了自己的兄弟当中。
大哥死得早,只有大嫂和自己的侄子刘信,我们前文书讲过,就因为当年刘邦带着小兄弟去大嫂家吃饭的时候大嫂拒绝提供食物,还故意“刷锅造势”,以至于刘邦在刘太公的劝说下才给了自己的侄子一个侯,而且侯的名字还很奇怪,叫“羹颉侯”。
大哥家的问题解决了。早在刘邦还是个浪荡青年时,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最喜欢的儿子就是刘邦的二哥刘仲,不喜欢自己的这个三儿子刘季。刘邦给老爹最喜欢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二哥一个代王,还给自己的二哥改了个像样的名字叫刘喜。
刘喜也是有功的,当刘邦在外面领兵打仗时,刘喜没有跟着去,而是留在家里照顾刘太公,还陪着太公在项羽那里做了二十八个月的人质。刘太公喜欢刘喜,原因是因为刘喜是个老实人,务农干活勤勤恳恳,可以补贴家用。相比较之下,刘邦就逊色了。
当然,刘喜种田耕地养家糊口是个好手,但是一说当王,还是当代王,那就不太顺手了。代国是什么地方?那是大汉的北部边界,常常受到匈奴的侵扰。结果匈奴打过来,刘喜吓得弃国而逃。在当时,一个诸侯王和平年代吃着老百姓交纳的租子,战争年代就要为老百姓出头。刘喜不光没出头,反而自己逃了,按律当斩。
刘邦也处理得很铁血,当然,那只是表面功夫,大臣们纷纷求情,刘邦“勉为其难”地赦免了刘喜的死罪,降为侯。刘邦就是想树立一个公正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要告诉其他诸侯王,尤其是异姓诸侯王,我亲哥哥犯了法我也要按律处死,你们要是做点什么我不愿看见的事,更是逃不了。
封完了刘太公最喜欢的儿子,刘邦最喜欢的兄弟是他的四弟刘交。
刘交是刘邦一家人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他不和刘邦一样,他很喜欢读书,也喜欢“以文会友”。刘交的老师很了不起,叫浮丘伯。我们一说浮丘伯的同学,大家就能知道他到底有多厉害。
浮丘伯的同学,一个是韩非,一个是李斯。他们的老师,就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大师级人物:荀子。刘交跟着荀子的学生学习,自然也成为了一个大学问家,而且书法特别好。我们多说一句,刘邦喜欢的这个小弟弟刘交,他和刘邦是异母兄弟,刘邦的母亲刘媪死得早,后来刘太公续弦,刘交就是续弦之后的妻子所生的儿子。可能刘交的母亲更年轻貌美,也更有文化底蕴,也就导致了刘交和他的其他兄弟不一样。
刘邦是最特立独行的,他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去当领袖了,二哥留在家里照顾老小,四弟就跟着刘邦一起征战,时时陪伴在三哥身边,兄弟俩相处得很融洽。刘邦封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四弟刘交为楚王,不过刘邦把原来的楚国,实际上指的是原来的西楚国分为两部分,刘交拥有一部分,都城在彭城。楚国的另一部分呢?刘邦给了刘贾。
刘贾属于“只要姓刘就沾光”,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刘贾和刘邦是什么关系,只说他们是亲戚,但这个亲戚关系是远是近,我们不得而知。刘贾拥有了楚国的另一部分,称荆王。
由此看出,刘邦封王的策略已经改变了,他原来封的都是异姓王,这些人是因为有军功,成为刘邦功臣中的上层,封了王。刘邦封王和封侯的标准是一样的:因功。可是如今,刘邦封王就是因亲。这是为什么呢?刘邦的用人策略发生了改变,是好是坏呢?
我们看来,这是利大于弊的。刘邦之所以要封同姓王,他有两个目的:第一,刘邦想要一个刘氏江山,全天下都要跟着他姓刘,他要让自己的亲族扎根在九州大地上,这也是在巩固刘邦的统治。
第二,他在削弱异姓诸侯王。毕竟那些异姓诸侯王跟自己不是一个姓的,他们不是一家人,权利太大刘邦不放心。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封的这些同姓王,都是在异姓王封地的基础上削掉原来的异姓王,换上同姓王。齐王韩信徙封后,刘肥顶上;楚王韩信削去王爵后,刘交、刘贾顶上,这就是证据。往后也是如此,扳倒一个异姓王,同姓王顶上。